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三宝是幸福之源

  皈依三宝是幸福之源

  ——在香海开示之一

  悟妙法师 主讲

  大家好,我们在这次共同分享之前,大家首先合掌跟我念三句佛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好,请大家把手放下来,放轻松,安住在一种恭敬心的状态当中……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香海禅寺,回到我们自己心灵的家园。我们要了知红尘当中的家是束缚,是套在我们脖子上的枷锁,因为我们红尘当中的家充满了喧嚣、竞争、还有焦躁不安、恐惧、忧恐,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找不到自己心的本性,所以经常会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过程当中。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家会选择到寺院里边来修习静心,让自己的心获得一个休息的机会,借此我们来召感、来寻找我们内心的宁静和祥和,这种喜悦我们可能在外边的地方很难获得。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来到寺院的清净地呢?因为三宝的加持力在无形当中,会让我们体悟到内心里面这种宁静的力量,并会让我们逐渐获得体悟心性的机缘。

  我想,我们每个人来此的目的无非归结为一点,就是借此机会学习一些佛法的知识,然后由此让自己的心态或者心情有所改观,通过学习禅修让自己的心慢慢地变得宁静祥和起来,体会内心里边的愉悦,所以我们来之前内心里边肯定有一种隐隐的盼望,一种期望,这种期盼,会有一种对于佛法的好奇,还有自己对于人生或者是生命所要获知的一些道理,需要获得启示和启发来到这个地方。

  我们要知道,我们以前在世间所追求的一切,不管是世间的学问、财富、还是美满的家庭、幸福的人生等等,我们往往都是一直向外看、向外求的,追逐外边的现象界的事物,追求外在的客观之事,外在的人事关系,还有外在的获得,比如说我们想要获取一些财富,或者是比较享受性的东西,象美女、宝马、别墅、华衣、美食等。用佛法来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散射,不停追逐美色、悦音、好香、妙味、乐触和妄想,那么追求六妙欲的结果呢,就是六种譬喻:追逐美色,飞蛾扑于灯火中;追逐好音,麋鹿死于猎枪下;追逐妙香,蜜蜂缠死花朵中;追逐美味,鱼刺卡在喉咙中;追逐妙触,大象陷于淤泥中;追逐无明妄想,众生堕于轮回中。那么,在轮回世间受伤的我们现在来到佛法的这个净地,在这个清净的道场我们想要获取什么呢?我们要向我们的心里边去求,求得我们心灵本性的真理。如果,我们想获得心灵的平安和寂静,我们有可能会需要别人的引导,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于自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道是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因为我们要通过佛法了知,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具备有清净佛性和清净的真心,如果我们不了知的话我们会一直在轮回当中,茫然无助地随外境流转。如果我们坚持来到寺院里进行学习,对于佛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了知,我们自己的真心当中拥有无尽的宝藏,拥有无尽的法藏,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佛法的教育来提升自我。那么佛法教育的精髓整个归结为一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二谛圆融,这个是通过修行现前的。

  佛法中将禅修从大体的角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道的禅修,一种是外道的禅修,也可以说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为什么今天首先要跟大家讲一下皈依三宝呢?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获得佛教合理的方法和传承的话,有时候会落到外道的禅修当中去。外道的禅修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像道教的一些方式,还有一些别的教派,还有一些世间法的气功,它也会讲一个用禅修这个名词,但是有的会追求身体会长生不老,有的根本没有想过让我们真正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从轮回的迷乱中解脱出来的方法,所以我们内道跟外道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有否皈依三宝。我们世间经常会有些人,说自己学佛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皈依了没有?他也没有皈依。还有的人学佛他也皈依了,但是不知道皈依的究竟的意义。禅修在我们佛法的修持当中,属于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部分。如果我们不具备最基本佛法的信仰或者知识,盲目地进行禅修的话,有可能会暂时对我们现在的身体有一点点的利益,但是究竟来讲意义并不是很大。

  平常我们在世间跟人相处,会经常好勇、好强、好斗,或者是自私自利、只是为了自我的利益为中心来做一些事情,或者做事情没有耐心和韧性。如果我们通过禅定的修行基础,内心获得宁静和慈悲以后,我们就会慢慢地培养慈悲喜舍的大精神,也就是真心祈愿一切众生:永远具足平安快乐和安乐之因,永远远离痛苦衰败和痛苦之因,如果众生永具无苦之乐则我的心中时刻充满喜悦,对于任一众生我要安住在平等舍心中,而不会见悦意者生贪见不悦者生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无量心。如果我们这样发愿和修行,我们就会有明确的人生观和追求的大目标,就不会与人争强好胜,会让心里边很踏实、很平稳地来做一些事情,我们在世间会修炼我们的忍辱心和平等心以及慈悲心,这些全部都是从修行当中逐步得到的。

