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2)

  華嚴經裏講的,你們桌上發的那四本裏面有講的,縱經塵點劫,也無法贊佛啊!就算你經過塵點劫一直贊歎佛,也沒有辦法贊歎佛的偉大,真性實相的道理,就是我們所講的般若的東西,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

  真性實相講完了,我們講一實谛。這個佛法透過文字的話,還要透過善知識,如果佛法透過文字而沒有透過善知識,就會依文解義,就會變成叁世佛冤,就會産生很可怕的錯誤思想,比如說底下一個一實谛,如果你把這個一實谛的[一]當作是一二叁四五六七的這個一,一個數目字的開始,你就錯誤了,這個[一]是無始無終,是絕對的東西,因爲沒有辦法形容,所以就用[一]來解釋這種絕對的觀念,因此這個一實谛就是絕對的實在,谛就是真理,意思就是般若是絕對實在存在的東西,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大智慧是絕對實實在在有的,只是因爲我們今天迷惑了,沒有開采出來。一實谛是真實的,谛就是不變的真理。

  底下這個比較簡單,叫做自性清淨心,這個都是禅宗在講的。自性清淨心,這個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用一顆清淨心來代表一切,簡單講,我們今天所用的就不是清淨心,我們今天所用的是多層次面的心:世智辯聰的小聰明心;今天所用的是妄想心,我們今天所用的就是貪心、嗔恨心、愚癡、批判,我們今天一直每天所生活的、大部分的都是活在批判裏面,很少把自己調整成圓融,很少的,看到別人犯戒就嫉惡如仇,你這樣子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傻瓜!佛才不是用這種心來對待一切衆生的,佛如果說看到持戒的就贊歎得不得了;看到行爲不正的就嫉惡如仇,那你說他叫做佛嗎?叫如如不動嗎?佛會憐憫這些不持戒的人,佛贊歎持戒的人,但是在佛的心中,就永恒地遠離這個對立的觀念。我們今天如果用一個念頭,是自性清淨心,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會産生痛苦。如果你有清淨心,你就具足四個清淨的角度,你會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完全是透過清淨心來的,你也不會思善,也不思惡,沒有對立。你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那就不會被感情所束縛。你沒有所謂的持戒相,也沒有所謂的破戒相,那就是所謂無生無作。你的內心裏面,既不貢高我慢,也不會太過自卑,那就卑、慢同時解脫了。這個自性清淨心,簡單講就是絕對的平等,內無所著,外無所惑,能得自性清淨心。

  就我今天來講的話,師父都覺得說:我很差,我不夠資格來講衆生,我要好好地冷靜來觀照自己,我不看衆生的缺點,我內心裏面充滿著誠實、慈悲喜舍,我二十四小時裏面都在盡量觀照自己,所以有人要請師父指點他的錯誤,我認爲我自己錯誤就很多了,我哪裏夠資格?如果說你有佛法上不懂的,倒是我們可以參考參考,教你們我也不敢,教學相長嗎。這個回光返照的功夫,第一個不看衆生的過錯,第二個,要先一直觀照,發現自己的缺點,使他燃燒。發現自己的缺點,才能革除自己的錯誤,否則的話,習氣不除,學佛無用。這是高僧大德,一再地開示我們:習氣不除,學佛無益,一點用處都沒有!學佛最大的本錢就是除掉習氣,你不是來聽一聽,開大智慧,又跟人家找辯論,那你習氣還是存在,沒有什麼作用。所以,自性清淨心,簡單講就是無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名生起清淨心。

  再來,如來藏,這個把它翻過來讀就比較清楚,就是藏如來。如來藏是出自楞嚴經裏面的,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在七年前,我講過了楞嚴經,所以對如來藏不陌生。這個如來藏大乘起信論也談到,楞伽經也談到,這個如來藏就是衆生都有蘊育著如來清淨的本性,意思就是如來藏,就是我們把本性藏起來,還沒有發揮,這個如來藏是就因地來講的,就是這個般若清淨如如不動的智慧,我們暫時被隱藏起來,簡單講,如來藏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本性裏面,藏就是具足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也可以這樣解釋:如來藏,我們的本性,蘊藏著、蘊育著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那麼也可以倒回來念,叫做藏如來,蘊藏著如來的智慧德性,每一個人都有,也可以這樣講。

