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未見彼從前世而來此世,及從此世而往他世,謗無余世,等同此世可緣之事。”又雲:“若爾,彼等亦于諸法無性通達爲無,由此見故,且有相等。答曰:非有。中觀論師許世俗有,彼等不許,故非相等。”
能破正理
一、掌握能破的必要性
認定好了所破,如同看准靶心,接著應當有的放矢,遮破所破。但這不是憑空就能達成的,應當憑借真實成立的理論進行遮破,否則不精通正理,也無法由思維遮破戲論,引生正見。
能破也叫因,即能破除戲論的理由,包括共同五大因和不共四大應成因。凡是不符合諸法實相的戲論,都能運用正因推出它在邏輯上不能成立的地方,這樣推翻以往的邪分別,遠離相續中覆蓋緣起真相的執有執無的耽著,從此能開始和實相相應。從顯宗來說,不依靠正理觀察,就再沒有一法能認定四邊是不符合實相的戲論,進而對離戲的空性産生定解。因此,認定所破之後,關鍵是掌握能破的正理。
二、能破的中觀正理
(一)應成派和自續派共同的五大因
1、總說五大因
即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離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緣起因。《入智者門》中說:“分別來說,有共同五大因;歸納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攝于金剛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五大因相互的差別:如《入智者門》中說:“于因觀察,金剛屑因;于果觀察,破有無生因;于體觀察,離一多因;于一切觀察,大緣起因。即以四大因進行抉擇。”另外,對因和果同時觀察,爲破四句生因。總之,由觀察角度的不同,有五大因之正理。
2、別說五大因
(1)金剛屑因
出處:《佛說稻稈經》、《中論》、《入中論》、《掌珍論》等經論。
譬如,《稻稈經》雲:“彼芽果芽,非以自作,非以他作,非以共作,非以自在天作,非以時作,非以自性生,亦非無因中生。”《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釋詞:這一因是抉擇因無自性的理論,如金剛杵一般,能將妄計四邊生的邪見山王,碎爲微塵,故以比喻稱爲“金剛屑因”。
四邊生數量決定之理:
第一理:一切內外有事宗所承許“生”的觀點,不外乎四個邊。比如,外道數論派承許自生;內道小乘有部、經部、大乘隨理唯識承許他生,中觀自續派名言中也如是承許;外道裸形派承許共生;外道順世派承許無因生。
第二理:以尋思者的分別心觀察,不可能還有其它“生”的方式,因此決定爲四種生。
理由:所謂的“生”,或者觀待因,或者不觀待因。若不觀待因,即是無因生;若觀待因,則因和果一體,是自生;因和果他體,是他生;二者共同承認,是共生。此外再沒有其它“生”的方式,因此決定是四邊生。
沒有以勝義理論觀察時,凡夫都執著一個“生”的方面,這一俱生執著的所緣境可以了知不成立。譬如人只有男、女、黃門叁類,如果了知叁類都不存在,則可以決定此處根本不存在人的總體。同理可知,四邊生的數量決定,若能以金剛屑因推出四邊生各有過失而遮破,就可以通達無生。具體是:自生具有無義生、無窮生的過失;他生具有“是因非因産生一切是果非果”的過失;由自生、他生不成立,推知不可能有自他和合的共生;無因生則有“現量見者應成不能見,不能見者應成現量見”的過失。(以金剛屑因遮破四邊生的推理方法,詳見《入中論·第六品》。)
《如意寶藏論自釋·白蓮花》中說:“正顯現的某法(有法)無實有,遠離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故,猶如夢現。”
(2)破有無生因
即觀察果的理論。
出處:諸多經論中都說到這一因,譬如,《中論》中雲:“有法不應生,無亦不能生。”《十二門論》雲:“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四百論·第十一品》雲:“若執果先有,造宮舍嚴具,柱等則唐捐,果先無亦爾。”(如果執著果法先已存在,則建造宮室、房舍、莊嚴柱子等,都成了徒勞無義。如果執著果法先前無有,也是如此。)《入智者門》雲:“有果無須任何因,無者以因不可生,二俱非二亦無有,是故觀察不成生。”
釋詞:何爲“有無生”?果已有而生和先無後生,稱爲“有無生”。對此一一遮破的正理,稱爲“破有無生因”。
《如意寶藏論自釋》中說:“此種種有事顯現(有法)無實有,遠離自性有無生故。”
以下具體分析:
雖然有事宗和世間凡夫都承許果由因生,但如果以勝義理論善加觀察,則會了知“生不成立”,其根據如下:
