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俗和勝義谛觀察將有叁叁過失故。
世俗谛中承許不破顯現的叁大過失:
一、用處不對:現在是抉擇勝義谛的時候,不必要對名言谛分析,不應說東答西。
二、沒有必要:說是顯現法依然存在,只是顯現上沒有一個他法,這像說人頭上沒有牛角一樣,道理顯然,不必要費力分析。
叁、字句相違:一面說“顯現以顯現不空”,不空即承認實有,一面又說“理所破(勝義理論的所破)在二谛中都不存在”,顯然字句相違。
勝義谛中承許不破顯現也有叁大過失:
一、前後矛盾:既然說“顯現以顯現不空”,等于承認顯現自相實有,又說“理所破在勝義谛中不存在”,前後矛盾。
二、自許相違:自己承許無遮空性,又承許“顯現不空,顯現上實有空”,這樣間接有了承認的法,成了非遮他空見,和自己承許的無遮自空見相違。
叁、依空性也不能産生世俗顯現:因爲你所承許的空——顯現的實有空,在二谛中都不存在,而不空的顯現在二谛中都存在,由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實有空”永遠不可能産生“二谛中實有的顯現”。
2、如經雲“萬法如芭蕉,空無實體”,以此推理一切顯現法連極微塵許也不存在之故。
以勝義理論觀察會發現,一切顯現法都如同經中所說,如芭蕉樹那樣空無實體。譬如花繩不觀察時似乎是有,但如果從粗大逐漸分解到細微,最後連無分微塵也不存在,悉皆空無自體。因此,所謂不空或者不能遮破之法,在所知法的範疇中,連極微塵許也不存在,萬法應當抉擇爲如兔角、石女兒一般,本空離根。
《入中論》雲:“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又雲:“如石女兒自性空,真實世間俱非有。”《定解寶燈論》雲:“若問僅思空性言,則當承認無遮見。”“二谛之中皆無生,于說無遮有何疑。”
3、勝義理論不破顯現法,則非中觀自空派之觀點故。
駁斥不合理的诤辯
有事宗或者具懷疑者不能接受顯現爲所破的觀點,他們以教、理進行诤辯,所舉的教證和理證爲:
1、《入中論自釋》中引經雲:“世間與我诤,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說有者,我亦說有,世間說無者,我亦說無。”
2、《中論》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3、《入中論》雲:“若世于汝無妨害,當待世間而破此,汝可先于世間诤,後有力者我當依。”
4、《入般若波羅蜜多論》雲:“若謂現量等相違,非違僅不觀察有,此處我非遮止也。”
5、《顯句論》雲:“如欲求水先需水器,無疑先要承許如安住之世俗。”
6、《入行論》雲:“見聞與覺知,于此不遮除,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谛實。”
7、帝洛巴雲:“顯現非爲束縛,若耽執則束縛,故當斷除耽執。”
8、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慧品釋》中說:“對于這些瑜伽士和平凡者前共同顯現的諸法,有何可诤辯的呢?答:並不是辯論這僅現諸法的有與無,因爲沒有任何破顯現的中觀派。”
9、《寶性論》雲:“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大涅槃經》雲:“善男子,雖于空處多有所說,則不得名獅子吼也。于此智人大衆之中,真得名爲大獅子吼。獅子吼者,不說一切法悉無常、苦、無我、不淨,唯說如來常樂我淨。”
10、《定解寶燈論》雲:“共同所見爲明分,成立現基不能無。”十法界有共同所見境,此處遮破顯現分,怎麼有共同所見境呢?
11、倘若勝義理論的所破是顯現分,豈非世俗谛不重要而勝義谛重要?如果勝義理論在二谛中都破顯現,請問與外道順世派的見解有何差別呢?《定解寶燈論》雲:“外道太陽派諸衆,離開顯現觀空等,亦應能夠斷煩惱。”
12、如果勝義理論的所破是顯現,則與緣起因相違,因爲緣起因是“一切顯現法緣起生故,自性空”。
對前八個教證的破斥
所謂的世間,並不是指尚未進入宗派的平凡世間人,而是特指無患根識。如《入中論》雲:“無患六根所取義,即是世間之所知。”
如上所說,上述八個教證都是後得位分開二谛,僅僅以世間無患根識作爲正量而安立世間名言時所宣說的。《入中論》雲:“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爲有。”又有教典雲:“我說我我所,必要如是說;如是蘊界處,必要如是說。”
在後得位,根本不必要遮破顯現分,而且也無法遮破,顯現法本身如同幻化、水月,因此只是遣除顛倒的實有執著。
再者,觀待應成派以根本慧爲正量而抉擇諸法空性時,以上這八種都是不了義的說法,也就是,僅僅是隨他方承許,並非自方承許,因此並不是像自續派那樣自方承許。《入中論》雲:“如是諸法無自性,不了義經亦說有。”
怎麼斷言這些都是不了義呢?原因是滿足安立不了義的叁個條件,也就是:一、有意趣:上述經論都是唯一以現相爲意趣而宣說的;二、有必要:爲了把不能證悟空性的世間人間接引入真實義,而宣說存在實有,再者,由緣起性無欺存在,乃至能取所取的現行尚未消于法界之間,對有情來說,顯現相續不斷而且能作利益和損害,因此有必要說顯現存在;叁、以勝義正理有害:以勝義理論觀察,所謂的一體、異體、生滅、四邊等,無法成立。
那麼,什麼是只隨他方承許,並非自方承許呢?如根敦秋佩所說:“佛在菩提樹下閉目靜坐七日,這是佛本人無承許的觀點,轉*輪、說四谛法、引導衆生開悟解脫,則是以慈悲爲原則的他方承許。”
對第九的破斥
《寶性論》的這一頌,並非以勝義理論宣說空和不空的差別,唯獨是在名言淨見量前顯示空和不空,這對于以勝義理論遮破顯現並沒有絲毫妨害。同理,《涅槃經》所言“不說一切法無我”、“唯說如來藏聖我、常恒等”,也不是說以勝義理論不遮破如來藏的光明分。
若問:既然不是宣說勝義理論前如來藏不空,那是在哪方面宣說呢?
