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12)▪P3

  ..续本文上一页,睡眠还比别人长,坐着就睡着了,对不对?吃饭也睡、打坐也睡、念佛也睡,结果人家睡觉,他起来用功,他起来用功,没办法啦!什么叫做徒弟?招数很多叫做徒弟,什么叫做师父?没有招数叫做师父,他什么招数都没有,他只有一招而已:放下!他才不会去搞那些稀奇古怪的。象我徒弟就是这样子,我们徒弟真会享受呢,内门乡他已经有房子了,他还搞个小木屋,十一坪,还花了老夫子一、二十万,要住住看,他不知道那个小木屋每年要油漆一次的,那个住小木屋的,蚂蚁一大堆的,那个会很多蚂蚁的,建新的小木屋,赶快尝试尝试,徒弟嘛,是不是?对不对?法显跑第一个,你去住吧,没有关系,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到现在都是一直在心外求法,心稳不住的,一直想要用某一种方式,叫做修行,修行哪有什么方式叫做修行?对不对啊?我就问了:还要不要造第二间啊?反正一间才十多万,很便宜啊!对不对?还有人要买那个什么,那个货柜,吊起来摆着,里面都装潢好的,来啊!八万,你要买几个?师父有钱,买二十个给你住好了,你住那个货柜就成道啊?想得太天真了吧!法都不懂从哪里学习下手,这跟歌利王没什么差别,求这个、求那个,搞不定啊,没办法啦!【如见色时,坏却仙人眼;】见色执着,没有清净眼;【闻声时,坏却仙人耳;】没有清净声;【乃至觉知时,亦复如是,唤作节节支解。】那就把你清净心分得、切割成无量无边对立的意识心,就这样节节支解。【云:“只如仙人忍时,不合更有节节支解。】因为是仙人忍辱,不应该有节节支解,【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因为他是忍辱仙人嘛!【师云:“你作无生见、】这个就是自性见,你还有一个【忍辱解、无求解,总是伤损。”】清净的本体,不可以让你无生之见,无生之见变成自性见了,无生无所见,无所不见。也没有一个能忍辱的人,也没有所忍辱的境界,也没有一个求,也没有一个所求,你只要无生、忍辱、无求,这样的解,你总是损伤,你总是伤害清净的法身。【云:“仙人被割时,还知痛否?”】仙人被割的时候,还知道痛吗?【又云:】就回答:【“此中无受者,】无受就是一切法不受喽!【是谁受痛?”】没有一个我,是谁在痛呢?【师云:“你既不痛,出头来觅个甚么?”】意思那个徒弟说:这里面没有受者,是谁在受痛呢?那么黄檗禅师就说:你既然不痛,你跑出个头来,找个什么东西呢?不痛、不受,就不须要寻觅嘛,不要寻觅嘛!

  【问:“燃灯佛授记,为在五百岁中、五百岁外?”】因为这个有个时间,【师云:“五百岁中,不得授记。】五百岁中不得授记。【所言授记者,你本决定不忘,】决定不忘失。【不失有为,】不失有为,不坏因果的意思。【不取菩提。】菩提不可取,取就是非菩提。【但以了世、】【世】就是时间。但你了解这个世,就是幻的、不实在的,但以了世就是,【世】就是生灭的时间法。【非世,】当体即空。【亦不出五百岁外,】但是呢,方便说也有五百岁,不出五百岁,就是五百岁外嘛!【别得授记,】别得授记。【亦不于五百岁中得授记。”】因为也不可得嘛!也不可以离开五百岁以外,另外找一个授记,但是也不在五百岁中授记,因为五百岁,那是生灭法,授记也没有能所的东西,授什么记呢?【云:】了世三际,【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以前三十年为一世。【“了世三际相不可得已否?”师云:“无一法可得。”】是的!没有一法可得。那么无一法可得,【云:“何故言频经】【频经】就是一再的必须要经过,【五百世,前后极时长?”】为什么要一再的经过,五百世前后这个极长的时间呢?【师云:“五百世长远,当知犹是仙人。】因为他那个时候还不是佛啦!【故然灯授记时,实无少法可得。”】那么因为仙人还有法可得嘛,五百世是长远嘛,所以当知还是仙人,不是佛,是忍辱仙人,他不是佛嘛!要成佛,那不可以少法可得,实无少法可得了,是不是?实无少法可得。

  【问:“教中云:】在教里面讲:【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者,如何?”师云:“若以三无数劫修行,】无数劫就是阿僧祗劫修行。【有所证得者,尽恒沙劫不得。】为什么呢?有所得嘛,那不可能嘛!毕竟空寂,不可能让你得。所以说,若以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有所得证,那么尽恒沙劫也不可,没有办法。【若于一刹那中,获得法身,】不可得,【直了见性者,犹是三乘教之极谈也。】三乘教总是这样,有所得法身。【何以故?以见法身可获故,】就是可得,【皆属不了义教中收。”】不了义教。

