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13)▪P2

  ..续本文上一页官位,相国就不得了了![裴休,守新安日,] 这个新安是个郡,新安是个郡,是在浙江省、浙江省。那这个新安,“日”就是那个时候。当这个裴休,镇守这个新安这个郡,这个“郡”是一个君主的君,右边再一个耳朵,知道吗?这个郡,你听过吗?右边一个耳朵,左边一个君,君子的君,右边一个耳朵旁,这个叫做“郡”,就是我们现在的县一样的,是不是啊?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这个新安郡,那个“日”,他在镇守新安郡的日子的时候,那个时候,[入大安寺行香。] 去烧香,绕塔礼拜。[观画壁,] 这个墙壁上有画画啦,[问主事僧曰:是那一个是负责的出家人,] 就问了:[“是何图象?”] 这个壁上画的图片,是什么图片呢?[主曰:] 这负责人就说了:[“高僧真仪。”] “真仪”就是真实的仪容,这是高僧的真正的仪容,是不是啊?哪天我这个百年后,也把我画在墙壁上,不过要画像一点,不要画得胡须画得很长,是不是啊?底下又碰到一个不肖子,又画一支机关枪把我打,那真是很糟糕! 画一支大刀砍下来,我这个海报,以前就被人家画这样子,画海报,还画一支机关枪打师父呢!高僧真仪,真实仪容。[裴曰:“真仪可观,] 真仪是可以看得到,那请问 [高僧何在:”] 真正的仪容是可以看得到,我请问你:高僧现在何在啊?这个负责人觉得这一句有禅机,没有办法对答,([主无对。])

  [适黄檗运禅师寓彼,] “寓彼”就是居住在那个地方,暂时寄居在那个地方,[公询之曰:] 这个裴休就这样问了,就这样问了,说:[“偶有一问,] 刚巧我们有一个问答、问答,[诸德吝辞,] 诸大德很吝惜言辞,意思就是表示,其实众人都回答不出来,可是这个裴休是很有学问,很谦虚的人,说:诸德吝辞,诸位大德是很吝惜,不肯告诉我。其实大家都答不出来。[可代酬一语?”] “酬”就是回答。麻烦你可以代为回答一下。[檗请相公垂问,] 你就问吧![裴举前语。] 说: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呢?是不是啊?裴休就举前面的语,这个黄檗希运禅师,是大彻悟的祖师,大不相同,[檗厉声曰:“裴休!”] 然后这个裴休就应:啊!([公应诺。]) “诺”就是:啊!应声回答。[檗云:“在什么处?”] 是谁在回答?空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是谁在回答?是在什么地方?你说裴休,裴休在什么地方呢?因为一切法无我,有裴休这个人吗?[裴休当下领旨,] 体会到了、体会到了!所以这个禅就是反问你,就是叫你回光返照,裴休当下就有所体悟。[如获髻珠。] 就是发髻上面的明珠,意思就是,好象得到了本体,获得到本有的这个本心,“髻珠”就是表示我们的本心。如获,好象得到我们的本心一样,因为这有所得了,得到本心了。[乃延] 就是请,[入府署,] 就是官府、官署,[执弟子礼。] 一个做到这么大的官,一样下跪顶礼,然后把黄檗禅师当作是师父,那你看看,那个时候的出家人,有多么的伟大,有多么的伟大!还好我们现在的人,现在的佛教,由这些高僧大德,大陆的高僧大德来台湾带动了,到今天有好很多了,二十年前,人家都叫:菜姑、菜姑!那现在人家不敢叫这样子了,是不是啊?人家不敢叫菜姑了,是不是啊?所以我们的佛教要兴盛,慢慢慢慢的改变众生的观念。

  那么当时这个裴休,这么有名望的人,竟然顶礼,执弟子之礼,于这个黄檗禅师,可见这个黄檗禅师是何等的人物![赠之偈曰:] 就是赠送他的偈:[“自从大士传心印,] 这个“大士”就是黄檗禅师,他传这个心法,[额有明珠七尺身。] 额头有这个明珠,是指我们的本性,七尺身就是我们一般这个身体,这个七尺身,大概就是两百一十公分吧,两百多公分,比我高那么一点点儿,一点点,是不是啊?一点点儿,我是五尺两寸半嘛,他只比我高一点点。额有明珠七尺身,这个色身是这样子的,额头有一个明珠,这明珠是表示见性法门,每一个人的本性,[挂锡十年栖蜀水,] 挂锡就是说,我们那个锡杖,本来是托钵用的,是出游用的,但是他不出去了,把它放着,挂起来,就是不出去了,不外出了,十年栖蜀,“蜀”本来是四川,蜀水。[浮杯今日度漳滨。] 浮杯,古代的文人饮酒,这个杯子放在水中,漂…… 漂到谁的前面,谁就喝。那么意思就是说,那么这个裴休漂……今天怎么样?漂到这个漳滨,漳滨在福建,在漳江之滨,“滨”那么是边缘的意思,这个漳江的边缘。这黄檗禅师本来就是福建人嘛,那么裴休这个文人,今天到了禅师的旁边,可以亲近了,是不是啊?浮杯今日度漳滨,也就是说,这个漂浮,漂……漂到今天,来到福建的漳滨这个地方,执为这个弟子之礼,执弟子之礼。[千徒龙象随高步,] 这个“高步”是指禅师的步伐,哦!那是顿悟法门。千徒龙象,那么这个徒弟很多,个个都是佛门中的龙象,龙象,是不是?随这个禅师的高步。步伐。[万里香花结胜因。] 哎呀!千万里来都用这个供养,结这个殊胜的因,庄严这个道场。[拟欲事师为弟子,] 我们想要事师,当作弟子,“拟”就是准备。[不知将法付何人?] 不知道这个法要交代给谁?[自尔] 就是从此以后,[师资道合。] “师资”就是师徒啦,道合,是不是啊? 师徒这个道合。