答:單單是以名言淨見量安立如來藏的光明分而已。如果以勝義理論進行衡量,如來藏的本體同樣是離戲的大空性,否則不能周遍法界有情,且不能成爲法性。
《楞伽經》雲:“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說如來藏者,不同外道所說神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是于叁解脫門、涅槃、無生等句義說名如來藏。”
《般若經》雲:“若有較勝法涅槃更爲殊勝之法,彼亦如夢如幻。”
《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雲:“如果以理觀察,如來藏本性爲空性之故,則承許其爲心的法性、周遍一切境、于一切時爲恒常、不可思議、諸功德一切無偏顯現等,悉皆應理。如果其自體不空成實,則不能安立爲他法的法性等。同時,以勝義量觀察所得的結果也不可能成立如來藏爲成實不空,因爲以勝義理論觀察諸法無實之後得出一個成實之法,如是猶如由光明産生黑暗一般,必無是處。”
譬如,把黃金、石塊、草木等一並付火焚燒,其中會被燒盡的,自然被焚毀無余;而燒不掉的,也會留下來。同樣,清淨和不清淨的顯現,都平等以勝義理論抉擇爲空性,故都是勝義理論的所破。然而,從道所破的角度來說,以修道智慧的火焰能無余焚盡不清淨的客塵現相,故說“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而如來藏是實相的緣故,不可能分離,但它在基、道、果的任何時位本來如夢如幻。如《法界贊》雲:“譬如火淨衣,具諸垢雜染,若置烈火中,垢盡衣無壞。如是光明心,具貪等諸垢,慧焰燒盡垢,彼者非光明。”
弘揚他空的遍知多洛瓦在《山法中觀了義論》中說:“抉擇勝義根本慧定遠離一切戲論,沒有絲毫存在之法,如同兔角、空花一般,這是在第二轉*輪和聖龍樹的理聚論中一再宣說的。”
對第十的破斥
十法界分爲六凡和四聖,六凡心識前的不清淨共同所見境,只是依于名言觀現世量而安立的,四聖心前的清淨共同所見境,則是隨名言淨見量而施設安立的。因此,是以名言正理安立十法界具有共同所見境,這裏遮破顯現分,則是以勝義理論把一切顯現抉擇爲自空,這即是顯現的本性,唯一以如是當體空的顯現,才能成立爲現基。
《定解寶燈論》雲:“若與空性相脫離,現許不能作現基,此現如何而顯現?謂此不偏之顯現,無法想象之緣故,並非成立爲現基。能知正量未見時,說有僅是立宗已。所現如若偏一方,除此他法不能現,乃是不空顯現故,成堪勝義理觀察。”
對第十一的破斥
此處以勝義理論破顯現分,不是因爲“世俗谛不重要、唯獨勝義谛重要”,而是由于:衆生執著顯現爲實有,不能理解現即是空,如果不破顯現,終究無法將現和空介紹爲無二雙運。《入中論》雲:“癡障性故名世俗。”因此,所問與破顯現分的原因不相合。
其次,從二谛的角度來說,本來沒有主次的差別,兩個法若是他體,可以安立一者主要、一者次要,如同主尊和眷屬那樣,但是,世俗谛的顯現和勝義谛的空性本來無二一味,現即是空,空即是現,何來主次的差別呢?
運用勝義理論在二谛中遮破顯現,不論勝義或名言方面,都不同于外道順世派的見解。也就是,勝義方面以勝義理論遮破四邊,破了無邊,遠離以無邊所攝的粗細邪見的執著。名言方面,如《顯句論》雲:“有師難雲:諸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何以故?此說善不善業、作者、果報、一切世間皆自性空,諸無見者亦說彼無,故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論中回答:“然非如是,諸中觀師說有緣起,由緣起故說此世、他世等一切無性,諸無見者非由如是。是緣起故就性空門,達後世等是無實事。若爾雲何?謂緣現世諸法行相自性,…
《中觀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