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官位,相國就不得了了![裴休,守新安日,] 這個新安是個郡,新安是個郡,是在浙江省、浙江省。那這個新安,“日”就是那個時候。當這個裴休,鎮守這個新安這個郡,這個“郡”是一個君主的君,右邊再一個耳朵,知道嗎?這個郡,你聽過嗎?右邊一個耳朵,左邊一個君,君子的君,右邊一個耳朵旁,這個叫做“郡”,就是我們現在的縣一樣的,是不是啊?一個地方、一個區域,這個新安郡,那個“日”,他在鎮守新安郡的日子的時候,那個時候,[入大安寺行香。] 去燒香,繞塔禮拜。[觀畫壁,] 這個牆壁上有畫畫啦,[問主事僧曰:是那一個是負責的出家人,] 就問了:[“是何圖象?”] 這個壁上畫的圖片,是什麼圖片呢?[主曰:] 這負責人就說了:[“高僧真儀。”] “真儀”就是真實的儀容,這是高僧的真正的儀容,是不是啊?哪天我這個百年後,也把我畫在牆壁上,不過要畫像一點,不要畫得胡須畫得很長,是不是啊?底下又碰到一個不肖子,又畫一支機關槍把我打,那真是很糟糕! 畫一支大刀砍下來,我這個海報,以前就被人家畫這樣子,畫海報,還畫一支機關槍打師父呢!高僧真儀,真實儀容。[裴曰:“真儀可觀,] 真儀是可以看得到,那請問 [高僧何在:”] 真正的儀容是可以看得到,我請問你:高僧現在何在啊?這個負責人覺得這一句有禅機,沒有辦法對答,([主無對。])
[適黃檗運禅師寓彼,] “寓彼”就是居住在那個地方,暫時寄居在那個地方,[公詢之曰:] 這個裴休就這樣問了,就這樣問了,說:[“偶有一問,] 剛巧我們有一個問答、問答,[諸德吝辭,] 諸大德很吝惜言辭,意思就是表示,其實衆人都回答不出來,可是這個裴休是很有學問,很謙虛的人,說:諸德吝辭,諸位大德是很吝惜,不肯告訴我。其實大家都答不出來。[可代酬一語?”] “酬”就是回答。麻煩你可以代爲回答一下。[檗請相公垂問,] 你就問吧![裴舉前語。] 說: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呢?是不是啊?裴休就舉前面的語,這個黃檗希運禅師,是大徹悟的祖師,大不相同,[檗厲聲曰:“裴休!”] 然後這個裴休就應:啊!([公應諾。]) “諾”就是:啊!應聲回答。[檗雲:“在什麼處?”] 是誰在回答?空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是誰在回答?是在什麼地方?你說裴休,裴休在什麼地方呢?因爲一切法無我,有裴休這個人嗎?[裴休當下領旨,] 體會到了、體會到了!所以這個禅就是反問你,就是叫你回光返照,裴休當下就有所體悟。[如獲髻珠。] 就是發髻上面的明珠,意思就是,好象得到了本體,獲得到本有的這個本心,“髻珠”就是表示我們的本心。如獲,好象得到我們的本心一樣,因爲這有所得了,得到本心了。[乃延] 就是請,[入府署,] 就是官府、官署,[執弟子禮。] 一個做到這麼大的官,一樣下跪頂禮,然後把黃檗禅師當作是師父,那你看看,那個時候的出家人,有多麼的偉大,有多麼的偉大!還好我們現在的人,現在的佛教,由這些高僧大德,大陸的高僧大德來臺灣帶動了,到今天有好很多了,二十年前,人家都叫:菜姑、菜姑!那現在人家不敢叫這樣子了,是不是啊?人家不敢叫菜姑了,是不是啊?所以我們的佛教要興盛,慢慢慢慢的改變衆生的觀念。