  【问:“见法顿了者,见祖师意否?”】顿了就是当下。【师云:“祖师心出虚空外。”】是超越的喽,祖师心超越虚空的喽!【云:“有限剂否?”】有没有一个界限呢?【师云:“有、无限剂,此皆数量对待之法。】有界限跟没有界限,都是对待法。【祖师云:且非有限量,非无限量,非非有、无限量。以绝待故。】祖师就说了:你不能非有限量,不能说有限量,【非】就是不能说。不能说有个限量,也不能说没有限量,因为走到哪里都有缘起嘛!非非有,非非有就是有啦,有这个无限量,非非有,无限量,也不能说没有这个有、无限量,对不对啊?非非有、无限量,是不是啊?也不能说,非有、无限量,是不是?以绝待故。【你如今学者,未能出得三乘教外,争唤作禅师?】这样怎么能叫做禅师呢?【分明向汝道:】一向都跟你讲嘛:【一等学禅,】无上乘的顿悟学禅,【莫取次】不可以落入次第生灭、因果生灭,【妄生异见。】莫取次,是不是啊?妄生异见,不可以产生不同的见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道只能默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行、一住、一刹那间,念念不异。若不如是,不免轮回。”】一行,就是一个造作,一住,那么一个无所住,一刹那之间,念念不异,念念不异就是,空性都是一直这样子持续下来,如果你不能保持这个空性,让它不生灭,若不如是,不免轮回,因为你没有办法除掉生灭法嘛,所以因为要悟道很困难,所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念佛?为什么?因为了生死两条路嘛,你不相信净土且罢,那就不要,算了,就小乘或者修禅的人,他不相信净土,你打死他,他也不念佛,且罢!相信净土的人,不妨碍学禅,你可以听这禅宗的法,一念悟道,你就是悟到无生,你也不妨求生,因为求生就是无生,法没有二法的,不二的!但是如果你没有悟道,你念佛,你还有一个保障啊,了生死,不是明心见性了生死,要不然就是要念佛啊,伏惑,求佛哀佑,九品,三辈九品往生嘛,否则你哪有机会呢?那当然要悟道,你想想看,自古以来他有几个人?那少之又少啊,不容易啊,是不是?说实在话,也很困难,自古以来大彻大悟的,算起来当然有好几千个啦,可是我们自古以来,到现在几亿人了,才多少人?是不是?

  

  传心法要14

  了解佛祖了,那么这个就相应了。[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 因为你自己开悟,佛祖之机,内心里面的这个悟境,你都知道了,那么当然谁讲什么,这个老和尚的舌头,就是专门在说法的啦,“瞒”就是欺骗。他说什么,因为你很清楚嘛,他骗不了你嘛,对不对?所以便不会天下老和尚舌头瞒,老和尚讲什么法,我们清清楚楚嘛,你开悟的人,大彻大悟的人,你什么文字来,有没有开悟,他一看就知道啊,是不是?你讲话,你就是不正见,他一听马上就知道啊,你骗不了他的。[便会开大口:] 因为悟道了嘛,他便会开大口,就这么说了:[“达摩西来,无风起浪。] 意思就是说,多余的啦,如果是悟道的人,达摩西来,这个是多余的啦,本来就无风,无风就是本体,那起浪就是多余的啦,是不是啊? [世尊拈花,一场败缺。”] “败缺”就是漏洞、失败,意思就是败北,败北就是说,那只是一个漏洞而已,没有什么啦!世尊拈花,本来是灵山会上,世尊拈花,摩诃迦叶破颜含笑,对不对啊?吾有涅槃妙心,不生不灭的妙心,对不对?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托付给摩诃迦叶。那么世尊拈花,那么一场败缺,意思就是说,如果是悟道的人,那这个都是多余的啦,达摩西来,这个根本就是无风起浪,世尊灵山会上拈花,这个也都是不重要的啦!为什么?悟道的人,你那里他都是解脱,所以这底下,那一句就是讲得很贴切了:[到这里] 你悟道、证悟的圣者,[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 千圣,那一个人都动摇不了你一个念头,因为你已经悟道了,是不是啊? 你与诸佛一样了,那个人都动摇不了你,就是佛现前,你也是一样如如不动,[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如果你不相信这个,是有这样子的奇特,这般的奇特,是为什么这样子,为甚如此,就是为什么是这样子。

  但是这个此事啊,这个就是明心见性这般事情,是怕有心人,有心就是在这里指志气,在这里不是指心性,是怕有志气的人,要有志气的人,他一定能够入,学道除了智慧以外,还要有志气,志气就是不怕吃苦,睡眠稍微少一点,不要懒懒散散的、懒懒散散的,日复一日,然后软绵绵的,无精打采的,是不是啊?整天看到佛像就打哈欠,就请假,然后自己写请假单,本来一天诵多少佛号,向佛菩萨写请假单,放在那个香炉的旁边,后来有一天去看,哦!一大堆请假单,都跟佛菩萨请假,我们有志气,这个今日事今日毕,修行就这样。

  [颂曰:] 就作这个颂了:[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尘劳迥脱,这个“迥”就是远远的超越。你想要把这个尘劳,远远的抛开来、超脱它,此事是非比寻常的哦,意思就是要下一番功夫啦!紧把绳头做一场,这个“绳头”,是指生死重要的关键,你一定要把生死重要的关键,下一番死功夫,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你不经过一个冬天寒彻骨,冷得透入这个骨髓,这么冷,冷得受不了,意思就是,吃得一番的苦头,你怎么能够闻到梅花扑鼻香呢?是不是啊?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一句偈颂并不困难。[师于唐大中年中,] 那么这个往生,[终于本山,] “终于”就是说往生,死于本山。[宣宗敕谥],“敕”就是命令,“谥”就是人死后的封号。[断际禅师,塔曰广业。] 这个啊,也没有几个啦,是像黄檗断际禅师,这么有功夫的, 讲出来的话,每一句话统统是大彻悟的人,这一本要是没有看到啊,是不是很可惜?

  

  

《传心法要讲记(1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