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叁寶是幸福之源▪P2

  ..續本文上一頁講如意寶的六種功德:1、如意寶很稀有、很罕見;2、如意寶上面沒有任何垢染,非常清淨;3、如意寶具有勢力,能夠滿足所欲,賜予財富;4、如意寶是世間的莊嚴,任何環境當中如果有如意寶,都會顯得非常莊嚴;5、如意寶很殊勝,普通物品無法與之相比,所以叫殊勝;6、如意寶具有不變的功德相,無論火燒還是土埋,質地都不會改變,這就是六種功德相。與比喻對應,佛法僧具有相似的六種相。《寶性論》中說:“少出現故無垢故,具勢力故世嚴故,殊勝故及不變故,以此六因稱勝寶。”

  第一是“罕見”,與如意寶在世間很難獲得相似,叁寶也是極爲罕見,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沒有善根的衆生,在百千萬劫當中也難以值遇叁寶,所以是罕見。叁寶的功德廣大如海、力用無邊,能賜予一切利樂,能從一切衰敗中救度,是這樣無以倫比的殊勝對境,所以無善根者很難值遇。在我們生活當中,要遇到一個非常有學問、有修養、有財富、願意幫助自己的貴人,或者遇到一件殊勝的事,譬如彩票中頭獎等,或者學習一種殊勝的技藝,如打造鑽石,都要有很大的福報因緣,而且越是殊勝的,越難碰到。就像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找一個自己欣賞中意的對象難之又難,那首先就要培植自己的福報,努力提高自己素養,否則再怎麼求也很難具足因緣,自己內因不足嘛。

  而在一切顯現的差別法中,佛陀、聖法、僧伽,是最殊勝的導師、法道和助伴,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再找到比叁寶更殊勝的法。在世間,要找到一個好老師已經很難,在世間某個領域當中,要跟隨大師級的人物更難,而要得到他的傳授就更是難上加難;遇到一個共同行善法的團體,也是非常困難。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一切法都需要有因緣,沒有因緣不可能憑空出現,現在是比這些殊勝無量倍的叁寶,當然更是需要具足無量的善根因緣才可能遇到,所以叁寶極難值遇。我們經常聽人說“念佛一句,罪滅恒沙。”,即使是僅僅見一下佛的相、佛經的名字、僧人的幢相,也需要福德成熟才會在你的根識面前顯現,所以是極難。難就難在因緣不好集聚,所以是罕見稀有。

  第二是“無垢”,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解釋,無垢是說明叁寶清淨的相。與如意寶沒有絲毫瑕垢相似,叁寶也非常清淨,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佛法僧都是遠離一切有漏法的體性,沒有雜染的緣故。而我們的世界叫做雜染世間,爲什麼叫雜染世間呢,因爲它是由煩惱、業和生老病死這些雜染的法所組成的。唯一叁寶才是清淨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叁寶遠離一切過患和衰損。一般講,佛具有二種清淨,不但具有自性清淨,而且具有遠離一切客塵的離垢清淨,這就是佛寶的無垢。所謂佛的法——聖法也是極爲清淨的,因爲它不同于世間文化,不同于外道的法,爲什麼呢?因爲佛如實照見一切所知法的相,所以佛說的法完全契合實相,以現量、比量、教量做觀察,沒有一點染汙,沒有一點欺诳,這就是法寶的無垢。【金剛經】中說:佛是如語者、真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他所說的叁藏十二部沒有任何欺诳的地方,這是無垢的含義。相比來講,外道的典籍或者世間的法,都是或深或淺、或多或少地被邪見所染汙,他們所說的不契合真理,充滿了欺诳、無知,充滿了迷惑,唯一是讓衆生陷入迷亂。

  第叁是“具勢力”,就是具有遣除衰敗、賜予圓滿的勢力。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它的功能,比如衣服可以保暖,食物可以養身,房屋可以遮風擋雨,但是所有這些用過以後就自然作廢了,根本不具有其他作用。與此相反,佛法僧叁寶的威德極大,它具有遣除衰敗、賜予圓滿的勢力,它能遣除一切輪回惡趣的衰敗,賜予善趣和出世間解脫的圓滿。這種勢力不是世間的政治家、科學家、醫生、教師、學者所能具有的,也不是一切世間藥物、世間衣食、世間聲色所能具有的,但是由于我們的信心不夠,沒有真正誠信叁寶具有殊勝的勢力,所以往往還是外求,認爲是不是哪個教終極銷售學的“老師”,還是某一個氣功師給我發發功,我就能發財或者無病健康,我們說這都是一種學術迷信和信仰迷信,可能那些“老師”銷售的終極就是創造了賣給你一個人叁百萬一堂課的“奇迹”。以爲一種外在的事物或者以某個凡夫,或者以一種世間思想,能夠真正讓我們遠離災難、賜予幸福圓滿,這是完全顛倒的。

  第四是“莊嚴”,如何才能成就世間莊嚴呢?答案是:只有叁寶住世才能成就世間莊嚴,因爲叁寶是一切善心福德的因。有了佛成爲衆生的導師,有了法作爲衆生的道路,有了僧成爲衆生的伴侶,這樣依仗佛法僧的助緣力,衆生的心才能趨入到福善的正軌當中,才能産生善心福德。如果叁寶住持在世間,人們也依止正法來止惡行善,世間就會現前無量的善相吉祥,所以叁寶是莊嚴,是最殊勝的莊嚴。這個世間,即使有再豐裕的物質、再好看的服飾、再多的飲食、再多的歌舞,也都不是莊嚴,因爲人心遠離叁寶,恒時處在貪嗔癡的狀態當中,毫無莊嚴可言,這樣就可以了知叁寶才是世間真正的莊嚴。

