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就是因,因就是果,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的,所以: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是不是啊?老死也是因、也是果,站在生來講的話,老死是果嘛,是不是啊?站在未來的生來講的話,老死是因。底下說:【故善財童子一百一十處,】因爲他參了五十叁參,走了一百一十個城,【處】就是城,一百一十個地方、處所,一百一十個城。這個在《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裏面講的,第叁十八卷有談到,那麼善財童子一百一十處,就是一百一十個城,【城】就是城牆。【求善知識,】善知識,【只向十二因緣中求。】十二因緣就是以一念不覺,十二因緣的無明,是一念不覺,不是無始無明,因爲那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是無始無明,十二因緣的一念無明,那個是枝末無明,是見思無明,這個要弄清楚。【最後見彌勒,彌勒卻指見文殊。】彌勒說:你要指導他,你要去見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者,】是表法的,最後要破除你無始無明,【即汝本地無明。】就是你碰到文殊,是最後一關了,要破你本地無始無明,是表法的啦!【若心心別異,】心心一差別了,【向外求善知識者,】那就完了!你不向內求你的善知識,你不要在生滅法裏面打轉,放下,你心就是,你就是善知識。【一念才生即滅,才滅又生。】對不對?生又起滅,滅又生,那我生生滅滅,【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亦病、亦死,】爲什麼?生滅斷不了啊,追執、執取啊,所以因爲生死不好斷啊!【酬因答果已來,】酬因答果就來了,一念不醒,那麼一覺不醒,就是來世了!【即五聚之生滅。五聚者,五陰也。】五蘊身的生滅,就是五聚生滅,聚合在一起生滅的啦,是不是啊?叫做五蘊生滅,我們這個色身就是這樣子啦!因此我們一定要對法一定要認識,那麼對法認識的話,我們全部放下,我們用這一顆心來念佛,悟道的人,生就是無生,也不妨求生,求生就是不求生,是不是啊?不悟道的人,雖然念念佛,誠心的念,也可以化作清淨的因果,所以到最後來講的話,還是要念佛,還是要念佛,比較有把握,要了生死,比較有十足的把握。五聚者,五陰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雲靈臺。】也就是靈臺。你只要一念不起,你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統統沒有、統統沒有。即身便是菩提華果,我們現在當下就是覺性,即心便是靈智,也叫做靈臺。【若有所住著,即身爲死屍,】如果你有所執著,這個色身就是等于死屍一樣的,【亦雲守死屍鬼。”】所以把這個色身,看得很嚴重的人,要想想看、想想看:我們今天在執著什麼?死的時候,就躺在那個地方,是不是?因此我們內在裏面,要是看不開,稍微觀照一下,也就得了!所以天仙美女啊,乃至俊男、俊女,都是一樣的。
【問:“淨名默然,】淨名默然,沈默喽!【文殊贊歎雲:】贊歎說:【“是真入不二法門。”如何?”】不二就當下喽!什麼叫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善惡不二;是非不二;煩惱菩提不二,就是這樣,統統是不二,當下的意思,來去不二,生滅不二,就是這樣子。【師雲:“不二法門,即你本心也。】意思就是,說,說是生滅,不說就不生滅。那麼【說與不說,即有起滅。】那麼因爲衆生,不是說、就是不說,可是聖者說就是不說,不說就是空性喽!但是衆生的說跟不說是兩碼事,就化作生滅,有起滅。【無言說時,無所顯示。】是不是啊?【故文殊贊歎雲:】贊歎:不二法門,【淨名不說。”】不說就是空喽!【“聲有斷滅否?”】聲音有沒有斷滅呢?【師雲:“語即默、】說話就是不說話,語就是妙用,默就是本體、本體,站在體性來說的。你講,就是作用,不講,就是攝取歸本體,體用一如。【默即語,】你沈默跟講話,沒什麼兩樣,因爲實相的東西,不管你講不講,空性的時候,也不管你講跟不講,【語默不二。】語默不二。【故雲:聲之實性,亦無斷滅。】聲的實性也是沒有斷滅。【文殊本聞,亦無斷滅。】有斷滅的話,就不能産生聲音了,是不是啊?那聞聲,聞性沒有的話,就聞不到了。【所以如來常說,未曾有不說時。】。釋迦牟尼佛常說法,未曾有不說法。【如來說即是法,法即是說,法說不二故。乃至報、化二身,菩薩、聲聞,山河、大地,水鳥、樹林,一時說法。所以語亦說,默亦說,】就是顯示、表法的,顯示那個清淨的本體,哪裏處處,無所不在,【終日說而未嘗說。】意思是,聲就是無聲,說而未曾說,四十九年不曾說一個字嘛!【既若如是,但以默爲本。”】以默爲本。
