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外,佛法當中的大白牛車,法華經用種種的比喻,佛所講的法都是一乘實相的,簡單講就是一切如,一切皆如,所以我們說,天臺宗的思想,是占了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天臺宗的思想,一念叁千,還講到十如是,因爲我們很多的經文,都是用天臺宗的思想去發揮的,所以天臺宗的教觀綱宗,天臺宗的入門,不講一定不行,你看大藏經,將來一定要談到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不開這個課,以後你自己看經典,你怎麼看也看不懂,你不曉得他在講什麼東西。
唯識我們要開,像上次我們開的那個唯識才簡介,一問都聽不懂。奇怪!根器怎麼那麼[利]呢?一問統統聽不懂。出去不要講,你是慧老的徒弟,笑死人了。我們調查過,百分之九十八都聽不懂,那不曉得怎麼樣開唯識課程呢?真的很頭大了!本來我一直想開唯識,我看看幹脆算了,先開教觀綱宗好了。程度那麼高,來講的人,那個還是成大的,還成功大學的呢,還中鋼上班呢,還當工程師呢,都聽不懂。當工程師聽不懂,那你們當什麼師啊?佛法這種東西,實在很不容易,所以我一直在爲了你們要開什麼課程,很傷腦筋,不曉得怎麼辦?放下你們也很可憐,做法師的人難爲,師道難爲,要顧慮到衆生的根器,要顧慮到影響你們將來自己閱讀經典的,你們天臺宗不懂,那將來看法華玄義、法華經那你怎麼看得懂呢?所以一乘是法華經講的,講的意思就是實相的道理,就是大白牛車,用羊車、鹿車、牛車、還有大白牛車來比喻,那就是一乘,一乘當然就是絕對的。
法性。法性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這個法性就是固定的,一切皆空,空性。所謂性就是不變的東西,法性就是一切法如如,沒有所謂的對立,沒有所謂的分別,沒有所謂的妄想,法性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就是法性的意思。
首楞嚴。楞嚴、首楞嚴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楞嚴、首楞嚴,又有一種叫做究竟堅固,所以說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不動轉。“舜若多性可銷亡”,是說空性如果可以把它去除掉,如果空可以把它消掉。“爍迦羅心不動轉”就是堅固不壞的定力、願力,也不會改變,還是要度衆生。每天做早課的時候說,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不動轉,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又開始氣喘了)
所以說很多人念楞嚴咒,念到前面不曉得那一句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意思就是般若是坦蕩蕩,一切法不可得,愈是大智慧的人,不著邊際,不著空有,當體即中。中道是對空、有講的,其實也沒有中道,中道也是多余的。你爲什麼有八正道?因爲有八邪道。你如果說你本身就是行八正道,那你說哪來的邪?所以說這個中,就像路的中間,路有左邊、右邊,所以講我走在路的中間。你說這個飛機飛到虛空裏面去,飛到虛空,那我現在問你:哪邊是左邊、哪邊是右邊?飛機一直飛,不是飛在中間,那你的定位目標在哪裏?哪裏是左邊、哪裏是右邊?太空船飛到外太空去的時候,哪裏是左邊右邊?意思就是說,沒有偏空,也沒有偏有的話,就沒有所爲的中道。中道是破除義,是除掉執著叫做中道, 要了解古人的意思。所以也沒有所謂中道,有歪道才要講中道。八正道是對八邪道講的,那如果沒有八邪道,你講什麼八正道?連八正道也沒有。空、有是對立的,空跟有是襯托出中道,中道是襯托空跟有的,你不執著就是中道嘛,傻瓜!就是這麼簡單!easy easy no difficult 很簡單!師父,你那個英文怎麼那麼生硬呢?傻瓜,故意念的嗎,念英文,no difficult 你看!多標准。 所以中道的問題,就是你一切法不可得,不偏空,不偏有,那麼就是破除的意思,不執著就是中道,你執著中道也是歪道,對不對?你執著一個中道,你也是歪道,中就是破除義,不是真的有一個中。
最後講一個畢竟空。畢竟空就是徹底的一絲不挂,一塵不染。以前我們一聽到一絲不挂,這個人實在很粗魯,不太文雅,其實不是,這一絲不挂是佛教的,就是一點煩惱也不放在心裏,那叫一絲不挂。後來的人,把它變成絲襪的絲,人家那個絲是指煩惱,一點煩惱,就是一塵不染的意思,一絲不挂跟一塵不染就是同樣的意思,那後來的人,奇怪!佛教講的名詞,禅宗講的一絲不挂,也被用到一個不正當的場所,你看!一絲不挂,多丟人!這就糟糕了。你看!“赤棵棵的”,不是赤裸裸的。所以說畢竟空就是所講的赤裸裸的;一絲不挂的,無所住名畢竟空。什麼叫畢竟空呢?一塵不染,絕對的空,意思是說,連一個起心一個動念都沒有,心就是安住在如如不變的本性裏面。看左邊智度論裏面講的:[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之衆生類,爲之立名字。]大智度論裏面講,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就講叁論,加上大智度論,就是四論宗,所以叁論宗,又叫四論宗,也對。這個大智度論我很想講,但是大智度論就是太多了,這個大智度論的內容我告訴你,你一生一死就看這大智度論就不得了,真的!你要開大智慧,二部經一定要看,一個是楞嚴經,一個是大智度論,你要開大智慧,這二部經一定要看。但是這個大智度論就是很多,有十冊,有的把它印成四冊,大智度論有一百卷呢,開玩笑!不過太好了,大智度論。解釋大般若經叫做大智度論,論就是問答,所以你看大智度論就是問、答,統統是問跟答,就是大智度論。而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的名,隨衆生之類,爲之立名字。所以般若你也可以講真性實相;可以講一實谛;可以講自性清淨心;可以講如來藏;也可以講如如;也可以講實際;也可以講一乘;也可以講法性;也可以講楞嚴;也可以講中道;也可以講畢竟空。
