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叁寶是幸福之源

  皈依叁寶是幸福之源

  ——在香海開示之一

  悟妙法師 主講

  大家好,我們在這次共同分享之前,大家首先合掌跟我念叁句佛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好,請大家把手放下來,放輕松,安住在一種恭敬心的狀態當中……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香海禅寺,回到我們自己心靈的家園。我們要了知紅塵當中的家是束縛,是套在我們脖子上的枷鎖,因爲我們紅塵當中的家充滿了喧囂、競爭、還有焦躁不安、恐懼、憂恐,在這樣的狀態當中找不到自己心的本性,所以經常會處在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過程當中。正因爲如此,我們大家會選擇到寺院裏邊來修習靜心,讓自己的心獲得一個休息的機會,借此我們來召感、來尋找我們內心的甯靜和祥和,這種喜悅我們可能在外邊的地方很難獲得。爲什麼我們會選擇來到寺院的清淨地呢?因爲叁寶的加持力在無形當中,會讓我們體悟到內心裏面這種甯靜的力量,並會讓我們逐漸獲得體悟心性的機緣。

  我想,我們每個人來此的目的無非歸結爲一點,就是借此機會學習一些佛法的知識,然後由此讓自己的心態或者心情有所改觀,通過學習禅修讓自己的心慢慢地變得甯靜祥和起來,體會內心裏邊的愉悅,所以我們來之前內心裏邊肯定有一種隱隱的盼望,一種期望,這種期盼,會有一種對于佛法的好奇,還有自己對于人生或者是生命所要獲知的一些道理,需要獲得啓示和啓發來到這個地方。

  我們要知道,我們以前在世間所追求的一切,不管是世間的學問、財富、還是美滿的家庭、幸福的人生等等,我們往往都是一直向外看、向外求的,追逐外邊的現象界的事物,追求外在的客觀之事,外在的人事關系,還有外在的獲得,比如說我們想要獲取一些財富,或者是比較享受性的東西,象美女、寶馬、別墅、華衣、美食等。用佛法來說,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散射,不停追逐美色、悅音、好香、妙味、樂觸和妄想,那麼追求六妙欲的結果呢,就是六種譬喻:追逐美色,飛蛾撲于燈火中;追逐好音,麋鹿死于獵槍下;追逐妙香,蜜蜂纏死花朵中;追逐美味,魚刺卡在喉嚨中;追逐妙觸,大象陷于淤泥中;追逐無明妄想,衆生墮于輪回中。那麼,在輪回世間受傷的我們現在來到佛法的這個淨地,在這個清淨的道場我們想要獲取什麼呢?我們要向我們的心裏邊去求,求得我們心靈本性的真理。如果,我們想獲得心靈的平安和寂靜,我們有可能會需要別人的引導,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于自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這個道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因爲我們要通過佛法了知,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備有清淨佛性和清淨的真心,如果我們不了知的話我們會一直在輪回當中,茫然無助地隨外境流轉。如果我們堅持來到寺院裏進行學習,對于佛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就會了知,我們自己的真心當中擁有無盡的寶藏,擁有無盡的法藏,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佛法的教育來提升自我。那麼佛法教育的精髓整個歸結爲一點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二谛圓融,這個是通過修行現前的。

  佛法中將禅修從大體的角度分爲兩種,一種是內道的禅修,一種是外道的禅修,也可以說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爲什麼今天首先要跟大家講一下皈依叁寶呢?因爲如果我們沒有獲得佛教合理的方法和傳承的話,有時候會落到外道的禅修當中去。外道的禅修像我們平常所說的,像道教的一些方式,還有一些別的教派,還有一些世間法的氣功,它也會講一個用禅修這個名詞,但是有的會追求身體會長生不老,有的根本沒有想過讓我們真正能夠獲得內心的平靜,從輪回的迷亂中解脫出來的方法,所以我們內道跟外道的最主要的差別,在于有否皈依叁寶。我們世間經常會有些人,說自己學佛已經很多年了,但是皈依了沒有?他也沒有皈依。還有的人學佛他也皈依了,但是不知道皈依的究竟的意義。禅修在我們佛法的修持當中,屬于戒定慧叁學中的定學部分。如果我們不具備最基本佛法的信仰或者知識,盲目地進行禅修的話,有可能會暫時對我們現在的身體有一點點的利益,但是究竟來講意義並不是很大。

  平常我們在世間跟人相處,會經常好勇、好強、好鬥,或者是自私自利、只是爲了自我的利益爲中心來做一些事情,或者做事情沒有耐心和韌性。如果我們通過禅定的修行基礎,內心獲得甯靜和慈悲以後,我們就會慢慢地培養慈悲喜舍的大精神,也就是真心祈願一切衆生:永遠具足平安快樂和安樂之因,永遠遠離痛苦衰敗和痛苦之因,如果衆生永具無苦之樂則我的心中時刻充滿喜悅,對于任一衆生我要安住在平等舍心中,而不會見悅意者生貪見不悅者生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四無量心。如果我們這樣發願和修行,我們就會有明確的人生觀和追求的大目標,就不會與人爭強好勝,會讓心裏邊很踏實、很平穩地來做一些事情,我們在世間會修煉我們的忍辱心和平等心以及慈悲心,這些全部都是從修行當中逐步得到的。

