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1)▪P3

  ..續本文上一頁你開悟,否則講來講去你都會落入兩邊,你都會落入兩邊的東西。

  我現在舉例子,如果你聽得懂,你馬上就徹悟,如果你聽不懂的話,也可以給你一種啓發。我現在注意講,那你注意聽。

  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從幾個角度講,譬如說這是一個鑽石,放在這個地方,鑽石有沒有叫你貪?沒有。它本來如如不動地放在這個地方,一切都是因爲你起心動念,你強以分別它,所以說這是好的、這是貴重的、這是不好的,因此你起心動念。當你還沒有來投胎這個世間的時候,你對它並不認識,當你來投胎出生以後,你有強烈對它有執著的觀念,這就變成強烈的生滅,有我們這個生滅的心意思形態,作爲生命的題材,就變成我們的色身,由前世的業力轉變到今生今世的色身,這個色身就變成共業所感的意識,生滅的執著,所以我們現在也只能做到心裏的如如不動,你清清楚楚地看這個世間,你不思善、不思惡,就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然後當你理清楚了不生不滅自性的時候,你當下就了斷無始劫以來的業力,來世你就不會來投胎,爲什麼?因爲你沒有業力,業力一觀照的話,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就顯現出來,那你就斷了一切的惑,斷了一切的惑,你就沒有做生命題材的東西。所以,這個不生不滅,從我們本性來講的話,我們有一個心,保持一個清淨的、冷靜的心,不受分別妄想顛倒左右,那個就是本來面目。這是一個角度來解釋不生不滅。如果用這一張衛生紙來解釋不生不滅的話,這衛生紙本身是一種緣起性空的,緣起是借重一切衆生的意識形態,所構成的共業生滅的意識觀念,所以你看它有生有滅,這是衆生的共業所感,所産生的一種幻覺(法師一邊講一邊將紙撕碎),以衆生的位來講,這明明有生滅,但是就本性來講,你撕掉這個衛生紙,我問你:你本性有沒有撕成兩半?有沒有?沒有!意思就是生滅當體就是自性本空,讓它生滅,你並不必要爲這個生滅法起一個動念,你起一個動念就完全錯誤,生者自生,滅者自滅,不幹你本性的事情,當下即如如,一切都如。這樣講如果還不清楚,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沒有來投胎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作用,父精母血那麼一點點的東西,你現在有所作用的這一念,統統是顛倒、妄想,等到幾十年後,你就要回歸到你本來的面目,就是一切空,是故空中無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妄想;無受想行色,一切的感受、思想、一切的行爲造作, 意識形態,第八意識的識,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統統當體即空。所以,實相就是真空之體,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不是離開生滅法,離開生滅法裏面,找不到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悟到了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了,一切世間再大的委屈、再大的傷害,他也沒有感覺:我在忍耐,因爲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你要叫他講什麼忍耐呢?講無生法忍,即馬上悟到無生法忍,連[忍耐]這二個字都不談,本來就沒有,你忍耐什麼?一切法了不可得,自性圓明寂靜,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清楚楚,六根門頭驚天動地!我們叫做眼[見],眼睛[看],而佛不是,他是眼[觀],他不是用看的,他用觀的,你有見就是執著,佛用觀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觀察一切衆生的痛苦,觀就是透視他,你眼見,見就是執。所以真空之體,就是我們觀照所證的不生不滅。所以我們叁十條清規裏面就說: 務使頓明心地,意思就是學佛第一個最重要的課程,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麼東西,這是十方叁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不悟到本性,你的修行會變成情緒化的變化:今天有賺錢,情緒就好一點;今天不好,心情就不好了,他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不悟到實相就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沒有辦法!

  好!再來我們看到觀照的般若。觀照的般若就是實相之用,實相是法身,是理體;是圓明寂照;是不生不滅,那麼這個觀照是怎麼樣呢?是要讓我們實行的,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實行,你要去做。實行就是要做什麼?要體驗、要求證,就是要依教奉行,要行解相應,這個叫做實相之用,就是觀照。再講一遍,觀照就是要實行,實行就是要讓我們體驗跟求證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我們叫做行解相應,這個就是了因佛性,實相之用就是般若德。爲什麼實相之用就是觀照般若呢?般若是分叁個角度,實相般若是法身,無相的,你沒有辦法講,但是實相可以起用,實相之用就是妙用,這個用不是一般的用,那是般若的妙用。觀照能夠起般若的妙用,能夠恢複到本來的面目,這個叫了因佛性,了因的慧心佛性,智慧的。所以真空之體,是理心的佛性,實相之用是慧,智慧的[慧],慧心的佛性,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