一個果法或者最初有而生,或者從無者而生。若是果已有而生,如遮破自生時所說,不能成立;如果果前無後生,比如認爲“現在除了種子沒有其它,到秋季時會長出過去沒有的莊稼”,這一想法也不成立,因爲:要以因産生果,必定要對果作一種作業,如果對果什麼也沒有作,那“以因生果”的名稱和意義,都不可能存在。因對果作業,只有“因果同時”和“因先果後”兩種情況,以下分別破斥:
一、因果同時不合理
因爲:沒成立果的期間,因也不成立,故沒有任何作能生的作者;而因成立之時,果也已經成立,不必要對果作任何産生的作業。
二、因先果後不合理
在因具有自性時,果尚未成立的緣故,何處也沒有,對這樣的無者,因也作不到能生的作業,因爲“無”的法不會成爲任何利益和損害的依處,“因”、“果”彼此也沒有接觸,畢竟只是無關系而已。
如是善加觀察,雖然因對果沒作到任何作業,但有如是因的顯現,就生起如是果的顯現,除了這一點之外,以其它根據再怎麼觀察也不可得,只是對此安立一個“緣起生”的名字而已。
另外,《四百論》雲:“有不生有法,有不生無法;無不生有法,無不生無法。有不成有法,有不成無法;無不成有法,無不成無法。”與此相同,我們認爲現在沒有果,但未來會産生有事或者成爲有事,實際這是不可能成立的。
現在是“無”者,必定無法把它變成有事,因爲一個“無”者,不論以何種因緣也不成爲作業的對境,如同《入行論》所說:“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
果不是已有而生,也不是前無而新生,那麼,這些明明顯現的果法是如何出生的呢?《寶鬘論》雲:“譬如幻化象,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癡爾,實則無所住;世間如幻化,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癡爾,實則無所住。”人們都承認幻化的象馬完全是虛妄,這是以什麼根據說的呢?幻化的象馬最初沒有從任何地方産生,根本不見來處;最終也沒有去任何地方,不見有去處;現在也是除了對一大堆的石塊、木塊念咒等之外,並沒有其它法。因此,僅僅是忽爾顯現,對此安立爲幻化的象馬。對芽果等法來說,生、住、滅的相也是如此。無始劫以來以無明不認識這一點,也只是自己不認識而已,事實上,芽果和幻事沒有什麼不同。只要對此深入思維,肯定會對無生和緣起義産生定解。
這個道理再推廣到林林總總的內外顯現法上,無一不是如此。換言之,乃至存在能取所取分別的習氣之間,將會顯現種種的有事,這一切有事,最初産生時,並沒有從任何地方新的産生;現在顯現時,也只是以習氣力顯現,故沒有任何自性存在;最終消盡能所二取的習氣而不再顯現時,也沒有到任何地方去,僅僅是在遠離二取的無分別智的境界中不顯現而已。所以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化。
攝義:種種有事顯現,無實有,遠離自性有無生故。
(3)、破四句生因
是同時觀察因與果的理論。
出處:智藏論師的《二谛論》、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入智者門》中,都運用了這一理論。
釋詞:何爲“四句生”?以實有因産生實有果的方式,只有多因生一果、多因生多果、一因生多果、一因生一果四種,這是“四句生”。逐一遮破四句生的正理,稱爲“破四句生因”。
以下按照《入智者門》具體解釋:
①設若多因生一果,應成一異體無因:
敵宗:可以由多因生一果,比如由所緣色法、眼根、作意、心所、光明等,産生一個眼識。
破斥:異體的因也能産生非異體的一果之故,應成非異體的一果無因。同樣,以非異體的因也不能産生非異體的果。因此,異體和非異體(多體、一體)都應成無因。有事不外乎一體或多體,所以一切有事都無因,要麼恒有,要麼恒無。
②設若多因生多果,不能成立一體果:
敵宗:可以由多個因産生多個果,譬如:以作意心所無間産生自性之識,以眼根産生能取外境的眼識,緣色法的所境産生取種種相的眼識。
遮破:如果是由多個因産生多個果,則不是以這些因素産生一個眼識的果,因爲以別別的因産生的是別別的差別分,所以總體的眼識應成無因。
敵宗:其實,這些差別分都只是一個識的不同反體,此外並沒有和眼識他體的差別分。
遮破:那安立以多個因産生多個果毫無意義,應當安立以多個因産生一個果,但這也有上述的過失。
敵宗:雖然本性是一體,但是就不同的反體可以有假立的異體,因此沒有過失。
遮破:以多個因僅僅對假立的法起作用之後,不可能生起自相實有的識,這樣應成實有的識沒有因。而且,果的本性是一體,又有很多差別分,應成法和有法是異體。(法指差別法,有法指差別基。)
③設若一因生多果,不能成立異體果:
敵宗:可以由一個因産生多個…
《中觀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