  再來,如如。這個如如,就是無法不如,這個如如,如果用比較貼切的,就是永遠不起心、不動念,禅宗裏面講,動念即乖,法華經裏講法爾如是,就是講如如,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空,沒有所謂的對立,沒有所謂的能所,沒有所謂的分別,沒有所謂的妄想,也沒有所謂的顛倒、分別,統統沒有,一切法皆如。爲什麼?因爲一切法皆空。一切皆如、證悟到如如,簡單講就是,你要叫他動一個念頭,那很難,他既不動心,也不動念了。意思就是般若也可以叫做如如不動的念頭,那種叫做般若,所以,如如不動很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他以爲如如不動,就是像死人一樣沒有思想,也錯誤,這個如如不動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如如不動的意思就是:不思善、也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意思就是善惡清清楚楚,但是也不會說因爲善而特別支持他;也不會因爲惡而特別地排斥他。大徹悟的人,壞人到他面前來,他一樣,索取他的生命、砸壞他的飯碗,他也一樣這樣,因爲他證悟到畢竟空的道理,當下就是生,生死就是涅槃的東西,他哪裏會去動一個念頭,去想要挽回任何一件事情,他認爲果報應該如此,他就應該這樣走。就像目犍連一樣,被壓成、碎成肉醬,他一樣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如如,就是心也如、境界也如,法爾如是,本來如是。只有這一句話,可以解釋我們的一切道理。其實我們講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講實在話,那是方便講而已,那是中國的東西,中國的東西其實有某些地方,有接受到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裏面,他講無爲而治,講無爲的東西,因爲老子最後一關沒有打破,釋迦牟尼佛這條路是走對了,而老子他那條路走錯了,老子形容我們的本體空蕩蕩的,所以一切都無诤、一切都不計較,而且隨緣,然後把心安住在死去沈沈裏面,所以老子的思想裏面很偉大,偉大意指老子的思想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它無诤,可以熄滅一切的爭執,但是沒有積極的精神,沒有妙用的,而且他沒有見到徹底本性的東西,所以老子這條路走錯,釋迦牟尼佛這條路走對了!他不但證悟到清清淨淨的本性,而且現神通妙用,無量的願力,無量的願力, 地藏菩薩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二個人走路,一個走對路,一個走錯路。老子在中國來講,道德經你去念念看,都是講虛比實還偉大,都是講無比有還偉大,都是講柔比剛還偉大,意思是說剛的東西,你一拆就斷掉,柔的東西你怎麼搖它也不會斷,你拼命地搖它,它也不會斷,而剛,一推馬上就斷掉了。意思就是我們的個性要是柔和的話,那就好,就是佛教講的智,柔軟心。但是因爲他一切都回歸到自然,他也不會積極地去追求,然後他也不會去發很大的願力,跟佛菩薩的不一樣,菩薩那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那就是悟到自性清淨心,雖度無量無邊衆生,而無衆生可度。如如!爲什麼我們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不對的?這個剛聽到師父這麼講很驚訝,很多人都很驚訝!從以前十幾前學佛以來一直在講這一句話呀,那一句叫做方便講。我現在問你,隨緣,你先告訴我,什麼叫隨緣?緣?你知道嗎?緣是什麼?有增有減叫做緣。就像一棵樹,它要成長,要藉著日光、水份、肥料,否則你沒有這個緣,它怎麼成長?這要講到緣,就有生滅。那我問你:隨緣的東西,怎麼能夠不變呢?隨緣一定要變的嗎。你手指頭拿出來,你指指看虛空那裏隨緣的東西,只要是緣的東西哪一個不變?你指出來。你說虛空不變,你晚上睡覺,你知道你睡在哪裏嗎?你知道你睡在哪一個空間嗎?空間也是我們意識刻劃起來的,它也會變,只要意識除掉,虛空就粉碎,虛空也會變,意識轉,虛空就不存在,虛空也是色法的對立的存在,因爲有色法顯現虛空,因爲有虛空顯現色法,所以虛空與色法也是對立的,色心二法,完全唯心所造,也是因緣法,也是因緣法。只是方便比喻不動,常常拿虛空來作比喻。好啦,越講越糊塗了,隨緣不變不對,不變隨緣也不對。我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因爲我們今天研究的,很多都是中國後來古人注解的,那麼古人注解如果不悟到本性的時候,他就穿插一些思想增加這些名詞,所以只會死在文字上而已,所以你說古人注解是功德還是罪過,這很難講的!很難講的!除非你悟道,你知道他錯在哪裏,你悟道,你知道他錯在哪裏、清清楚楚。所以,我只能告訴諸位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只是方便講,不是究竟意義。生滅法,反正我保持心如如不動。

  我們現在用一句話能夠形容我們真如本性般若的思想,只能用一句話,也是我最爲欣賞的,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本來就是了不可得,本來就是不可思不可議,本來就是不可討論的東西,沒有所謂的因緣果,佛性是超因、超緣、超果的,超越因緣果、是不昧因緣果,意思就是生滅法當下,就是自性本空,就是不生不滅法。隨緣當體即空,所以我們講不變,因爲不變的自性,所以我們能夠隨緣,方便講是這樣,畢竟講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叫做如如不動的東西。

  所以要先放下你們那個觀念,聽經聞法,你不要認爲這不重要,這個文字你都看得懂,這個注解你回去看,每一個字也懂,你去看斌宗大師注解,你也許看得懂,但是這種東西,你就聽不到。所以我們說,聽經聞法的重要遠超過自己的看書,就是這樣的東西。因爲自性上的東西,你自己看,你沒有悟道,你怎麼知道他在講什麼東西?他錯了你也不曉得他錯在哪裏。

  底下再講到實際。這個實際意思就是說:般若的東西是真實性存在的,是那麼的清清楚楚、貼貼切切的,六根門頭裏面清清楚楚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它不是烏托邦,般若不是一種妄想,是一種自性的光明、自性的智慧,實際。

  再來談到一乘,一乘就是法華經講的實相,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除了佛方便說…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