那麼當時這個裴休,這麼有名望的人,竟然頂禮,執弟子之禮,于這個黃檗禅師,可見這個黃檗禅師是何等的人物![贈之偈曰:] 就是贈送他的偈:[“自從大士傳心印,] 這個“大士”就是黃檗禅師,他傳這個心法,[額有明珠七尺身。] 額頭有這個明珠,是指我們的本性,七尺身就是我們一般這個身體,這個七尺身,大概就是兩百一十公分吧,兩百多公分,比我高那麼一點點兒,一點點,是不是啊?一點點兒,我是五尺兩寸半嘛,他只比我高一點點。額有明珠七尺身,這個色身是這樣子的,額頭有一個明珠,這明珠是表示見性法門,每一個人的本性,[挂錫十年棲蜀水,] 挂錫就是說,我們那個錫杖,本來是托缽用的,是出遊用的,但是他不出去了,把它放著,挂起來,就是不出去了,不外出了,十年棲蜀,“蜀”本來是四川,蜀水。[浮杯今日度漳濱。] 浮杯,古代的文人飲酒,這個杯子放在水中,漂…… 漂到誰的前面,誰就喝。那麼意思就是說,那麼這個裴休漂……今天怎麼樣?漂到這個漳濱,漳濱在福建,在漳江之濱,“濱”那麼是邊緣的意思,這個漳江的邊緣。這黃檗禅師本來就是福建人嘛,那麼裴休這個文人,今天到了禅師的旁邊,可以親近了,是不是啊?浮杯今日度漳濱,也就是說,這個漂浮,漂……漂到今天,來到福建的漳濱這個地方,執爲這個弟子之禮,執弟子之禮。[千徒龍象隨高步,] 這個“高步”是指禅師的步伐,哦!那是頓悟法門。千徒龍象,那麼這個徒弟很多,個個都是佛門中的龍象,龍象,是不是?隨這個禅師的高步。步伐。[萬裏香花結勝因。] 哎呀!千萬裏來都用這個供養,結這個殊勝的因,莊嚴這個道場。[擬欲事師爲弟子,] 我們想要事師,當作弟子,“擬”就是准備。[不知將法付何人?] 不知道這個法要交代給誰?[自爾] 就是從此以後,[師資道合。] “師資”就是師徒啦,道合,是不是啊? 師徒這個道合。
[渴聞玄論,] 渴望聽到這個頓悟法門的玄論。[輯而成編,] 這個“輯”就是等于收集的集,集合的集,這個“集”也就是集集的集,往去水裏那個地方有個集集,那個就是那個集,集中的集。輯而成編,[目曰:] 就是名字叫做[“傳心法要。”] 我們就把它安排這個名字,目曰,名叫做,目曰就是名叫:《傳心法要》。[仍自序語。] 于是還是自己寫這個序文、寫這個序文。[唐好事者,] 在唐朝,那個對這個熱中的人,對這方面熱中的人,好事者,就是對這方面很熱中的人。[刊行此集,] 刊行這個集,《傳心法要》,是不是?[流入日本。] 流入日本,後來就流到日本去了。[有檀那越州] 越州就是今天的廣東省的合浦縣東北。[刺史,] 就是知府啦!越州就是廣東省,越州就是今天的廣東省合浦。“合浦”,合就是說,六合路的合,浦就是叁點水,再一個埔裏的埔,那個土除掉,改成叁點水,埔裏的埔,然後叁點水,那個土改掉,變成叁點水就是了。合浦縣,廣東省的合浦縣。刺史,刺史就是知府,那是做很大了,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縣長一樣的,很大了![笃志內典。] “內典”就是佛法啦,因爲經典,佛法它是往內尋找自己的清淨自性嘛,往外找的叫做外道典籍,往內找的這個叫做內典,所以佛經又叫做內典,專門闡明心性的、內在的,叫做內典。[公事之暇,] 有公事之余,剩下的時間,[喜閱是書。] 很喜歡閱讀這一本書。[曾以心要問予。] 曾經用這一本心要來問我,[予但勉其] 我只是勉勵他:[製心一處,則無事不辦。因施財命工,] 布施這個財産,命這個工人,怎麼樣?以唐本:唐朝的版本,模,這個模刊,就是刻模、刊行,以前都是沒有這個印刷的啦,是不是啊?沒有這個印刷的,就是怎麼樣子?用刀子刻、用刀子刻的,用刀子刻的,然後再印出來。像我們現在用電腦,哇!你要印多少,對不對?一天可以印幾萬本!以前那有那麼簡單的,那印的是相當困難![以唐本模刊] 刻模、刊行,[廣傳,] 廣傳。