  [渴闻玄论,] 渴望听到这个顿悟法门的玄论。[辑而成编,] 这个“辑”就是等于收集的集,集合的集,这个“集”也就是集集的集,往去水里那个地方有个集集,那个就是那个集,集中的集。辑而成编,[目曰:] 就是名字叫做[“传心法要。”] 我们就把它安排这个名字,目曰,名叫做,目曰就是名叫:《传心法要》。[仍自序语。] 于是还是自己写这个序文、写这个序文。[唐好事者,] 在唐朝,那个对这个热中的人,对这方面热中的人,好事者,就是对这方面很热中的人。[刊行此集,] 刊行这个集,《传心法要》,是不是?[流入日本。] 流入日本,后来就流到日本去了。[有檀那越州] 越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省的合浦县东北。[刺史,] 就是知府啦!越州就是广东省,越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省合浦。“合浦”,合就是说,六合路的合,浦就是三点水,再一个埔里的埔,那个土除掉,改成三点水,埔里的埔,然后三点水,那个土改掉,变成三点水就是了。合浦县,广东省的合浦县。刺史,刺史就是知府,那是做很大了,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县长一样的,很大了![笃志内典。] “内典”就是佛法啦,因为经典,佛法它是往内寻找自己的清净自性嘛,往外找的叫做外道典籍,往内找的这个叫做内典,所以佛经又叫做内典,专门阐明心性的、内在的,叫做内典。[公事之暇,] 有公事之余,剩下的时间,[喜阅是书。] 很喜欢阅读这一本书。[曾以心要问予。] 曾经用这一本心要来问我,[予但勉其] 我只是勉励他:[制心一处,则无事不办。因施财命工,] 布施这个财产,命这个工人,怎么样?以唐本:唐朝的版本,模,这个模刊,就是刻模、刊行,以前都是没有这个印刷的啦,是不是啊?没有这个印刷的,就是怎么样子?用刀子刻、用刀子刻的,用刀子刻的,然后再印出来。像我们现在用电脑,哇!你要印多少,对不对?一天可以印几万本!以前那有那么简单的,那印的是相当困难![以唐本模刊] 刻模、刊行,[广传,] 广传。[欲使本国未信直指之宗者,] 想要使本国不相信直指之宗,直指人心的,明心见性的宗旨的人,知道有,[知有人人此心中,] 知道每一个人的心中,[本具一段大光明藏,] 每一个人都具足见性的、本性的东西嘛,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具足!所以知有人人此心中,知道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具足这一段大光明藏。[辉天鑑地,] “辉”就是辉耀,天,“鑑”就是明照大地。这个照亮着天、照着大地。[耀古腾今。] 耀古腾今,耀古腾今,就是光耀以前,然后这个“腾”,也是跟光耀没有什么两样。气势很盛,一直到今天,是不是啊?从来没有灭。[亦犹毗耶净名,所谓“无尽灯。”者也。] 毗耶就是毗耶城,毗耶城,那么就是维摩诘居士所住的那个地方。亦犹毗耶城,怎么样?加一个字:毗耶“城”。净名所谓,净名就是维摩诘居士,所说的无尽灯者也,无尽灯者也。

  [越嘱] 就是更,“嘱”就是交代,嘱咐、交代。[为后序,] 更交代要我写这个后面的序文,写在后面的序文,叫做后序,写在前面的序文,叫做序。[然未免画蛇添足],画这个蛇,不可以加上这个脚的,蛇没有脚的,表示多余的。[之诮焉。] 就责备。但是又恐怕难免不了,画蛇添足,多余的这些责备,不好的!多余的,怕人家责备他,这个是多余的,画蛇添足是多余的。[时弘安癸末仲春,] 第二个月,譬如说,仲春就是二月,春天的第二个月,孟春是第一个月嘛,仲春是第二个月嘛,是不是啊?我们孟夏、仲夏,孟秋、仲秋,是不是啊?然后孟冬、仲冬,是不是啊?这个是仲春,就是第二个月,春天的第二个月。[住金刚寿福禅寺],住金刚寿福禅寺,住在金刚寿福禅寺,宋朝的一个出家人,[宋沙门],叫做大休法师,亦名正念法师,是不是?[大休正念,],然后[书于藏六庵。] 藏六庵。那么就是分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啦,藏六庵,另外一个地方、一个地方。

