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一)▪P2

  ..续本文上一页而且还需要请法界众生能发大慈悲心,能够容恕自己的罪业,这样才把忏悔的真正意义包含无余。

   同时,在《法事赞》卷下,对身、口、意十恶业一一进行忏悔,都说“发露忏悔,永尽无余”,说明忏悔具有灭罪的功能。但是,善导在忏悔后,都要求“至心归命阿弥陀佛”,这正是他的净土信仰立场,忏悔是为了能灭除罪业,而灭罪正是为了能够往生净土。

   我们在《观经疏》中看到善导在解释“华座观”以下,善导将忏悔从自力转换到“圣力遥加”,突出了他力本愿的思想。他在《观经疏》〈玄义分〉中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大正藏》卷37,246b。],所以善导在阐释忏悔时,同样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忏悔的动力因,即增上缘。在《观经疏》〈定善义〉中,善导在解释“真身观”时,提出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观无量寿佛经疏》卷3,《大正藏》卷37,258a。],所以除多劫罪时,众生的称念不仅是自力的称念,而且以如来的大愿力为援助,从而成就忏悔与称念,所以称为增上缘。“以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的忏悔”,是善导独特的解释。[泽田谦照〈佛教に於ける忏悔の种种相と善导大师〉,藤堂恭俊编集《善导大师研究》,第69页。]

   在《观念法门》中收有《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专门阐述有关增上缘的问题。善导提出五种增上缘:灭罪、护念得长命、见佛、摄生、证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灭罪增上缘,善导引用种种经文来说明:

   言灭罪增上缘者,即如观经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恶重罪,其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一声,即除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即是现生灭罪增上缘。[《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4c。]

   所引用的经文还有下品中生、下生所说的灭罪功德,定善中第三地想观、第六总观、第七华座观、第八像想观、第九真身观、第十观音观、第十一势至观的经文,而且共同的格式是“除灭五十亿劫(八十亿劫、无量亿阿僧祇劫、无量亿劫)生死之罪”。

   《观经》的次第,是从定善十三观,然后到散善十四、十五、十六观;而善导则先详说下品上、中、下三生,然后简单引用定善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善导特别重视下品三生,这也是他说灭罪增上缘的本意。所以,若自力忏悔,五逆十恶凡夫不可能除灭罪障,唯有凭如来的本愿,才能除灭五十、八十、无量亿劫等生死罪障,从而对凡夫众生修行给予了无限希望。

   同时,善导在《观念法门》中引用《观佛三昧海经》中“白毫观”来阐明忏悔灭罪:

   若我灭后,佛诸弟子,舍离诸恶,乐少语法,日夜六时,能于一时分为少时,少分之中于须臾间,念佛白毫者,若不见,如果等人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劫生死之罪。若复有人,闻是白毫,心不惊疑,欢喜信受,此人亦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诸比丘、比丘尼,若男女人,犯四根本十恶等罪、五逆罪及谤大乘,如是诸人若能忏悔,日夜六时,身心不息,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号泣雨泪,合掌向佛,念佛眉间白毫相光,一日至七日,前四种罪可得轻微。观白毫暗不见者,应入塔中观眉间白毫,一日至三日,合掌啼泣,又暂闻亦除三劫之罪。[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9b。]

   白毫观是以白毫为观想对象,本来是一种修观方法,善导在《观经疏》中反复叙述了三十二相的顺逆观,又提出修白毫观可以消除心中的杂乱。[ 《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又观像住心之法,一如前说,从顶一一想之,面眉毫相眼鼻口耳咽项肩臂手指,又抽心向上想,胸腹脐阴胫踝足十指千轮等,一一想之,从上向名顺观;从千轮向上名逆观,如是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相好众多,不得总杂而观,唯观白毫一相,但得见白毫者,一切众相自然而观也。”见卷3,《大正藏》卷37,267b、268b。《观念法门》中说:“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观,然后住心向眉间白毫,极须捉心令正,更不得杂乱,即失定心。”见《大正藏》卷47,32b。有关白毫观的研究,请参考福原隆善〈往生要集の白毫〉,《净土宗学研究》第15、16号,1986年;同氏〈佛典における白毫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0卷,第1号,1991年。同氏〈天台智顗の白毫观〉,《天台学报》第34号,1992年;同氏〈白毫观在中国的展开〉,《佛学研究》创刊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但是善导引用《观佛三昧海经》强调其灭罪的功德。这是因为善导是从佛同人的呼应关系上,强调佛对众生的救济作用,这就是善导的特色。

  

   3、忏悔与称名念佛

   凡夫众生若忏悔灭罪,于现世的利益则能灭除无量亿劫等生死重罪,未来的利益则能往生极乐净土,所以善导经常说:“忏悔已,归命阿弥陀佛”。但是,善导在阐述忏悔灭罪时,多强调于临终时候;而在平时则不可能忏悔无始以来的罪障,因为平时心性粗劣,对痛苦没有强烈的感受,很难生起忏悔心。所以,在平时则必须称佛名号,这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净影慧远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二卷)中,关于往生净土的实践行,首先例举了《般若经》、《涅槃经》、《维摩经》、《往生论》之说,然后指出《观经》中所说的四种实践,即修观往生(定善——十六观)、修业往生(散善——三福九品)、修心往生(三心)、归向往生(中品下生、下品三生)。[ 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印海译,71页,慧日讲堂,台北,1974年。]对此,善导认为《观经》中所说的实践可以分为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但原本皆在称名一行。[ 高桥弘次〈善导净土教的思想特色〉,《佛学研究》创刊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2年。]如《观经疏》中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4,《大正藏》卷37,278a。]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善导也必须把忏悔纳入称名的体系中。

   对于忏悔与念佛,善导在不同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在《观念法门》中说:

   昼夜或三时六时,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天曹地府一切业道,发露忏悔一生已来身口意业所造众罪,事依实忏悔,竟还依法念佛。所见境界不得辄说,善者自知,恶者忏悔。酒肉五辛,誓发愿手不捉口不吃,若违此语,即愿身口俱着恶疮。或愿诵阿弥陀经满十万遍,日别念佛一万遍,诵经日别十五遍,或诵二十遍、三十遍,任力多少,誓生净土,愿佛摄受。[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卷47,24b。]

   从上面可以看出,忏悔是念佛前的行法,即是念佛的助缘。因为由于忏悔诸罪障,所以便能清净念佛。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