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既言:性即見,見即性。只如性自無障礙、無劑限,】【劑限】就是分際、限度,沒有什麼邊際,無劑限就是沒有邊際啦,無邊無際啦,是不是?【雲何隔物即不見?】我們既然見性的人爲什麼隔了一個物,就沒有看到呢?因爲它是眼睛啊,他把眼睛看的距離的遠近,當作是那個見性這個問題。【又于虛空中,近即見、遠即不見者,】你看!這分明是外道的思想。【如何?”】他就開始說:如何呢?【師雲:“此是你妄生異見,】有隔才見,沒有隔才不見,那本性隔不隔,它都是見啊,是不是?見性是遍滿整個虛空界,是不是?你今天你見性的話,哪裏都是見,東西隔著,只是看不到啊,可是見性不會被你隔開來啊,如果見性被你隔開,等一下過去那邊,就不見性了,此是你妄生異見。【若言隔物不見,無物言見,】沒有隔開,再加一個字:無物,就是無【隔】物,才講見,那麼這樣子講的話,本性便有隔礙了,是不是?再講一遍,此是你妄生異見,産生你這個不同之見,那麼如果說,隔物你不見,隔開這個東西,你就不見,那麼沒有隔物,沒有這個隔開的物,你就言見,那麼就是因爲這個見,變成有隔來影響了,【便謂性有隔礙者,全無交涉。】你講這個完全跟見性不相幹的事情,本性是什麼呢?【性且非見、非不見;】本性也不能說見,因爲有所見的話,那麼它就是對立的東西。也不能說不見,因爲它當下就是體用一如,本性它不是見,是不是啊?可是它又不能說不見啊,爲什麼?本性具足有見的功夫,性即是見啊,所以說:【法亦非見、非不見。】法也是這樣,不能說它是見,也不能說它不是見,【若見性人,何處不是我之本性?】所以見性的人,不關東西隔不隔,他哪裏都是他的本性,意思就是哪裏,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化作清淨的自性,不影響到他的意思。【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總是我之性淨明體。】都是我們本性的清淨,光明的本體。【故雲:見色便見心,】這跟見緣起即見道,是一樣的道理。見色法,便見心,色法不可得,清淨心就顯現,不受色法的長短、方圓、大小之影響,來去生滅的影響,那麼我們就見到我們的心,這個見緣起即見道,用意是一樣的,如果你了解緣起法無自性,那麼道就在裏面。那麼你如果見了一切色法,本自空寂,清淨心就在那個時候産生。【色心不異故。】眼見一切色,如如不動,色就是心,心就是色,不異故。【只爲取相,】用一個執著的心取相,怎麼樣?【作見聞覺知,】化作妄想了,因爲取相,那就變成觀念,所以學佛不能用觀念的,取相就化作觀念了。譬如說,這個項鏈很漂亮,這個相,印在腦海裏面,回來拼命的想,化作見聞覺知;眼睛看,化作見聞覺知;耳朵聽,化作見聞覺知;所以我們現在來講,都是取相,所以我們在馬路邊,今天開同學會,開同學會去那邊吃飯,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回來以後不得了了!吃不下、放不下,吃不下、也放不下、也睡不著,整天起來繞佛,不是繞佛,不可能,整天起來妄想、打妄想,拼命的,爲什麼?把那個假相取相,化作見聞覺知、化作觀念,那就障在那個地方,想要執取了,想要開始追求了,這是見聞覺知的東西。所以以幻相來作爲自我的心,這個就是妄想。所以雲:即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很簡單,是不是啊?道理很簡單嘛,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就是佛!【去卻前物,】除去眼前的隔物,這個【物】就是障礙之物啦!【始擬得見者,】擬就是才認爲,【始】就是才,【擬】就是認爲。這樣才認爲看得到,【即墮二乘人中,依通見解也。】根據一般的人來說的,【通】就是一般,依照一般的人來說的。要把東西移開,才看得到,那麼就墮二乘人,二乘人就講緣起嘛,六根的法嘛,是不是啊?大乘是講唯心,最上乘是講頓悟。【虛空中,近則見,遠則不見,此是外道中收。】心外求法的人講的,一般人的外道,心外求法都是外道,這外道一般就包括平民,一般無知的衆生,就外道嘛!【分明道:】這個清淨之心,明明告訴你:【“非內,亦非外,】沒有在內,也沒有在外,【非近,亦非遠。”近而不可見者,】爲什麼?它不可見啊,它要是可見,變成有能所了,對不對?本性要讓人用眼睛看到,眼睛是能見,那本性是所見啊,那個就不是絕對的東西了。所以近而不可見嘛,近當然不可見了,是不是啊?因爲見即是性嘛,沒有能所嘛!【萬物之性也。】是不是?【近尚不可見,】那麼近都不可以見到性,是不是啊?哪裏遠而不可見,更道遠不可見,不是笑死人了嗎?因爲沒有遠近的東西嘛!【更道遠而不可見,有什麼意旨?”】近都不可見,還講什麼遠可不可見,也沒什麼意義了,性即是見,見就是性,不二的東西。
