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微義▪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突破“我”則痛苦永遠無法得到解脫。

  第叁類:大智大器。生活在法相中;第八阿賴耶識的人即越了這個“我”。超越了“能”“所”的境界時,便稱爲大圓鏡智。

  智者不惑的境界,是佛教所追求的目標,然而這個境界要如何定位,使其安住于菩提心上而不惑呢?這點就是須菩提所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衆生的生命要如何定位,使其安住于菩提心上。何謂菩提心呢?菩提心即是覺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

  佛教追求的是“緣起性”、“宇宙性”、“法界性”的文化,因爲它的座標不是以個人身心爲出發點,而是站在整個法界去開展一切思想文化,這部金剛經所發揮的正是這殊勝之處。

  發菩提心絕對不是一件簡單平常的事,而是極爲難得希有的;真正發菩提心時,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功德廣大的,發心的當下就是菩薩了!之所以能稱爲菩薩,就是能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生起固然極爲難得,卻也容易退失,因爲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受不了種種的挫折。一旦菩提心退失,菩薩的資格也就消失了。

  以現代的說法來形容伏心菩提,就是指生命的定位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本著這種精神而發菩提心,去照顧所有的衆生。無論胎生、卵生或濕生、化生,沒有任何種族、國籍等的界限,都要去化度,這才是生命價值的意義。

  要如何才能達到所發的願心呢?那就必須付之實踐,把生命投資在其中,透過六波羅蜜的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果只是發願而不去實踐,那不過是空願,縱使發了千萬遍的願也是徒勞,終究是個凡夫罷了。

  釋迦牟尼佛說攝化衆生,有一個具體可行的辦法,就是布結緣。六度之中爲何單單只提出布施呢?事實上,六度之中每一度都有著關連的相攝作用。如果布施而沒有持戒的話,那麼布施便不能成就的。譬如:情緒不好,打罵了別人之後,再以物質作補償,別人是絕不領情的。正確的做法是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施予幫助,就易于受人接納,否則就算你做了再多的善事,人家卻說你是在沽名釣譽,可是在你而言,會覺得好心沒好報,而生退心。或者今日布施,明日懈怠又不想布施,不就是沒有精進,心散亂則布施心不能長久;沒有智慧,布施也會造成很多的麻煩,甚至造成罪惡。

  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必須以智慧來成就五度,而智慧亦必須由五度來莊嚴。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爲道。”般若有如導師,引導你走向生命解脫之路。

  因此,伏心菩提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踐,實地的由五度做起。有些人誤解佛教,以爲可以用觀想的方式布施,觀想以無量無邊的衣食、寶物回向法界衆生,與法界衆生結緣,這種意境修行的方法提錯誤的,這點值得我們佛門弟子應該好好的加以檢討才是。

  一切的布施,無論是發菩提願心也好,或是持悲智願行也罷,都應抱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才能與法性相應,否則極易産生退心。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可不是見有利益時即無人相,該做事盡義務時即無我相,見到錢財即無壽者相。人類一切問題的産生,症結就是著我,衆生皆執著這五蘊和合的身心爲實我。

  有了“我”以後,相對的世界就變成了我所有,我能做這個,我能做那個,一般人以爲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于是這執著就成了衆生痛苦的根源。

  金剛經裏講到的我,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實我,實實在在的我即是“我相”。“人相”,人與動物不同,是人的思想行爲與動物有所區別,人可以站立著走,而動物不能,這就是人相。“壽者相”,一期的壽命是爲壽者相,在這當中要有衣食住行,要有思想、教育、文化,及的國防來保護國土、人民生命財産,警察維持社會治安等等這些我們所仰賴、依附的支持條件,涉及的範圍非常廣而複雜。“衆生相”即衆緣和合而生的相。

  現在用另外一個說法來解釋:我相、人相在哲學上講是主客相對的。當我們的思想概念生起時,馬上就有一個主觀的我相,跟隨著客觀的世界。壽者相、衆生相,就是時間和空間。

  主觀、客觀、時間和空間這四種相,因爲我們的一個思想概念,立刻出現一個對立的世界,何者對我有利的就去貪取、執著,對我不利的則加以打擊、排擠,衆生的思想模式總離不開這四種相。

  這部經就是要告訴我們,必須透過智慧去觀察,什麼是我,什麼是人,什麼又是衆生和壽者!身體或心到底哪一個是我呢?若身體是我,爲何頭發會變白,牙齒會掉落,眼花又駝背,與年輕時蹦蹦跳跳的景況完全不同呢?“我”應該是不會變的。

  心是我嗎?哪一個心才是我?心不斷的起意識概念,刹那的意識概念一個又一個的聯結起來時,幻成“我相”出來。就像在黑夜中,點一枝香,起先只是一點一點的煙,連串起來就是個圓圈,我們將這一個個的意識概念連串起來,誤認這幻覺的心就是“我”了。

