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就是因,因就是果,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的,所以: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是不是啊?老死也是因、也是果,站在生来讲的话,老死是果嘛,是不是啊?站在未来的生来讲的话,老死是因。底下说:【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因为他参了五十三参,走了一百一十个城,【处】就是城,一百一十个地方、处所,一百一十个城。这个在《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第三十八卷有谈到,那么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就是一百一十个城,【城】就是城墙。【求善知识,】善知识,【只向十二因缘中求。】十二因缘就是以一念不觉,十二因缘的无明,是一念不觉,不是无始无明,因为那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是无始无明,十二因缘的一念无明,那个是枝末无明,是见思无明,这个要弄清楚。【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弥勒说:你要指导他,你要去见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者,】是表法的,最后要破除你无始无明,【即汝本地无明。】就是你碰到文殊,是最后一关了,要破你本地无始无明,是表法的啦!【若心心别异,】心心一差别了,【向外求善知识者,】那就完了!你不向内求你的善知识,你不要在生灭法里面打转,放下,你心就是,你就是善知识。【一念才生即灭,才灭又生。】对不对?生又起灭,灭又生,那我生生灭灭,【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亦病、亦死,】为什么?生灭断不了啊,追执、执取啊,所以因为生死不好断啊!【酬因答果已来,】酬因答果就来了,一念不醒,那么一觉不醒,就是来世了!【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五阴也。】五蕴身的生灭,就是五聚生灭,聚合在一起生灭的啦,是不是啊?叫做五蕴生灭,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这样子啦!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法一定要认识,那么对法认识的话,我们全部放下,我们用这一颗心来念佛,悟道的人,生就是无生,也不妨求生,求生就是不求生,是不是啊?不悟道的人,虽然念念佛,诚心的念,也可以化作清净的因果,所以到最后来讲的话,还是要念佛,还是要念佛,比较有把握,要了生死,比较有十足的把握。五聚者,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也就是灵台。你只要一念不起,你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统统没有、统统没有。即身便是菩提华果,我们现在当下就是觉性,即心便是灵智,也叫做灵台。【若有所住著,即身为死尸,】如果你有所执着,这个色身就是等于死尸一样的,【亦云守死尸鬼。”】所以把这个色身,看得很严重的人,要想想看、想想看:我们今天在执着什么?死的时候,就躺在那个地方,是不是?因此我们内在里面,要是看不开,稍微观照一下,也就得了!所以天仙美女啊,乃至俊男、俊女,都是一样的。
【问:“净名默然,】净名默然,沉默喽!【文殊赞叹云:】赞叹说:【“是真入不二法门。”如何?”】不二就当下喽!什么叫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善恶不二;是非不二;烦恼菩提不二,就是这样,统统是不二,当下的意思,来去不二,生灭不二,就是这样子。【师云:“不二法门,即你本心也。】意思就是,说,说是生灭,不说就不生灭。那么【说与不说,即有起灭。】那么因为众生,不是说、就是不说,可是圣者说就是不说,不说就是空性喽!但是众生的说跟不说是两码事,就化作生灭,有起灭。【无言说时,无所显示。】是不是啊?【故文殊赞叹云:】赞叹:不二法门,【净名不说。”】不说就是空喽!【“声有断灭否?”】声音有没有断灭呢?【师云:“语即默、】说话就是不说话,语就是妙用,默就是本体、本体,站在体性来说的。你讲,就是作用,不讲,就是摄取归本体,体用一如。【默即语,】你沉默跟讲话,没什么两样,因为实相的东西,不管你讲不讲,空性的时候,也不管你讲跟不讲,【语默不二。】语默不二。【故云:声之实性,亦无断灭。】声的实性也是没有断灭。【文殊本闻,亦无断灭。】有断灭的话,就不能产生声音了,是不是啊?那闻声,闻性没有的话,就闻不到了。【所以如来常说,未曾有不说时。】。释迦牟尼佛常说法,未曾有不说法。【如来说即是法,法即是说,法说不二故。乃至报、化二身,菩萨、声闻,山河、大地,水鸟、树林,一时说法。所以语亦说,默亦说,】就是显示、表法的,显示那个清净的本体,哪里处处,无所不在,【终日说而未尝说。】意思是,声就是无声,说而未曾说,四十九年不曾说一个字嘛!【既若如是,但以默为本。”】以默为本。