【問:“學人不會,和尚如何指示?”】哎呀!我實在是搞不清楚啊,請和尚慈悲,指導指導、指導指導!【師雲:“我無一物,】清淨的自性,本來就無一物了,你指什麼東西?【從來不曾將一物與人。】從來不拿任何東西給你,如果有東西給你,就變成能所了,你有能接受了,那麼我的法被你所接受了,沒有這個東西,我這裏就本來無一物,沒有東西送給你。【你無始已來,】無始已來,只因爲,加一個【因】字,只爲就是只因爲,【只爲被人指示,】有人人指點你,指點你追那個、指點你找這個,那糟糕了!【覓契覓會,】追求、契合,趕快!我來找一個來契合我自己的。覓會,趕快找一個我相應的。這些是一樣的,這統統是不見性的人,拼命的找道場,也是這樣子的,要找到善知識,指點我們這一顆心,這是很重要,這是很重要的增上緣,如果拼命在外面道場找,可是找不到善知識呢?沒有用!就是再大的道場、再靜的道場,最靜的很簡單,我告訴你一個最好的環境,瑞士最好了、瑞士,又是歐洲的那個小木屋,那個不叫小木屋,那叫做大木屋,到目前爲止,我看過全世界最漂亮的,人家說:啊!師父!那個澳洲很漂亮,或者是說紐西蘭很漂亮,那個差太多了,笑死人了!那你去瑞士看看,我說百分不及一分,哪有什麼漂亮的?有啦!紐西蘭某些地方是不錯的啦,那紐西蘭象是黃金,嗯!不是黃金海岸,Gold Coast(黃金海岸),那個澳洲,紐西蘭那個地方叫做皇後鎮,Queenstown 皇後鎮,那個地方有個湖,不錯、不錯!象那個提卡波湖,就比較差一點,大家打趣稱它叫【豬腳塊湖(臺灣諧語),提卡波湖,那不能比,沒什麼好漂亮的。就是那個皇後鎮那個湖,就是長得很棒,非常好,那是南島,南島比較沒有什麼。那北島就比較好一點啦,那分成南島跟北島。那麼要好的環境,你到瑞士去,哇!那個氣候又好,海拔兩、叁千公尺,也沒有汙染,因爲瑞士那個工業區,都設在意大利的最北邊,工業廢水都下到意大利那邊去,沒辦法,山勢就是這樣下去的,意大利在那邊罵,瑞士說沒辦法,山高啊!汙染統統都在:肮髒的東西都泄到鄰國去,所以瑞士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國家,最清淨的國家,可是那個護照,就是居留權,可能很不好拿,你要是去那邊去,你試試看,可是我們去過瑞士的時候,沒有看到一個學佛的,有!只有一個我的徒弟嫁給德國人,因爲瑞士有兩個國籍的人,不是德國人,就是意大利人,就是這兩個國家,構成一個瑞士的民族,有一個徒弟嫁給那個德國人,她現在住在瑞士,叫說師父有機會到瑞士去的時候,再去找她,可是地址也不曉得擺到哪邊去了。瑞士的國家,等于臺灣的叁分之二大,如果我去瑞士的時候,在這裏打電話去,你人在哪裏?哇!我在這邊、你在那邊。怎麼去找你啊?幹脆,出國不要去找來找去的,就在那邊享受。瑞士那個地方有鐵力士山,鐵力士山那個四周很靜、很靜,上鐵力士山的時候,一片寂靜,沒有車聲,什麼聲都沒有,只有牛吃草的聲音,那個牛,瑞士人的牛。挂一個什麼?挂一個鈴,這個牛吃草,它的頭會動嘛,它吃草的時候,當當當……很清楚,就是聽到牛吃草的聲音。那個空中空氣一望,都是清淨的,統統沒有汙染,山邊就是那個大木屋,那邊一座、那邊一座,一看就是湖,那個湖就清澈見底,沒有一個國家象這麼漂亮的,漂亮得嚇死人了!所以說澳洲、紐西蘭,我走了叁十幾個國家嘛,沒見過比那更漂亮的,那個地方最好!可是你內在,如果心境不除的話,也沒有用,追求也沒有用!所以覓契覓會,【覓】就是追求,【契】就是契合,【覓會】就是相應。【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陷王難”?】那麼這個不是弟子跟師父俱陷王難,意思就是兩個人都沈下去嗎?指示的人,那個也沒明心見性啊,聽的人也不明心見性啊,找來找去、找來找去,找真如,真如哪裏讓你找的?是不是?不見性的人就是這樣子,坐著觀,你要觀、要觀。是啊!觀照是方便說,你要放下,才是最重要的!【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無受身;】因爲是色受想行識嘛,色、受、想、行、識,現在講五陰啦!你但一念不受,就是無受身,一切法不受嘛!【一念不想,】五蘊,色受想的【想】,【即是無想身;】那麼無想的話,怎麼樣?那麼就是想陰就沒有了。【決定不遷流造作,】也就是,什麼叫不遷流造作?就是不要在生滅法裏面執著,叫做不遷流造作,不要動念,隨緣過就好,【即是無行身;】也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的【行】字,生滅造作叫做行,那麼這生滅不執取,就沒有造作。【莫思量、】莫思量就是不要微細的在那邊妄想。【蔔度、】這個念:蔔(bu)是不是啊?【蔔度】就是臆測、揣度,不要在那邊起【分別,】揣測,【即是無識身。】就是沒有分別心,一切法但莫思量,放下就是。【你如今才別起一念,】你現在才動到一個念頭,【即入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亦因、亦果;】也是因,也是果,因爲因跟果,沒有明顯的界限,現在的果,就是未來的因,現在的果,就是過去的因所造成的,可是現在的果,也是未來的因…
《傳心法要講記(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