[欲使本國未信直指之宗者,] 想要使本國不相信直指之宗,直指人心的,明心見性的宗旨的人,知道有,[知有人人此心中,] 知道每一個人的心中,[本具一段大光明藏,] 每一個人都具足見性的、本性的東西嘛,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具足!所以知有人人此心中,知道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具足這一段大光明藏。[輝天鑑地,] “輝”就是輝耀,天,“鑑”就是明照大地。這個照亮著天、照著大地。[耀古騰今。] 耀古騰今,耀古騰今,就是光耀以前,然後這個“騰”,也是跟光耀沒有什麼兩樣。氣勢很盛,一直到今天,是不是啊?從來沒有滅。[亦猶毗耶淨名,所謂“無盡燈。”者也。] 毗耶就是毗耶城,毗耶城,那麼就是維摩诘居士所住的那個地方。亦猶毗耶城,怎麼樣?加一個字:毗耶“城”。淨名所謂,淨名就是維摩诘居士,所說的無盡燈者也,無盡燈者也。
[越囑] 就是更,“囑”就是交代,囑咐、交代。[爲後序,] 更交代要我寫這個後面的序文,寫在後面的序文,叫做後序,寫在前面的序文,叫做序。[然未免畫蛇添足],畫這個蛇,不可以加上這個腳的,蛇沒有腳的,表示多余的。[之诮焉。] 就責備。但是又恐怕難免不了,畫蛇添足,多余的這些責備,不好的!多余的,怕人家責備他,這個是多余的,畫蛇添足是多余的。[時弘安癸末仲春,] 第二個月,譬如說,仲春就是二月,春天的第二個月,孟春是第一個月嘛,仲春是第二個月嘛,是不是啊?我們孟夏、仲夏,孟秋、仲秋,是不是啊?然後孟冬、仲冬,是不是啊?這個是仲春,就是第二個月,春天的第二個月。[住金剛壽福禅寺],住金剛壽福禅寺,住在金剛壽福禅寺,宋朝的一個出家人,[宋沙門],叫做大休法師,亦名正念法師,是不是?[大休正念,],然後[書于藏六庵。] 藏六庵。那麼就是分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啦,藏六庵,另外一個地方、一個地方。
好了!我們今天花了八次,八次,大概將近十六個鍾頭,我們把《傳心法要》講完,把《傳心法要》講完,那麼諸位能夠聽到這一部經,這本法要,是很有福報的,很有福報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指歸,如是明心見性法,那個真是真不得了的法!那麼我們明天,我們要上這個永嘉大師的《禅宗集》,還有《證道歌》,《禅宗集》。那麼《禅宗集》是一本書,《證道歌》又是另外一本書,簡單講,那是玄覺禅師那麼所寫的,唐朝玄覺禅師所寫的。那麼這兩本書合並在一起,所以這一本叫做《永嘉禅宗集》,底下加一個“注”,就是有人替它作注解,還有一本叫做《永嘉證道歌》,然後“注”,就是《證道歌》有人注解,兩本都是玄覺禅師寫的,撰寫的,但是兩本的注解不一樣,第一本《禅宗集》注,是明朝人,明朝人所寫的,那麼這個第二本呢,是宋朝,第二本是宋朝人給它作注解的,作注解的,也就是說,兩本注解合在一起,一本叫做《禅宗集》,一本叫做《證道歌》。這兩本都是同一個人寫的,可是同一個人,有兩本的,兩個人給它注解,同一個人寫兩本,但是兩個人給它注解,朝代不一樣,一個是明朝寫的,一個是宋朝的人注解,所以兩本就在一起。第一本那個都是用天臺宗的思想在注解,天臺宗的思想,某些地方是有一些不離開這個見聞覺知的,那麼在講的時候,師父會把它講得更透徹、更徹底,最重要是講的人、講的人,講的人如果迷迷糊糊的話,那麼他講,到底問題在那裏,我們也不曉得,是不是啊?