  佛經雲:“人生無常、諸受是苦。”很多人都誤解了佛教把人生看得很悲觀,一切都是苦的,我在此必須提出來予以更正,所謂的無常苦空,它是指人生非常的短暫,因其短暫,故而可貴,人人皆有生老病死,無永恒的存在,應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利用它,不要在感官的世界中隨波逐流,迷惑了自己的生命。

  物質的享受與追逐是永無止境的,它並不是人類追求理想的終極目標。我們透過“發心”、“伏心”,生命有了定位,慢慢的生命的投資;福德因緣具足了即明心見性于般若道中,更是生命圓成的境界——無上菩提。

  修道的目的,以宗教方面來說是爲了得救,各種宗教的說法雖然不同,但看法大多類似,認爲人間是痛苦的;人性是醜惡的,唯一的解決之道,是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美好的的世界。

  然而在佛教認爲理想的世界、得救的世界,並不是離開現實的人生另外去尋求,而是就在現實的人生中,只要用智慧去觀照宇宙身心的如實相,通達了之後就可得救。

  金剛經雲:“但見于法,不見于人。”對于得救的過程,其境界是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甚至無佛。

  因爲凡是有所執著,就有個相對的世界,我見到什麼?我證到什麼境界?“我”這個概念還存在的話,縱使生天一樣會有煩惱。

  這次我在阿根廷菲魯岡大學演講,有一位學生問我:“人人愛上帝嗎?你認爲對嗎?”我說:“對!”此時在座的學生們都感到非常驚訝。接著我又說:“但是,上帝的界法有所不同,上帝是什麼呢?上帝是真理的代名詞。人有追求真理,愛好真理的傾向,如果沒有這種傾向,相信各位就不會放下手邊的事情,專程來這裏聽經了。所以,人人愛真理就是人人愛上帝。不過東方人的上帝和西方人心中的上帝是不同的,東方人的上帝不是神,沒有給人抑製的壓力,也不具審判的能力。”說罷,那些阿根廷人不約而同的鼓掌,表示同意我的看法。

  佛教所談的得救是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真正通達法,解了真理的人才是真正見到佛的人。

  釋迦牟尼佛出生以後,不久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于生佛的功德便上升到天上享受福報。佛陀成道後,爲了報答母親,就升到天上爲母說“地藏經”。佛陀在天上說法足達叁個月之久,而人間的弟子非常思念佛,優填王就請了一名畫匠上天去畫佛像,這就是佛像的起源。

  據說,佛陀講完經要回來的時候,帝釋還特別造了天梯,請佛陀一步步的走下來。

  大家一聽說佛要回來,就爭先恐後想最先見到佛。當時有一位蓮花色比丘尼,很想第一個見到佛陀,可是依照禮人俗習慣,比丘排在隊伍的最前面,再來是沙彌,而後才是比丘尼、沙彌尼,這樣的排列次序,她是無法排在前頭了。但因她已證阿羅漢果位,便運用神通把自己變化成轉輪聖王,威風凜凜地帶著大臣們,走到最前面向世尊叩頭禮拜,並說道:“我是第一個來歡迎你的人!”

  釋迦牟尼佛卻說:“第一個見到我的人不是你,而是須菩提!”爲什麼佛這樣說呢?因爲須菩提已通達了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衆生見到緣起現象的一切,都當做是真實的,由于這種認識的偏差,以致處理錯誤,使得身心飽受痛苦煎熬,有了痛苦自然心生煩惱,然後就造諸惡業,造業必受苦報,當然又起煩惱,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

  因此,釋迦牟尼佛開示衆生,唯有以智慧去體悟宇宙人生的真實相,才是解脫之道,也才能使生命活得自在、安甯。

  爲何須菩提要請問世尊,有很多衆生,在將來聽了本經的言說章句,能生實信嗎?因爲他懷疑這無依無得的甚深般若義理,恐後世衆生不易生信。在別的經中所說的,都是菩薩有因可修;有果可證,而本經卻說因修要無住;果證要無得,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非因之因、無果之果,才是無依無得的實相般若。而這種離開絕對的真心,離開客觀的真理,無非是如同嘴巴挂在牆壁上,不可說、不可說,何況是去證悟呢?

  衆生的思考模式,一定是有個“能”“所”,也就是能了解的我,能體悟的我,及一個相對的境。而佛陀要衆生離開這種相對待的心態,簡直難思難議!

  釋迦牟尼佛說:“對于這部經,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相信的!如現在法會中的諸大菩薩,不但相信,且能證實;即使是二乘人,亦由智慧而相信的。所以在我滅度後五百年的將來,必有衆生能相信,不過這些能相信的人,已在過去世以來無量佛所種諸善根的,沒有善根的人,自然不容易相信。”

  正法時期——解脫堅固

  像法時期——寺廟堅固

  末法時期——鬥爭堅固

  佛教裏所講的正法、像法、末法時期,並不是以某個時期、時間來劃分的。所謂末法並不是在這個時期裏已經沒有佛法,而是指道德沒落,沒有求道的心了。正法時期也並非所有的人都在修禅定、都能得解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間裏,仍有人從未聽過“佛”,何況是聞法。

  …

《金剛經微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