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P3

  ..续本文上一页你开悟,否则讲来讲去你都会落入两边,你都会落入两边的东西。

  我现在举例子,如果你听得懂,你马上就彻悟,如果你听不懂的话,也可以给你一种启发。我现在注意讲,那你注意听。

  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从几个角度讲,譬如说这是一个钻石,放在这个地方,钻石有没有叫你贪?没有。它本来如如不动地放在这个地方,一切都是因为你起心动念,你强以分别它,所以说这是好的、这是贵重的、这是不好的,因此你起心动念。当你还没有来投胎这个世间的时候,你对它并不认识,当你来投胎出生以后,你有强烈对它有执著的观念,这就变成强烈的生灭,有我们这个生灭的心意思形态,作为生命的题材,就变成我们的色身,由前世的业力转变到今生今世的色身,这个色身就变成共业所感的意识,生灭的执著,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做到心里的如如不动,你清清楚楚地看这个世间,你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个时候,就是你本来的面目。然后当你理清楚了不生不灭自性的时候,你当下就了断无始劫以来的业力,来世你就不会来投胎,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业力,业力一观照的话,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就显现出来,那你就断了一切的惑,断了一切的惑,你就没有做生命题材的东西。所以,这个不生不灭,从我们本性来讲的话,我们有一个心,保持一个清净的、冷静的心,不受分别妄想颠倒左右,那个就是本来面目。这是一个角度来解释不生不灭。如果用这一张卫生纸来解释不生不灭的话,这卫生纸本身是一种缘起性空的,缘起是借重一切众生的意识形态,所构成的共业生灭的意识观念,所以你看它有生有灭,这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所产生的一种幻觉(法师一边讲一边将纸撕碎),以众生的位来讲,这明明有生灭,但是就本性来讲,你撕掉这个卫生纸,我问你:你本性有没有撕成两半?有没有?没有!意思就是生灭当体就是自性本空,让它生灭,你并不必要为这个生灭法起一个动念,你起一个动念就完全错误,生者自生,灭者自灭,不干你本性的事情,当下即如如,一切都如。这样讲如果还不清楚,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没有来投胎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作用,父精母血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你现在有所作用的这一念,统统是颠倒、妄想,等到几十年后,你就要回归到你本来的面目,就是一切空,是故空中无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妄想;无受想行色,一切的感受、思想、一切的行为造作, 意识形态,第八意识的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统统当体即空。所以,实相就是真空之体,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不是离开生灭法,离开生灭法里面,找不到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悟到了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一切世间再大的委屈、再大的伤害,他也没有感觉:我在忍耐,因为它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你要叫他讲什么忍耐呢?讲无生法忍,即马上悟到无生法忍,连[忍耐]这二个字都不谈,本来就没有,你忍耐什么?一切法了不可得,自性圆明寂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清楚楚,六根门头惊天动地!我们叫做眼[见],眼睛[看],而佛不是,他是眼[观],他不是用看的,他用观的,你有见就是执著,佛用观的,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是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观就是透视他,你眼见,见就是执。所以真空之体,就是我们观照所证的不生不灭。所以我们三十条清规里面就说: 务使顿明心地,意思就是学佛第一个最重要的课程,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么东西,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不悟到本性,你的修行会变成情绪化的变化:今天有赚钱,情绪就好一点;今天不好,心情就不好了,他不能如如不动的东西,不悟到实相就不能如如不动的东西,没有办法!

  好!再来我们看到观照的般若。观照的般若就是实相之用,实相是法身,是理体;是圆明寂照;是不生不灭,那么这个观照是怎么样呢?是要让我们实行的,观照底下要写两个字:实行,你要去做。实行就是要做什么?要体验、要求证,就是要依教奉行,要行解相应,这个叫做实相之用,就是观照。再讲一遍,观照就是要实行,实行就是要让我们体验跟求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我们叫做行解相应,这个就是了因佛性,实相之用就是般若德。为什么实相之用就是观照般若呢?般若是分三个角度,实相般若是法身,无相的,你没有办法讲,但是实相可以起用,实相之用就是妙用,这个用不是一般的用,那是般若的妙用。观照能够起般若的妙用,能够恢复到本来的面目,这个叫了因佛性,了因的慧心佛性,智慧的。所以真空之体,是理心的佛性,实相之用是慧,智慧的[慧],慧心的佛性,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