你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我今天才講二個字,才講二個字。
我以前初學佛,到逢甲大學的旁邊有一間寺廟,叫做[般若]然後一個[學],苑是一個草字頭,再一個怨恨的怨沒有心部,[般若學苑],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四個字念錯了二個字,念:[般若學宛](即按普通話念)也沒學佛,不知道啊,[ban ruo xue wan],大家都在笑我,我也不知道你在笑什麼東西?就問說:這[般若學宛]難道有錯嗎?不是這樣念啦,四個字念二個字錯,就五十分而已。我說那怎麼念?應該念:般若學苑,(讀音分別爲:波熱學院)。所以念錯時,有時笑死人。那一天有一個人來說:師父!我還沒有[販依]。奇怪,你講什麼,我聽不懂?沒有[販依]?後來才知道沒有皈依,我說那個不念[販],那個念[皈],是皈依。所以人家覺得很好笑,還沒[販依]我以爲還沒有吃飯呢?所以說,研究經典可以讓人家認識很多。
翻開45頁,今天我們從[波羅蜜多]。上個禮拜我們講了般若,它有不同的名相,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衆生之類,爲之立名字。這個禮拜我們從波羅蜜多,先談這個多字。這個多字是結尾語,沒有什麼特殊的意思,就像那個[了],這個波羅[密]有的是用[蟲]有的是用[山],這個密字就是翻譯的音而已,波羅蜜翻譯成中文有四種意思,第一,就是到彼岸,[多]就是[了],應時到彼岸了。
般若波羅密多,意思就是大智慧到達彼岸了。心經就是一部最重要的經典。到彼岸,我們說生死是此岸,涅槃不生不死是彼岸,中間叫做煩惱的河流。我們在生死的凡夫此岸,依著佛講的經典來悟入,然後渡煩惱的生死河,達到不生不死的彼岸,所以,波羅蜜翻譯成中文第一個意思叫做到彼岸。
第二個叫做度無極。度就是度化的度,無極,這不是無極老母,無極是超越到沒有個底限的境界。簡單講,這個度,就是把我們的生命超越到不能用時間、空間去描述的那種解脫的狀態,就是度無極,也就是沒有窮盡,那麼也只有佛法才有辦法。
波羅蜜的第叁種意思,就是遠離,遠離什麼呢?遠離顛倒,遠離妄想。凡夫俗子,有著種種的顛倒,以假爲真,以無常的世間當作永恒的,以苦的世間當作可追求的,都顛倒了。妄想就是不能克製這個念頭。他習慣以自己的思惟方式,用自我的標准狀態,來批判、來衡量,來過活他的日子。所以妄想跟顛倒離不開執著,你妄想、顛倒,就一定執著37:33那麼波羅蜜,就是能夠遠離這些顛倒妄想,意思就是,般若就是大智慧,能夠讓我們遠離這個顛倒、妄想的世間,而過著一個透視、解脫,無量慈悲喜舍、莊嚴的日子。我們每天過的是離不開這些錯覺,所以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佛陀說你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候也會錯誤的,要相信真理。真理必須要長遠的時間道理都不改變,放諸四海而皆准,才能稱爲永恒的真理。我們今天不能遠離顛倒、不能遠離夢想,那我們的日子沒有一天會過著真實的生命,我們沒有過過一天真實、真正的生命,我們每天所過的生命裏面,都是充滿著錯覺,強烈的主觀自我意識,擁有自己的觀念,然後做批判,煩惱得不得了。
第四,波羅蜜翻譯成中文的第四種意思,那就是究竟涅槃。意思就是大智慧能夠讓我們達到究竟涅槃,所以究竟涅槃不是有余涅槃,也不是偏空的涅槃,不是小乘的涅槃,是究竟不生不滅的佛果的涅槃。波羅蜜就是能夠讓我們達到究竟涅槃的,就是大智慧。如果把般若波羅密多連接起來講,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度我們,超越一切時間、空間的束縛;大智慧能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的一部最重要的經典;大智慧能夠到達究竟涅槃境界的一部最重要的經典。所以爲什麼般若波羅密多這麼多人誦?早課、晚課,小孩子的學習也是從這部經典,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諸位看,上二個字譯彼岸,下二個字翻譯成到,有的人講法不是這樣子,所以因爲對字的認知不太相同,所以有時候翻譯的有一點出入,但是我們曉得波羅蜜多就[到彼岸了],也就可以了。生死喻此岸,煩惱喻中流,中間的河流。譬如說,你要從這個地方坐船,通過這個河流才能到達對岸,涅槃就是彼岸了,彼岸就是不生不滅的彼岸。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