【问:“声闻人藏形于三界,】藏形在三界。但是呢,【不能藏于菩提者,如何?”师云:“形者,质也。】有质疑的。【声闻人但能断三界见修,】修惑就是思惑,三界见修,就是见思惑。【已离烦恼。】但是【不能藏于菩提,】菩提是究竟义喽!【故还被魔王于菩提中捉得。】因为他还没有究竟嘛!【于林中宴坐,】这是摩诃迦叶,在林中宴坐,就是安祥的坐,【还成微细见菩提心也。】还是有微细的见菩提心。【菩萨人已于三界菩提,决定不舍、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觅他不得;】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大家都知道,加上空、见、识,【见】就是本性这个见,眼睛见到的见,【识】就是意识的识,这个七大,是《楞严经》所讲的。于三界菩提,决定不舍、不取,那么因为不取嘛,那么地水火风空见识,就觅他不可得,找不到啊!【不舍故,外魔亦觅他不得。】也没什么好舍的,有取、有舍是对立的,是生灭。不取不舍,外魔,因为是生灭,生灭见不到不生不灭,捉他不得、捉他不得,他不起心、不动念,业障奈何不了他,阎罗王也奈何不了他,我一切法全部都舍,魔王没有我们的办法,你什么都放得下,业障就是现前也跟没有一样,看得开嘛!你就是生重病,你都可以接受,缘起嘛,这是我们的业障嘛!有的人拼命找医生,不一定找得到医生的,医生在你面前,你也不会去珍惜的。【汝但拟著一法,】拟,就是准备。你只要准备去执着一个法,【印子早成也。】印子就是我执、主观意识,就是所谓的能所啦,就变成了,印子早成了。拟着一法,你这个能所、我执,就已经成了。【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这个文加一糸部,就是纹路的纹。纹路形象就跑出来了,就象我们画这个纹路,就画出来了。你只要执着一个有,拼死命的不放,执着你的爱人,执着你的金钱,你的权贵、名利,执着你很有修行的法,也是一样,六道、四生,你逃不掉的。【印著空,即无相文现。】汝印着空,无相的纹路就跑出来了。【如今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为虚空,不一、不二。】说一也不对、说二也不对,所以是不一不二。【空本不空,】因为妙有嘛,【印本不有。】不有就是空【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见电光一般。观一切蠢动含灵,如响一般。】因为不实在啦!【见十方微尘国土,恰似海中一滴水相似。】不实在!【闻一切甚深法,如幻如化。心心不异,法法不异。】心也没什么差别,法法也没有什么差别。【乃至千经万论,只为你之一心,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这一句:若能不取一切相,划一个线,前面那个:千经万论,只为你之一心,为什么?因为你心心不异、法法不异,千经万论就是告诉你那个空性的心,舍掉,绝大的舍离,放下!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方便,一切的这个相,都是叫做方便,所以师父重复的讲,一切统统叫做方便法,你怎么打坐,没有心法,你坐了没有用的,是不是啊?有一个在家女居士,去打了四十九天的禅七,她家住在板桥,去打了七个七,回来的时候,我说:你打了七个七,打了感觉怎么样啊?她说:很苦啊!坐着啊、跑香啊,很苦啊!我说:你坐着做什么?她说:我坐着一直念阿弥陀佛。我说:那你干脆修净土的,是不是啊?禅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你去念四十九天啊?她说:对啊!我差不多去打禅七,不是打禅七,打佛七啦!还有个人更妙了,去坐着打禅七,我说:你去打禅七,你心中想什么?他说:坐着妄想一直来,也不晓得该想什么,说一切法不要执着,可是妄想一直起来,又叫我们不执着,不晓得要执着什么呢?那个禅师一直叫我们:要应无所住、应无所住。是啊!无所住,住哪里呢?你总是要有个房子可以住嘛!因为没有办法悟到这种空性的寂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办法,没办法彻底的了解。那我跟他讲,我说:那你去参禅七,禅师怎么开示?他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说:你怎么解啊?他说:过去心不可以得到,现在心,现在心明明有啊,都在起心动念啊,为什么不可得?他自己也一头雾水。我问:打了几次禅七啊?他说:打了好几次啊!得到什么?他说:无所得。他也不了解、不懂。打禅七,你要有一点功夫,是不是?你要先有一个教理、教义上,你怎么样下手,你要懂,不懂得下手,呆呆的坐在那里,楞头楞脑的,对不对?人家打香板,你也要跟着人家打香板消灾,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啦、没有什么意义,教义、教理,要有正知、正见、正念,你才懂得怎么下手嘛!
【问:“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如何?”】割截,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讲,歌利王割截身体。【师云:“仙人者,】就是忍辱仙人,【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往外一直求嘛,【不守王位,谓之贪利。如今学人,】不在心性上积功累德,【不积功累德,】因为我们有心性,才叫做功德嘛!【见者便拟学,】看到的就想学,学这个、学那个,【与歌利王何别?】就象我的徒弟一样啦、象我的徒弟一样,我的徒弟:我要日中一食。好!你去搞吧,搞得脸都发黑了、发黑了!练不倒单,我这些徒弟有人练不倒单,练得晚上不睡,可是他睡白天的,一样啊…
《传心法要讲记(1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