  再來文字般若,是般若的勝相,殊勝之相,大徹大悟的人,不會爲文字所障礙,大徹大悟的人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這文字是诠釋言教,就是解釋佛的一代時教,一代的教化。這個解悟就是文字,文字的底下要寫個:解悟,就是讓你了解去悟道,那就是文字。文字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方便,還有引導衆生,聽聞聖教,啓發智慧,都要靠文字。再講一遍,文字是要靠解悟的,就是要讓你了解去悟道。那麼文字有什麼好處呢?能夠方便還有引導衆生,所以聽聞聖教,啓發智慧,統統要靠文字,就像我們現在,就是要靠文字,如果我們不靠這文字,我們就沒有辦法。所以實相就像航行船只的目的地,觀照就像駕駛;掌舵的、舵手,觀照。文字就像船、舟筏一樣的。文字就是讓我們乘載的,我們藉著文字,然後藉著觀照的舵手,就是駕駛員,達到最後的目的地,那就是實相。所以實相是般若的體,觀照是般若的妙用,而文字是般若的殊勝相,不是聖人的[聖]是殊勝的[勝],實相之性體,是正因佛性,是法身德,是爲文字所依,是圓明寂照,爲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觀照般若是實相之妙用,是般若的德,文字是解脫德。觀照這個了因佛性,是要讓我們實行,好好去體驗、去求證,去依教奉行,去行解相應的。文字诠釋言教,言教,解脫德,就是緣因佛性,是因緣果報的[緣],不是原來的原,不是原因的原,緣就是因緣果報,我們兩個很有緣份的緣,是讓我們解悟的,是诠釋言教,是讓我們解悟,是方便引導衆生,聽聞聖教,啓發智慧的。這裏只列出叁個般若,還有一個般若,還沒有提到, 那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度衆生方便,隨機應化,隨衆生的根機,而要講什麼法,叫做隨機應化,廣修萬行來普度衆生,所以實相、觀照、文字稱爲叁種般若,還有的人稱爲四種般若,就是加一個方便般若。我們有方便智慧的人,講話、做人就圓滿了,我們衆生因爲沒有方便法,所以講二、叁句話就吵起來,就吵架了, 如果一個人內心裏面不存在一個方便面,那麼他的心也不會圓滿,什麼事情也轉不開來。這個方便,是要相當的功夫,就是我這句話怎麼講,才不會傷害到衆生,我內心裏面要充滿方便的智慧,我自己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爲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所以我們那個症結,怎麼樣自己也打不開,死在自己的觀念裏面,正因爲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死在自己的觀念裏面,因爲你能夠度衆生,你就會顧慮到衆生的立場,那麼你當然就會顧慮到你的立場,就是說我們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那你當然不能度衆生了,你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你怎麼能夠度衆生呢?所以做人要圓滿,講話要圓滿,那還得加一個方便的般若才有辦法,否則就沒有辦法。般若的別名,叫做真性實相,[真]就是不假,[性]就是不變,不假的東西、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絕對的空、究竟的空、徹底的空,實相。所以世間,如果了解這個真性實相,那麼外道就站不住了腳了。外道一定要安排一種東西來創造天地萬物的,佛法講,一切法畢竟空的東西,誰在主宰?聖者是本性在主宰;衆生是無明在主宰的,無明就是習氣。你怎麼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呢?假設一個上帝來。假設一個上帝,上帝是從哪裏來的?又犯邏輯的錯誤觀念。佛陀講,是畢竟空的東西,你爲什麼有上帝呢?因爲你的無知,你自己承認自己很自卑,所以你設立一個上帝,因爲你恐懼,對生命無法了解,對生命、宇宙整個透視,因爲你漏劣的智慧不夠,因爲你恐懼這個宇宙天地萬物,所以你假設一個上帝,來指使你,來支配你,其實你手伸出去也是你,你收回來也是你;你喜歡抽煙也是你,喜歡喝酒也是你;我不要抽煙也是我不要的,我不要喝酒也是我個人的,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事情是誰在主宰你,就是你的業力、你的習氣、你的念頭在主宰你,那就是你的主人。我們一開始造成習慣,後來習慣變成我們的主人,就是這樣子。所以與其說上帝創造人類,不如說人類創造上帝,因爲你無知,你就會創造一個超越人類思想的神來控製你,在神的世界裏你是多渺小的、多幼稚跟無知的,你沒有討論的余地,因爲天地萬物是他所創造出來的,你也不能辯論的,因爲你是被創造者,你不夠資格, 所以我們衆生很可憐,我們除了認罪以外,我們只有老老實實念經,我們除了匍匐在他的面前,讴歌贊頌以外,我們實在是對上帝無能爲力,我們無法去了解他,我們也不能去了解他,也不能試探上帝的存在,變成他完全超越這個理性、智慧的東西,你一定要通過感情去信仰他,你不能了解、不能問、不能試探,你說那上帝是什麼東西?他又不是東西,所以我說沒有一個宗教能夠跟佛陀比的,沒有的,絕對沒有的,有的話你來告訴我,我馬上還俗!佛的偉大不是你用語言可以描述的東西,絕對的東西,那就當體即空的東西 ,就不是你用任何語言或者安排任何一個思想、架構,可以襯托出佛,佛無相,你看!這就不得了了,你要講他什麼?佛最平凡,他不會狂妄。而我們衆生就覺得自己很不平凡,就活得很痛苦,要裝得很不平凡的人,會很痛苦的,佛就不會痛苦,佛就本來面目,用赤裸裸的本來就跟你生活在一起,所以佛不會痛苦,他既沒有我見,也沒有狂妄,他不會看到善的就特別的喜歡,也不會看到惡的就特別攻擊和傷害。在佛的角度來看,在世界上宇宙當中,都是如如不動的,十法界當下就是如。他開發了本性,得到了永恒真正的智慧,大智慧的人。你想想看!佛那種意境你敢想像得到嗎?我今天的口才你都心服口服了,還講到後面那一尊,那還得了?我這種下叁級的,你都認爲這個不得了了,後面那一尊你敢想像嗎?所以我們說佛是千萬億劫沒有辦法贊歎的,那種偉大不是你、我有辦法用語言贊歎他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