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教育的四個層面▪P2

  ..續本文上一頁”等修行理論,有系統地介紹給青年學僧。同時,請禅修大德向學僧介紹有關禅修的實踐方法,有系統的、有次第地引導學僧進行禅修實踐。佛學院應該每天安排一至兩個小時讓學僧進行禅修,有條件的話,每個學期打一次“禅七”。

  禅修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以禅修爲佛法修行的主要途徑,但是在衆多的禅法中,應當如何進行系統地學習與實踐呢?所以建立一套系統的中國佛教禅法是當前僧伽禅修教育的突破點。而此禅法的建立,絕不是憑空而構想,將曆史上或其他系統的禅法不加選擇地拼湊在一起,而是通過對每一種禅法的實踐,從體驗中對每種禅法的入手、定境、定體、心性、轉進、歸趣參照聖教量進行詳細地說明,讓後來者有徑可尋。並且對每一種禅法的實踐與說明,考察當今社會衆生的根機,而相應地製定出一套或幾套具有對治性的禅法,使現代人不至于面對衆多禅法而無下手處。

  四、學術研究與弘法教務

  作爲佛學院來說,我們最好能夠培養出十全十美的當代高僧,既能從事學術研究,又能從事弘法教學;既能管理寺院、教務,又能如說而行。但是,作爲一個人的一生來說,由于其天賦、愛好、基礎、精力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勢必很難成爲全材。二十一世紀作爲多元化的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對人們的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社會所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各方面專家,佛教也同樣是如此。所以,隨著社會與佛教的發展,佛教界必須提供一種寬松的環境,讓各種人才都能自由的發展。在佛陀時代,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他們的特殊點,不可能都象佛一樣,或象誰一樣,每位弟子各有自己的才華與興趣,所以他們才能成爲各自的“第一”。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多元化的佛教,佛教的多元化發展來自多元化的人才。

  所以,佛教界的前輩大德應該引導具有一些特殊才能的人才在各自領域中發揮各自的作用,盡量減免人才錯位而造成不應有的浪費。如一位具有學術研究的出家人,我們應該提供給他安靜的環境、豐富的藏書、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佛法的研究與探討;一位具有弘法熱情與才能的出家人,各地能夠經常邀請他來進行弘法活動,如此等等。在佛教界現行的用人機製中,經常會出現“全才”的現象,如一位學識、道德都很好的出家人,領導們便以爲他肯定能管好廟、搞好對外交流,其實不然,反而引起他既不能從事學術研究也管不好廟的結局。所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是相互聯系的環節,則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雖然人才的成長有其自身的內在因素與規律,但是作爲佛學院,有責任與義務加以引導與培養,所以在課程設置必須花很大的功夫。初級佛學院所能提供的便是一種基礎的訓練與基本的認識,還談不上一些專門教育。到了中級佛學院,就應該多多注意開設一些寺院管理、外事交流、教務等方面的課程,如清規與叢林製度、佛教經濟學、佛教史、佛教與現代社會、宗教政策等。四年製的高級佛學院,除了一般通才的教育以外,則側重于學術研究人才與弘法教學人才的培養,所以在前兩年開設必修課程,後兩年則多開一些選修課程,如佛教教育學、佛教心理學、佛教文獻學、佛教哲學、佛教邏輯學、演講與寫作技巧、梵文、巴利文、藏文、英語、日語等。其實,真正一位學術研究人才與教學人才,四年的學習遠遠不夠,所以叁年的研究生是必須的,在這叁年中加強本身專業的訓練,還要注意吸收國內外已有的成果,注重語言的學習與運用。

  上面這些是我們對佛學院培養專門人才的一些設想,其實引起佛教界對專門人才的重視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弘法教學人才與學術研究人才,這是我們目前佛教界最缺而且急需的人才。對于弘法教學人才的缺乏,佛教界是心理明白但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狀態。全中國這麼大的地方、這麼多的寺院,這麼多的出家人,可是經常講經、舉行講座的道場有幾個呢?能夠上臺爲大衆說法的出家人有多少呢?我們的寺院整天忙于經忏佛事、旅遊接待等事務,很少舉辦講經弘法法會,這樣自然不利于弘法人才的培養。同時,佛教界由于自身的底氣不足,對海外的法師有種“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偏好,大量複製一些海外法師的音帶、錄像帶等,可是對國內法師的弘法資料熟視無睹,無形中對國內年輕法師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其實,扶持這些年輕法師的成長才是真正的弘法,是我們二十一世紀弘法事業發展的希望。

  弘法是一種傳統佛教現代闡釋的過程,尤其體現佛法契理與契機的宗旨。契理就是要對傳統的佛法加以正確的理解,契機就是要適應現代社會的根機,所以要對社會與時代冷靜地觀察,能夠爲社會的發展提供一種清涼劑。所以,弘法人才要對佛法有深刻的信解,還要能通曉一定的世間學問,只有融通世間與出世間才能達到弘法的效果。自古以來,佛教的高僧大德無不是佛、儒、道兼通的大家,對世間學問都有很深的理解與造詣,連世間學者都自歎不如。但是,由于近代社會教育學科分科的精細,再加上出家人本身所受的社會教育的不足,佛教界很難湧現出世間佛法與世間學問兼通的大家。但是,目前佛教界普遍存在著忽視世間學問的傾向。其實,對于出家人來說,擁有深厚的世間學問基礎,對于理解佛法、弘揚佛法有著無比的重要作用。尤其在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紀,如何用適應現代社會的根機而闡釋佛法,已經成爲至關重要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環節,就是掌握相當的世間學問,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契理契機地弘揚佛法。