  好了!我们今天花了八次,八次,大概将近十六个钟头,我们把《传心法要》讲完,把《传心法要》讲完,那么诸位能够听到这一部经,这本法要,是很有福报的,很有福报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指归,如是明心见性法,那个真是真不得了的法!那么我们明天,我们要上这个永嘉大师的《禅宗集》,还有《证道歌》,《禅宗集》。那么《禅宗集》是一本书,《证道歌》又是另外一本书,简单讲,那是玄觉禅师那么所写的,唐朝玄觉禅师所写的。那么这两本书合并在一起,所以这一本叫做《永嘉禅宗集》,底下加一个“注”,就是有人替它作注解,还有一本叫做《永嘉证道歌》,然后“注”,就是《证道歌》有人注解,两本都是玄觉禅师写的,撰写的,但是两本的注解不一样,第一本《禅宗集》注,是明朝人,明朝人所写的,那么这个第二本呢,是宋朝,第二本是宋朝人给它作注解的,作注解的,也就是说,两本注解合在一起,一本叫做《禅宗集》,一本叫做《证道歌》。这两本都是同一个人写的,可是同一个人,有两本的,两个人给它注解,同一个人写两本,但是两个人给它注解,朝代不一样,一个是明朝写的,一个是宋朝的人注解,所以两本就在一起。第一本那个都是用天台宗的思想在注解,天台宗的思想,某些地方是有一些不离开这个见闻觉知的,那么在讲的时候,师父会把它讲得更透彻、更彻底,最重要是讲的人、讲的人,讲的人如果迷迷糊糊的话,那么他讲,到底问题在那里,我们也不晓得,是不是啊?

  好了!我们这一本又讲完了,我们这一本,再来接下来就讲,《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再来就讲《圆顿心要》,再来就讲《十善业道经》,再来就讲《华严》,《华严经》的同时,当我们上课到一阵子的时候,我们每个礼拜上一堂课就好,再来就讲弥勒上下生经,弥勒上下生经,弥勒菩萨上下生经,那么再继续安排课程,我们《华严》,我们找这个资料,要用澄观大师的呢,有九大册,可是我看看,那个可能就太大了,用《华严经疏论纂要》,《纂要》就是这样子一本、一本,用圣经纸印的,一本三千多页,一本这么厚,一本而已哦、一本而已哦,就这么厚了,一本而已,你每天抱着,就觉得很有学问,早上来上课,反正懂不懂都没关系,抱那一本,哦!请问你在那里上课?我在文殊大学啊,我在文殊大学啊!奇怪!没听过文殊大学!在民权路那边,有一间文殊大学,是不是啊?那一本,我也是准备印那一本,因为那一本只有一本,那好携带,整个《华严经》的注解,统统在那一本,那就可能就比较方便一点,要不然印那个九册,澄观大师写的,哇!那个,清凉国师那个什么,那个《华严经疏钞》,哦!看到就头晕了,真的啊,一生一世也讲不完、也讲不完!那我想啊,我考虑的,可能要印《华严经疏论纂要》,我是这样想啦,我这个人有点神经不太正常,万一精神很好的时候,印那个九大册的好了,那就没办法了,因为九大册这么多,讲得完、讲不完,讲不完没办法了,是不是?讲不完,九大册带起来就很不方便了,很厚,这么厚,每一本都是这么厚,九本啊,九本,九大册。但是如果我们开《华严》的时候,如果用那个《疏论纂要》,那个因为圣经纸很薄,就必须用铅笔做笔记,然后你要带一本笔记簿来,带一本笔记簿来,那个上面写字的话,会破掉,而且会那个,色泽太重的话,翻过来很难看,所以你必须用那个铅笔,在圣经纸上做一个记号,然后你自己准备《华严经》笔记,p,page1,第几页、第几页的笔记,要做这样的笔记才有办法。然后我发下去的那个单子,你就夹起来,就夹起来,制造那个表格,你就夹起来,发下去你就夹起来,一看,一目了然,一目了然!那个《华严》啊,像李炳南老居士,讲了三、四十年,讲到十回向品就死掉了,讲到十回向品就没办法,十地品都没办法讲了,是不是啊?我想也不要弄那么多的注解,不要弄那么多的注解,我们说可以开快一点三千多页的话,要是我们法真师来查资料,他也不会查得很烦,查得很烦,查的时候一直往后面看,哦!查不完,那个三千多页就容易多了,就好查了,资料就好查了,对不对?看看师父的情绪怎么样,看看心情怎么样,看要用那一本。《华严经》我们已经买了五十套来了,我们这些比丘结夏安居,我准备跟他们先诵《华严经》,我们准备结夏安居了。

  好!明天请大家来上课,谢谢大家,下课!

  (第十四集完, 《传心法要》讲座全部结束)

《传心法要讲记(1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