【問:“聲聞人藏形于叁界,】藏形在叁界。但是呢,【不能藏于菩提者,如何?”師雲:“形者,質也。】有質疑的。【聲聞人但能斷叁界見修,】修惑就是思惑,叁界見修,就是見思惑。【已離煩惱。】但是【不能藏于菩提,】菩提是究竟義喽!【故還被魔王于菩提中捉得。】因爲他還沒有究竟嘛!【于林中宴坐,】這是摩诃迦葉,在林中宴坐,就是安祥的坐,【還成微細見菩提心也。】還是有微細的見菩提心。【菩薩人已于叁界菩提,決定不舍、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覓他不得;】七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大家都知道,加上空、見、識,【見】就是本性這個見,眼睛見到的見,【識】就是意識的識,這個七大,是《楞嚴經》所講的。于叁界菩提,決定不舍、不取,那麼因爲不取嘛,那麼地水火風空見識,就覓他不可得,找不到啊!【不舍故,外魔亦覓他不得。】也沒什麼好舍的,有取、有舍是對立的,是生滅。不取不舍,外魔,因爲是生滅,生滅見不到不生不滅,捉他不得、捉他不得,他不起心、不動念,業障奈何不了他,閻羅王也奈何不了他,我一切法全部都舍,魔王沒有我們的辦法,你什麼都放得下,業障就是現前也跟沒有一樣,看得開嘛!你就是生重病,你都可以接受,緣起嘛,這是我們的業障嘛!有的人拼命找醫生,不一定找得到醫生的,醫生在你面前,你也不會去珍惜的。【汝但擬著一法,】擬,就是准備。你只要准備去執著一個法,【印子早成也。】印子就是我執、主觀意識,就是所謂的能所啦,就變成了,印子早成了。擬著一法,你這個能所、我執,就已經成了。【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這個文加一糸部,就是紋路的紋。紋路形象就跑出來了,就象我們畫這個紋路,就畫出來了。你只要執著一個有,拼死命的不放,執著你的愛人,執著你的金錢,你的權貴、名利,執著你很有修行的法,也是一樣,六道、四生,你逃不掉的。【印著空,即無相文現。】汝印著空,無相的紋路就跑出來了。【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印爲虛空,不一、不二。】說一也不對、說二也不對,所以是不一不二。【空本不空,】因爲妙有嘛,【印本不有。】不有就是空【十方虛空世界,諸佛出世,如見電光一般。觀一切蠢動含靈,如響一般。】因爲不實在啦!【見十方微塵國土,恰似海中一滴水相似。】不實在!【聞一切甚深法,如幻如化。心心不異,法法不異。】心也沒什麼差別,法法也沒有什麼差別。【乃至千經萬論,只爲你之一心,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這一句:若能不取一切相,劃一個線,前面那個:千經萬論,只爲你之一心,爲什麼?因爲你心心不異、法法不異,千經萬論就是告訴你那個空性的心,舍掉,絕大的舍離,放下!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方便,一切的這個相,都是叫做方便,所以師父重複的講,一切統統叫做方便法,你怎麼打坐,沒有心法,你坐了沒有用的,是不是啊?有一個在家女居士,去打了四十九天的禅七,她家住在板橋,去打了七個七,回來的時候,我說:你打了七個七,打了感覺怎麼樣啊?她說:很苦啊!坐著啊、跑香啊,很苦啊!我說:你坐著做什麼?她說:我坐著一直念阿彌陀佛。我說:那你幹脆修淨土的,是不是啊?禅是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你去念四十九天啊?她說:對啊!我差不多去打禅七,不是打禅七,打佛七啦!還有個人更妙了,去坐著打禅七,我說:你去打禅七,你心中想什麼?他說:坐著妄想一直來,也不曉得該想什麼,說一切法不要執著,可是妄想一直起來,又叫我們不執著,不曉得要執著什麼呢?那個禅師一直叫我們:要應無所住、應無所住。是啊!無所住,住哪裏呢?你總是要有個房子可以住嘛!因爲沒有辦法悟到這種空性的寂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辦法,沒辦法徹底的了解。那我跟他講,我說:那你去參禅七,禅師怎麼開示?他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說:你怎麼解啊?他說:過去心不可以得到,現在心,現在心明明有啊,都在起心動念啊,爲什麼不可得?他自己也一頭霧水。我問:打了幾次禅七啊?他說:打了好幾次啊!得到什麼?他說:無所得。他也不了解、不懂。打禅七,你要有一點功夫,是不是?你要先有一個教理、教義上,你怎麼樣下手,你要懂,不懂得下手,呆呆的坐在那裏,楞頭楞腦的,對不對?人家打香板,你也要跟著人家打香板消災,是不是?沒有什麼意義啦、沒有什麼意義,教義、教理,要有正知、正見、正念,你才懂得怎麼下手嘛!
【問:“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如何?”】割截,我們在《金剛經》裏面講,歌利王割截身體。【師雲:“仙人者,】就是忍辱仙人,【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往外一直求嘛,【不守王位,謂之貪利。如今學人,】不在心性上積功累德,【不積功累德,】因爲我們有心性,才叫做功德嘛!【見者便擬學,】看到的就想學,學這個、學那個,【與歌利王何別?】就象我的徒弟一樣啦、象我的徒弟一樣,我的徒弟:我要日中一食。好!你去搞吧,搞得臉都發黑了、發黑了!練不倒單,我這些徒弟有人練不倒單,練得晚上不睡,可是他睡白天的,一樣啊…
《傳心法要講記(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