  我们经常有一句行话说,我们修行人跟不修行的人有所同有所不同:同的一点是,我们也会像一般的人一样会有吃,会有喝也要睡,也有我们的感情,也要在这个世界上奋斗。但是不同的是哪一点呢?不同的就是修行人对于无上解脱道的追求,对待世间万物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慈悲包容、笃定豁达、欢喜自在的境界,跟世间人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尔虞我诈是完全不同的。进一步来说,就是我们获得的外在的冷静,还有内心的祥和,跟世间人焦躁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外相上我们跟别人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内心的境界是决然不同的。

  所以,我们首先就是要了知我们通过修行禅定,我们想要获得什么,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通过禅修学习佛法,获得了佛法的受用之后,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任何外境的显现,无论是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蓝天白云、人事万物等等,都会在内心里面有一种明明空空的大喜悦,这个大乐是我们从修行得来的。就像以前高僧大德所说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无非法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看到原野当中盛开的鲜花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阳光下青青的翠竹伟岸挺拔光影娑婆,所有美好的世间万象万景,实际全部都是我们内在的大清净智慧的一种体现,甚至就是佛陀法身的妙用。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境界就跟平常人大不一样了,不管是在动当中,还是在静当中,我们都能够用慧眼来关照我们在世间当中所碰到的一切,这样子慢慢地通过次第有序的修行就会提升自我的修养。如果我们内心获得了改进以后,慢慢就变得清净起来,别人看我们的外相,看我们的言语行为都会感觉,哎呀这个人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会不一样,这个也是修行的一种道用和显现,是我们回归极乐家园、踏上精神之路的开始。

  我们要提升自我、踏上精神之路的开始就是皈依三宝,皈依就是皈投和依靠的意思,是内心中发起的坚固明确的意愿。就好像小孩子紧紧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寻求护佑一样;同样,我们这些在轮回的旷野中流浪的孩子,需要投靠在佛陀的怀抱中,在三宝的清净光明中才能远离恐怖和黑暗。就好象小孩子要进学校报到申请学习的资格一样的,如果我们没有皈依三宝的话我们一直在门外边学习,只是门外汉。世间有自学成才一说,但是佛法即使自学也必须先皈依才有成佛法之才的可能。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具德的老师引导的话,自己可能很难会很系统地会学习,深入学习。如果皈依了三宝以后就像一个孩子进入到校园里边,那里边有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小朋友,还有老师会引导我们,一步一步地教导我们从幼儿园一直上到小学,然后初中生、高中生、到时候大学毕业,相似地讲,就是初步获得圣者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在回归我们自身本具真性的家园之前,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什么是三宝?今天要跟大家着重介绍一下。

  我们有很多人虽然学佛很多年,但真正对于三宝的概念和功德并不了知。如果我们胜解三宝的功德之后,我们对于佛法会生起非常坚固的信心,这个信心会驾驭我们的生活,会让我们在生生世世当中对佛法坚定不移地修学下去,直到成佛。如果我们对于三宝的功德一点都不了知的话,刚开始可能会有好奇心,看到别人打坐,好像很好,坐一坐,感觉那个样子很舒服。几天的好奇心完了以后,自己内心里边没有获得法喜的味道,内心相续并没有获得改善,那个时候往往会退失。有的人,看了很多书,但实行的很少,所以看不到佛法的益处。还有的人学佛有极大的贪心,把佛当做神来敬,每天在佛前摆几个水果,跟佛菩萨讲条件,供三个苹果,要让佛菩萨保佑自己健康、长寿、儿子要赚三百万,女儿要嫁有钱人,也不看看儿女天天喝酒杀生,自己自私自利,从来没想过帮助别人,不但不帮助人,还要佛菩萨帮他赚钱,这种人简直是痴心妄想。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三宝,才能真正信奉三宝。

  我们佛门经常会提到“三宝弟子”,这个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宝是一种象征意义,是我们所说的珍宝或者至宝、宝贝的意思。在世间的宝石、黄金、白玉这些具有高贵品质的物质,我们会把它叫做奇珍异宝。传说以前在我们人类的初始福报比较圆满的时候,有一种如意宝,在天界里边一直有,为什么叫如意宝呢?就是凡是我们向它祈求任何受用、财富还有一切的吉祥圆满的时候,只要我们真心向它祈求的话,我们都会如愿获得。佛教中引申为三宝,也就是说佛陀、圣法和僧伽是我们在浊恶世间难值难遇的珍宝,是我们获得幸福安乐的如意源。

  在世间的物质当中,如意宝具足很多功德,而佛法僧具有与它相似的六种德相,所以安立宝的名称。这六种功德相主要是出自于《宝性论》,第一是罕见,第二是无垢,第三是具有势力,第四是庄严,第五是殊胜,第六是不变。

  我们首先…

《皈依三宝是幸福之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