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 整理
1991.4.27 文殊講堂
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波羅密的“密”字,因爲那是譯音,所以你用“蟲”或是用“山”都可以,這個“密”字是因爲翻譯音而已,所以你寫這二個字都可以,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heng,第2聲)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缍.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sa wa ha).】
這部經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觀世音菩薩說給舍利弗聽的,所以中間就一直叫舍利子: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間有:舍利子!就是觀世音菩薩說:舍利子你知道嗎?這部經經過釋迦牟尼佛的印證,所以就變成這部經典。
這部經典沒有序分,也沒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自古以來,是每一個弘法者必講的經典,但是因爲諸位法師弘法的資料、見地上的看法,或是法師自己悟道的深淺,所講出來的資料也有不同。所以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注解非常多,無論古人,無論是近代的高僧大德、在家居士,包括現代還活著的諸山長老,都有他們的注解。每一個法師或是古人,對這部經典都有獨到之處,只要他知見正確,都可以納爲教學的資料。不過以我個人來看的話,我認爲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注解,那要以斌宗大師的注解最了不起!證宗大師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注解,又詳細、又有表解,而且又寫得非常的充實,以斌宗大師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我認爲是一部最了不起的注解。
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在日本沒有一個人不懂得這部經典,在韓國也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換句話說,只要是佛教徒,都知道有一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最主要的是因爲它文字美,還有就是義理包括得很廣,非常的廣,整個大般若經六百卷的精華,就濃縮在這二百六十個字。我第一次看大藏經的時候,閱讀大藏經的時候,第一個就是看大般若經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經裏面,看一看還是跟般若心經的義理一樣,只是因爲印度,他們不厭其煩地,這個大般若經,如果你看過大藏經就會知道,它都是重複的東西,比如說:東方有什麼,然後一直講……,然後是南方,就改一個南方,就跟東方一模一樣,可是文字都是重複的,這樣子的一直重複,所以雖然是六百卷大般若經,但是因爲重複的地方非常多,所以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行的人早課也念、晚課也念,就象媽媽念佛,她也會叫她的兒子、女兒,先念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因此,可見它的份量之重要,這不必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但是能夠完全貫串,悟到空的道理的人,我認爲很有限。念、背,大家都會,但是要悟到這個空性的東西,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現在翻開44頁,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表解,就是把經文盡量用簡單的科判把它列出來,如同提綱挈領一樣的,一目了然。諸位看這個講前小言,說文分叁科,有通的叁科,有別的叁科,通常,東晉的道安法師發現,而製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爲那時候,佛經的流通還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師,他就認爲每一部經典,都有這樣子的格式,與當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當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認爲他是畫蛇添足,自作聰明,佛法是聖人所說的, 你怎麼可以隨隨便便把它科判爲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後來經典大量地流通到中國來,翻譯的經典也多,果然與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經典流通過來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譯成中文以後果然發現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與道安法師所說的一模一樣!