  第五是“殊勝”,殊勝就是比其他法更超勝的意思。假如把其他的法和叁寶放在一起,就會發現叁寶是最殊勝的,以叁寶的功德能映蔽一切法,就象太陽大放光明,一切星光都被映蔽一樣。叁寶是無比殊勝的法,而我們世間一切法的總和都無法與它相比。懂得這一條,我們就要主動地以叁寶爲所緣境而精勤修持。比如對佛陀修習承事供養,對于法修習相應的瑜伽,或者是對于僧修習共受財法,以對境殊勝的緣故,所得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不以叁寶爲所依的一切世間善法。

  第六是“不變”,佛法僧叁寶是恒常不變的法,無論我們在何時何地,無論是興盛還是衰敗,無論在何種因緣當中,我們永世都可以對她做皈依,她也會永遠平等地救度我們。而世間法就不是這樣,它要觀待條件,比如你贊歎他,他會對你高興,你呵斥他,他就會不高興,你以很多錢來供養他,他會幫你做事情,如果錢少一些,他就會置之不理。或者隨著時間因緣的變化,無論是財富、地位、感情、人情,還是滄海桑田、天際星空,它會變壞,它會窮盡,不可依靠,不可信任。而叁寶可以做爲我們永世可信的皈依處,永遠可以依托,永遠不會變動。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佛已經現前常恒的法身,他所宣說的法是無畏常恒之道,隨法所行的僧也是行持法的聖者,所以永遠可以皈依,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個更有保障的皈依處了。

  分別來講,佛是遍一切處的大無爲法,所以無論在何時何地你都可以祈禱佛,也都可以得到佛的加被,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無論你是興盛還是衰敗,無論是有何種困難,你都可以祈禱佛,佛不會有任何偏袒,不會有任何不關照。從法上來講,哪怕自己的色身變壞,即使其他一切法都將舍離自己,但只要心中有正法,正法是永遠不會舍離你的。而且以十方聖僧爲伴侶,聖僧也永遠不會舍離你,這樣我們就可以了知叁寶是永恒不變、真實、無上的如意寶。所以用“寶”來形容。

  首先我們看佛寶,爲什麼我們把佛稱爲聖寶呢?

  一般而言,我們提到的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是我們的本師,也就是我們的根本導師。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出生了一位王子,他叫悉達多,後來他出家修行,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徹悟了我們整個世界的真理之後,獲得了圓滿的智慧和覺悟,我們稱爲佛陀釋迦牟尼。這個佛是梵語“布達”的意思,“布達”的本意指的是蓮花盛開的意思,我們佛法當中經常會用蓮花比喻圓滿的智慧覺性。這個花已經完全打開了,沒有一點點蒙蔽,引申爲已經獲得了圓滿的智慧,沒有一絲無明存在。這個就是我們佛法當中爲什麼會提到是心是佛,我們現在說的這個佛是已經到達果地了,他已經圓滿地讓自己的凡夫心完全轉化爲圓滿覺悟的清淨光明智慧了。我們現在的肉團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現在經常畫心會這樣子畫,這個樣子你們知道是什麼嗎?是不是像一個蓮花苞一樣的,沒有打開,蒙蔽著,而且還是顛倒的封閉的樣子。那我們修行通過禅修也好、誦經也好、觀空也好,修行修到明心見性的話,它就會翻上來,也就是我們的心蓮會打開。我們經常說要打開我們的心,實際上從修行的角度來講,就是讓它打開。所以,我們說,一般來講我們對于佛的概念就是界定爲,智慧已經獲得了完全的圓滿,也叫斷證圓滿。也就是所有煩惱障、所知障,包括微細的無明習氣,已經完全斷除了。正因爲完全斷除了,所以他的智慧能夠完全開放,也就是說他相應要證得的功德已經完全獲證了,所以把佛陀叫做斷證圓滿。我們現在是一分沒有斷,一分沒有證,如果有修行的話,也有可能慢慢地會斷一些吧。

  所以我們一般人概念當中的佛陀,如果從兩千五百年以前,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來講,我們叫作化身佛。佛具有叁身五智,叁身指的是法身、報身、化身,這個化身佛是顯現在我們人類衆生面前的佛陀。當時佛陀教化的地域能見到佛陀的形象的人,都會是這一種形象,我們看到佛殿中的佛像,是不是身上穿的是法衣,手上托著缽盂?是一種比丘的形像。佛陀在世時,平常也會出去會托缽、乞食,平常在眷屬面前顯現的是一個叁界中最尊貴的導師的形象,經常會隨機教化,四十九年說法不斷,對有些外道也用大神通調伏。但是,跟我們普通人顯現上一樣的,他也要吃飯,也要住,也要休息,也會顯現歡悅和悲傷,也有生病和老死,這個我們把他叫做化身佛。有的人會問,前邊不是說佛陀已經斷證圓滿,現前了不生不滅的大無爲境界,佛陀應該安住在清淨極樂的世界中呀,爲什麼還同我們一樣有無常死亡呢?我們要知道,這正是佛陀的大智慧和大慈悲所在,佛陀深知我們娑婆衆生的根基,所以以這種外在與我們相似的形式來接引我們六道當中的衆生,特別是我們現在的這些衆生的。我們說,佛陀的法身無處不在,報身也在無數清淨的世界存在,但我們愚迷呀,我…

《皈依叁寶是幸福之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