  我們經常有一句行話說,我們修行人跟不修行的人有所同有所不同:同的一點是,我們也會像一般的人一樣會有吃,會有喝也要睡,也有我們的感情,也要在這個世界上奮鬥。但是不同的是哪一點呢?不同的就是修行人對于無上解脫道的追求,對待世間萬物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慈悲包容、笃定豁達、歡喜自在的境界,跟世間人的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爾虞我詐是完全不同的。進一步來說,就是我們獲得的外在的冷靜,還有內心的祥和,跟世間人焦躁的情緒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外相上我們跟別人沒有任何差別,但是內心的境界是決然不同的。

  所以,我們首先就是要了知我們通過修行禅定,我們想要獲得什麼,也就是說,當我們真正通過禅修學習佛法,獲得了佛法的受用之後,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任何外境的顯現,無論是山河大地、花草樹木、藍天白雲、人事萬物等等,都會在內心裏面有一種明明空空的大喜悅,這個大樂是我們從修行得來的。就像以前高僧大德所說的,“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無非法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看到原野當中盛開的鮮花郁郁蔥蔥生機盎然、陽光下青青的翠竹偉岸挺拔光影娑婆,所有美好的世間萬象萬景,實際全部都是我們內在的大清淨智慧的一種體現,甚至就是佛陀法身的妙用。這樣子的話我們的境界就跟平常人大不一樣了,不管是在動當中,還是在靜當中,我們都能夠用慧眼來關照我們在世間當中所碰到的一切,這樣子慢慢地通過次第有序的修行就會提升自我的修養。如果我們內心獲得了改進以後,慢慢就變得清淨起來,別人看我們的外相,看我們的言語行爲都會感覺,哎呀這個人好像跟以前不一樣了,但是又說不出來爲什麼會不一樣,這個也是修行的一種道用和顯現,是我們回歸極樂家園、踏上精神之路的開始。

  我們要提升自我、踏上精神之路的開始就是皈依叁寶,皈依就是皈投和依靠的意思,是內心中發起的堅固明確的意願。就好像小孩子緊緊依偎在媽媽的懷抱中尋求護佑一樣;同樣,我們這些在輪回的曠野中流浪的孩子,需要投靠在佛陀的懷抱中,在叁寶的清淨光明中才能遠離恐怖和黑暗。就好象小孩子要進學校報到申請學習的資格一樣的,如果我們沒有皈依叁寶的話我們一直在門外邊學習,只是門外漢。世間有自學成才一說,但是佛法即使自學也必須先皈依才有成佛法之才的可能。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具德的老師引導的話,自己可能很難會很系統地會學習,深入學習。如果皈依了叁寶以後就像一個孩子進入到校園裏邊,那裏邊有和我們一起學習的小朋友,還有老師會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地教導我們從幼兒園一直上到小學,然後初中生、高中生、到時候大學畢業,相似地講,就是初步獲得聖者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們在回歸我們自身本具真性的家園之前,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的就是,什麼是叁寶?今天要跟大家著重介紹一下。

  我們有很多人雖然學佛很多年,但真正對于叁寶的概念和功德並不了知。如果我們勝解叁寶的功德之後,我們對于佛法會生起非常堅固的信心,這個信心會駕馭我們的生活,會讓我們在生生世世當中對佛法堅定不移地修學下去,直到成佛。如果我們對于叁寶的功德一點都不了知的話,剛開始可能會有好奇心,看到別人打坐,好像很好,坐一坐,感覺那個樣子很舒服。幾天的好奇心完了以後,自己內心裏邊沒有獲得法喜的味道,內心相續並沒有獲得改善,那個時候往往會退失。有的人,看了很多書,但實行的很少,所以看不到佛法的益處。還有的人學佛有極大的貪心,把佛當做神來敬,每天在佛前擺幾個水果,跟佛菩薩講條件,供叁個蘋果,要讓佛菩薩保佑自己健康、長壽、兒子要賺叁百萬,女兒要嫁有錢人,也不看看兒女天天喝酒殺生,自己自私自利,從來沒想過幫助別人,不但不幫助人,還要佛菩薩幫他賺錢,這種人簡直是癡心妄想。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叁寶,才能真正信奉叁寶。

  我們佛門經常會提到“叁寶弟子”,這個寶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寶是一種象征意義,是我們所說的珍寶或者至寶、寶貝的意思。在世間的寶石、黃金、白玉這些具有高貴品質的物質,我們會把它叫做奇珍異寶。傳說以前在我們人類的初始福報比較圓滿的時候,有一種如意寶,在天界裏邊一直有,爲什麼叫如意寶呢?就是凡是我們向它祈求任何受用、財富還有一切的吉祥圓滿的時候,只要我們真心向它祈求的話,我們都會如願獲得。佛教中引申爲叁寶,也就是說佛陀、聖法和僧伽是我們在濁惡世間難值難遇的珍寶,是我們獲得幸福安樂的如意源。

  在世間的物質當中,如意寶具足很多功德,而佛法僧具有與它相似的六種德相,所以安立寶的名稱。這六種功德相主要是出自于《寶性論》,第一是罕見,第二是無垢,第叁是具有勢力,第四是莊嚴,第五是殊勝,第六是不變。

  我們首先…

《皈依叁寶是幸福之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