好了!我們這一本又講完了,我們這一本,再來接下來就講,《永嘉大師禅宗集》、《證道歌》,再來就講《圓頓心要》,再來就講《十善業道經》,再來就講《華嚴》,《華嚴經》的同時,當我們上課到一陣子的時候,我們每個禮拜上一堂課就好,再來就講彌勒上下生經,彌勒上下生經,彌勒菩薩上下生經,那麼再繼續安排課程,我們《華嚴》,我們找這個資料,要用澄觀大師的呢,有九大冊,可是我看看,那個可能就太大了,用《華嚴經疏論纂要》,《纂要》就是這樣子一本、一本,用聖經紙印的,一本叁千多頁,一本這麼厚,一本而已哦、一本而已哦,就這麼厚了,一本而已,你每天抱著,就覺得很有學問,早上來上課,反正懂不懂都沒關系,抱那一本,哦!請問你在那裏上課?我在文殊大學啊,我在文殊大學啊!奇怪!沒聽過文殊大學!在民權路那邊,有一間文殊大學,是不是啊?那一本,我也是准備印那一本,因爲那一本只有一本,那好攜帶,整個《華嚴經》的注解,統統在那一本,那就可能就比較方便一點,要不然印那個九冊,澄觀大師寫的,哇!那個,清涼國師那個什麼,那個《華嚴經疏鈔》,哦!看到就頭暈了,真的啊,一生一世也講不完、也講不完!那我想啊,我考慮的,可能要印《華嚴經疏論纂要》,我是這樣想啦,我這個人有點神經不太正常,萬一精神很好的時候,印那個九大冊的好了,那就沒辦法了,因爲九大冊這麼多,講得完、講不完,講不完沒辦法了,是不是?講不完,九大冊帶起來就很不方便了,很厚,這麼厚,每一本都是這麼厚,九本啊,九本,九大冊。但是如果我們開《華嚴》的時候,如果用那個《疏論纂要》,那個因爲聖經紙很薄,就必須用鉛筆做筆記,然後你要帶一本筆記簿來,帶一本筆記簿來,那個上面寫字的話,會破掉,而且會那個,色澤太重的話,翻過來很難看,所以你必須用那個鉛筆,在聖經紙上做一個記號,然後你自己准備《華嚴經》筆記,p,page1,第幾頁、第幾頁的筆記,要做這樣的筆記才有辦法。然後我發下去的那個單子,你就夾起來,就夾起來,製造那個表格,你就夾起來,發下去你就夾起來,一看,一目了然,一目了然!那個《華嚴》啊,像李炳南老居士,講了叁、四十年,講到十回向品就死掉了,講到十回向品就沒辦法,十地品都沒辦法講了,是不是啊?我想也不要弄那麼多的注解,不要弄那麼多的注解,我們說可以開快一點叁千多頁的話,要是我們法真師來查資料,他也不會查得很煩,查得很煩,查的時候一直往後面看,哦!查不完,那個叁千多頁就容易多了,就好查了,資料就好查了,對不對?看看師父的情緒怎麼樣,看看心情怎麼樣,看要用那一本。《華嚴經》我們已經買了五十套來了,我們這些比丘結夏安居,我准備跟他們先誦《華嚴經》,我們准備結夏安居了。
好!明天請大家來上課,謝謝大家,下課!
(第十四集完, 《傳心法要》講座全部結束)
《傳心法要講記(1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