  佛教界自從八十年代開始興辦佛學院以來,已經經曆了二十年,但是在全國佛學院仍然存在著師資力量普遍缺乏的狀態,這對我們佛教教育的發展構成很大的困難。所以,我們在建設教師隊伍上應該花大力氣,將最優秀的學生留下來,給予專業上的繼續培養,同時還要加強教育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使他真正成爲一名合格的老師。同時,佛教界應該建立教師晉升製,社會學校有等級晉升製度,激勵年輕的教師繼續努力,而佛教界並沒有在待遇、稱號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尊重。如果一位在家老師在佛學院任教,他有可能從講師、副教授一直升到教授,並且在待遇方面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而出家的法師則永遠享受“法師”稱號帶給他的“殊榮”,一生爲法師,其待遇則變化不大。這種情況會給出家法師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雖然出家人不需要這些東西,但是也體現在這方面的不平等,這樣怎麼能留住法師從事教育事業呢?所以,建立教師晉升製以激勵年輕法師從事教育事業,是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重要舉措。

  如果說佛教界對弘法教學人才是一種心裏明白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那麼對學術研究人才則有著雙重矛盾的心理,就是對出家人從事學術研究抱有否定的看法,但是又覺得學術研究有其價值與重要性。所以,佛學院雖然有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的目標,但是並沒有開設必要的課程加以提倡與引導,于是造成了學術研究成爲社會學者專利的局面,這樣無形中抑製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要改變佛教界目前學術研究薄弱的狀態,必須厘清叁個觀點:第一,佛法的“義解”與學術研究的區別;第二,學術研究對佛教的價值;第叁,出家人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如果說佛教學術研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的論師時代,而中國義學的興盛則說明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從曆代僧傳的體例來說,“義解”排在“譯經” 之後,“習禅”、“明律”之前,可見學術研究在中國佛教的地位及其重視程度。但是,近代佛教學術研究的發展受到歐美風氣的影響,采取文獻學、考據學、思想史、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對佛教進行理性地分析。所以,佛法的“義解”與近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具有明顯的差異:第一,目標上的不同,學術研究主要偏重于思想理論體系的分析、曆史考證,以其本身作爲目標;而佛法的“義解”則是通過闡釋與探討而作爲修行實踐的指導,所以“義解”只是佛法修行的前階段,而最終是進行實踐修證的。第二,在思惟方式上的不同,學術研究是將佛法作爲一種對象進行客觀化的處理,只能是一種“同情地理解”,而且佛法本身有其不共世間的勝義谛,如佛菩薩的存在、淨土、神變等,無法用世間的方式研究其存在性及真實性;佛法的“義解”與佛法之間並無主客之分,“義解”是弘揚佛法的一種手段,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佛法的共世間與不共世間。

  雖然佛法的“義解”與學術研究有其差異性,但是學術研究作爲一種工具,只要能夠恰當認識學術的價值及其有限性,學術就能發揮其功能。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佛法有其尊嚴的地方,學術有其尊重的地方。學術研究利用各種先進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各種文獻的比較研究,不斷挖掘利用新出土的資料,往往在佛法的理解上有其優越性。其次,通過學術研究,使佛教的思想體系與曆史發展脈絡更加清楚,無形中提高了人們對佛法的認識。最後,從事學術研究的社會學者本身是社會的菁英,對社會了解非常透徹,其思想觀點往往能夠補充僧界的不足;同時,他們作爲佛教界與社會溝通的橋梁,銷融轉化佛教的思想,向社會宣達佛教的看法。所以,加強佛教界與學術界的合作,對于推動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佛教界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似乎有所意識,于是花很多錢將知名的教授、學者聚集在一起舉行研討會,或者培養一些研究生。但是,佛教界對本身出家人從事學術研究則看法不一。其實,出家人從事學術研究,有其本身的優越性,出家人對佛教的教義及儀軌方面非常熟悉,在修持方面有所體會,因此在這方面的研究會比社會學者具有優先性。同時,由于出家人身份的特殊性,其在學術研究上的成就,無疑對佛教地位的提高與改善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出家人以其自身的信仰與學識,通過與學術界的對話與交流,也能影響學術界對佛教的理解與看法。在全國這麼多的出家人中,總會有一些對學術研究抱有興趣,所以鼓勵與培養學術研究人才已經成爲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由于目前佛教界在培養學術研究人才力量上的不足,所以許多年輕的出家人紛紛出國留學攻讀學位,從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大學裏已經出現了不少中國出家人的身影。另外,有極少數出家人進入國內大學繼續接受大學教育,這也是僧教育的一種開放式途徑。隨著佛教的發展,將有更多的出家人湧向大學,但是佛教界目前並沒有一種機製對這些人采取更好的措施,反而是任其放流,甚至還加以反對或排斥,這對改變人才流失的現象是非常不利的。雖然出家人進大學讀書,其動機與結果不一,或爲導正社會而取得認同,爭取社會的發言權;或以世間的學位爲自己爭取名利,以世俗法以有別于同道;或爲還俗開辟一條道路,等等。但是,作爲教育的一種方式,佛教界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因爲這些人的成長畢竟會影響到佛教。

  佛法提供給我們每一位佛弟子是一種清淨的智慧。所以,對于僧教育我們應該有一種智慧的眼光,看清現實,改善提高。僧教育作爲全佛教界的共同事業,就需要我們每一位佛弟子去關注,去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職、在佛教界具有非常影響力的高德大德,更應該具有非凡的視野與心胸,將佛教教育事業提高到核心的地位。這不是整天說“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是培養人才”,而是真正將我們整個佛教界的的重心轉移到教育事業上來,少修一兩尊大佛,少建一兩個大廟,將真正的“大佛”塑造在每一位人的心中,將正法永駐人間。否則的話,“培養人才”可能永遠是“第四”了。

  

  

《僧教育的四個層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