  再来文字般若,是般若的胜相,殊胜之相,大彻大悟的人,不会为文字所障碍,大彻大悟的人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这文字是诠释言教,就是解释佛的一代时教,一代的教化。这个解悟就是文字,文字的底下要写个:解悟,就是让你了解去悟道,那就是文字。文字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方便,还有引导众生,听闻圣教,启发智慧,都要靠文字。再讲一遍,文字是要靠解悟的,就是要让你了解去悟道。那么文字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方便还有引导众生,所以听闻圣教,启发智慧,统统要靠文字,就像我们现在,就是要靠文字,如果我们不靠这文字,我们就没有办法。所以实相就像航行船只的目的地,观照就像驾驶;掌舵的、舵手,观照。文字就像船、舟筏一样的。文字就是让我们乘载的,我们藉着文字,然后藉着观照的舵手,就是驾驶员,达到最后的目的地,那就是实相。所以实相是般若的体,观照是般若的妙用,而文字是般若的殊胜相,不是圣人的[圣]是殊胜的[胜],实相之性体,是正因佛性,是法身德,是为文字所依,是圆明寂照,为观照所证,是不生不灭。观照般若是实相之妙用,是般若的德,文字是解脱德。观照这个了因佛性,是要让我们实行,好好去体验、去求证,去依教奉行,去行解相应的。文字诠释言教,言教,解脱德,就是缘因佛性,是因缘果报的[缘],不是原来的原,不是原因的原,缘就是因缘果报,我们两个很有缘份的缘,是让我们解悟的,是诠释言教,是让我们解悟,是方便引导众生,听闻圣教,启发智慧的。这里只列出三个般若,还有一个般若,还没有提到, 那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度众生方便,随机应化,随众生的根机,而要讲什么法,叫做随机应化,广修万行来普度众生,所以实相、观照、文字称为三种般若,还有的人称为四种般若,就是加一个方便般若。我们有方便智慧的人,讲话、做人就圆满了,我们众生因为没有方便法,所以讲二、三句话就吵起来,就吵架了, 如果一个人内心里面不存在一个方便面,那么他的心也不会圆满,什么事情也转不开来。这个方便,是要相当的功夫,就是我这句话怎么讲,才不会伤害到众生,我内心里面要充满方便的智慧,我自己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方便的智慧,所以我们那个症结,怎么样自己也打不开,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正因为我们没有方便的智慧,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因为你能够度众生,你就会顾虑到众生的立场,那么你当然就会顾虑到你的立场,就是说我们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那你当然不能度众生了,你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能够度众生呢?所以做人要圆满,讲话要圆满,那还得加一个方便的般若才有办法,否则就没有办法。般若的别名,叫做真性实相,[真]就是不假,[性]就是不变,不假的东西、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绝对的空、究竟的空、彻底的空,实相。所以世间,如果了解这个真性实相,那么外道就站不住了脚了。外道一定要安排一种东西来创造天地万物的,佛法讲,一切法毕竟空的东西,谁在主宰?圣者是本性在主宰;众生是无明在主宰的,无明就是习气。你怎么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呢?假设一个上帝来。假设一个上帝,上帝是从哪里来的?又犯逻辑的错误观念。佛陀讲,是毕竟空的东西,你为什么有上帝呢?因为你的无知,你自己承认自己很自卑,所以你设立一个上帝,因为你恐惧,对生命无法了解,对生命、宇宙整个透视,因为你漏劣的智慧不够,因为你恐惧这个宇宙天地万物,所以你假设一个上帝,来指使你,来支配你,其实你手伸出去也是你,你收回来也是你;你喜欢抽烟也是你,喜欢喝酒也是你;我不要抽烟也是我不要的,我不要喝酒也是我个人的,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事情是谁在主宰你,就是你的业力、你的习气、你的念头在主宰你,那就是你的主人。我们一开始造成习惯,后来习惯变成我们的主人,就是这样子。所以与其说上帝创造人类,不如说人类创造上帝,因为你无知,你就会创造一个超越人类思想的神来控制你,在神的世界里你是多渺小的、多幼稚跟无知的,你没有讨论的余地,因为天地万物是他所创造出来的,你也不能辩论的,因为你是被创造者,你不够资格, 所以我们众生很可怜,我们除了认罪以外,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念经,我们除了匍匐在他的面前,讴歌赞颂以外,我们实在是对上帝无能为力,我们无法去了解他,我们也不能去了解他,也不能试探上帝的存在,变成他完全超越这个理性、智慧的东西,你一定要通过感情去信仰他,你不能了解、不能问、不能试探,你说那上帝是什么东西?他又不是东西,所以我说没有一个宗教能够跟佛陀比的,没有的,绝对没有的,有的话你来告诉我,我马上还俗!佛的伟大不是你用语言可以描述的东西,绝对的东西,那就当体即空的东西 ,就不是你用任何语言或者安排任何一个思想、架构,可以衬托出佛,佛无相,你看!这就不得了了,你要讲他什么?佛最平凡,他不会狂妄。而我们众生就觉得自己很不平凡,就活得很痛苦,要装得很不平凡的人,会很痛苦的,佛就不会痛苦,佛就本来面目,用赤裸裸的本来就跟你生活在一起,所以佛不会痛苦,他既没有我见,也没有狂妄,他不会看到善的就特别的喜欢,也不会看到恶的就特别攻击和伤害。在佛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宇宙当中,都是如如不动的,十法界当下就是如。他开发了本性,得到了永恒真正的智慧,大智慧的人。你想想看!佛那种意境你敢想像得到吗?我今天的口才你都心服口服了,还讲到后面那一尊,那还得了?我这种下三级的,你都认为这个不得了了,后面那一尊你敢想像吗?所以我们说佛是千万亿劫没有办法赞叹的,那种伟大不是你、我有办法用语言赞叹他的。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