道安法師是一代高僧,東晉的道安大師對佛教的貢獻,你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會知道,這個道安法師人長得又醜又矮,但是對佛教的這種貢獻跟悟性,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東晉的道安法師很早就發現了,每一部經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當時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認爲他自作聰明,後來發現以後對他更佩服!這個人就是有先見之明,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他就會清清楚楚地知道,有的人是發生以後還迷迷糊糊的。
別,此經傳世者七種譯本,就是流通在這個世間的有七種翻譯本,今現在不計,但不包括,不計就是不包括,現在有翻譯的話,不包括在內,所以有流通的是七種。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叁藏法師這位高僧大德翻譯的。“今現在不計”也就是說現在人再翻譯的、超過第七種的就不算,以古來翻譯的總共有七種版本。四譯同上例,四譯就是說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這北方就是譯,意思是說,由印度文翻譯成中文,我們叫做譯。這個譯字就是取于北方。今探者爲玄奘法師,玄奘大師去天竺取經,他所翻譯的這一本是最流通的,所以今探者就是講玄奘大師,經過千辛萬苦尋求這個原譯,回來以後專做翻譯的工作,玄奘大師的譯本簡擇精要,略去序分跟流通分,所以略去序與流通,就是單刀直入的只有正宗分而已。
經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各位看四十五頁的表解,【般若】,[華言智慧,五不翻一]般若,中國話叫做智慧,因爲用[智慧]是一種尊重,其實用[智慧]二個字並不能襯托出般若真正的意思,因爲這個智慧,往往會給世間人誤會成一種冷靜的理性,所以單單靠[智慧]二個字,是不能夠解釋般若的意思。所以我們一般人用這個智慧,就會認爲說這個人很聰明。不對!聰明是世智辯聰,聰明是世間累積的經驗,用重疊的、連續的執著,所産生的一種主觀意識的推論跟批判,是世間的聰明人。
智慧不是這樣,智慧是本來每一個人清淨心中,所散發出來的那一種慈悲平等、無量的智慧心,完全跟世間的教育不一樣。世間的教育是累積的執著,是一種負擔,是一種錯覺,因爲它對符號並不能透視它的假相,而智慧是不離文字,而卻能夠離開語言、文字、心緣相,然後悟入到最寂靜的法門,于寂靜當中起妙用,而所有的妙用,都透過自己的本能。智慧說是後天修成的也對,叫做斷德,說是先天的也對,叫做智德,意思就是本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有智慧的本能,這個就是智慧。智慧簡單講就是良知;簡單講就是本來的面目。這個智慧有五不翻,翻是翻譯的翻,五種不翻譯的一種。
印度文翻譯成我們中文,有很多地方沒有辦法完全翻過來。五不翻,第一個作做多含不翻,譬如說:薄伽(jie)梵,是佛的尊號,薄伽梵含有六種意思、意義,第一個叫做[自在],你如果翻自在的話,那其它五種意思你就不能表達出來,所以多含不翻,含就是一個[今]再一個[口],口裏含著任何東西,多含不翻,很多意思不能直接翻譯的,那麼就要照抄,叫做薄伽梵。如果你翻譯成[自在],那只有其中裏面六分之一的意思,那還少了其它五種。所以薄伽梵翻譯成中文,第一個叫做自在,意思就是,佛是一個很自在的人。
第二個叫做[熾盛],熾盛就是燃燒,意思就是他的智慧像火在燒一樣的,誰碰到他,所有的難題都解決。你要碰到大徹大悟的人,你一問他馬上就答,佛的智慧也是一樣,火在燒一樣的無量光明。熾盛,熾要加一個火部。第叁個薄伽梵的意思叫做[端嚴],意思就是說佛除了外表長得很莊嚴以外,他的內心裏面更加的莊嚴,如果說你只有翻譯成自在、熾盛,那你意思還少,還少個端嚴。佛的內心裏面叁業清淨,身、口、意清淨,而外面無量的莊嚴,衆生一看就非常歡喜。第四個[名稱]佛的這個名是超載九法界的,他是最偉大的聖人中的聖人,所以他的名稱是遍十方的法界,這名稱非常的了不起。這名稱也可以解釋說贊歎,是十方衆生所贊歎的一個聖者,薄伽梵!薄伽梵翻譯成第五個意思,就是[吉祥],吉祥是我們每一個人所祈求的,這個吉祥,像文殊師利菩薩,就釋譯成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不可思議的吉祥。這個吉祥,包括內在的甯靜,一切災難統統沒有,就算有災難,對佛來講也沒有作用。所以我們放蒙山的時候,我們就會唱: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這就是吉祥。再來第六個,翻譯成[尊貴],薄伽梵就是佛,佛就是宇宙當中至尊至貴的,最了不起的一個聖者。所以說五不翻譯當中,第一個叫做多含不翻,因爲你要是翻譯一個意思,實在是無法來包括其它的。例如薄伽梵,有六種翻譯的一同角度, 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如果你只有翻譯一個,變成缺少了,那不適合。第二個,叫做秘密不翻,什麼叫做秘密不翻呢?譬如說神咒,那個神咒難道你也要了解它的意思嗎?不需要!你只要好好地持咒,你自然就會有感應的。
自古以來,我們同學們,你可以對佛法絕對具足無量的信心,就拿這個感應來講吧,我是一個很沒有修行的出家人,但是我所碰到的,那一些精神病患、或者是病苦,我們念念大悲咒水,求佛菩薩來保佑他,也都獲得很不可思議的加被。我知道這不是我的能力,那是諸佛菩薩的慈悲,諸佛菩薩他怕我漏氣,所以他保佑我,怕我以後度衆生度不了,所以念念大悲咒就會有感應了。就反面來講,如果這個咒語是假的,那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感應呢?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不可思議呢?我講一個給你聽聽看,是真…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