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總義▪P8

  ..續本文上一頁法成。”在須要觀待因緣的萬法當中,絕沒有一個法有自性。因爲:如果自性是從衆緣中産生,則成爲由他法所造作的法;但自性是所作的法,如何成立是自性呢?所謂有自性,即不必要觀待因緣,應當一直保持它的性。

  因此,自性是“不待異法成”,不必要觀待其它法而獨自成立的,才叫做自性。既然萬法都是觀待因緣而産生的,故都無自性。這就是:由緣起故,定無自性。

  叁、凡是觀待因緣而生者,實際唯是無生。

  所謂緣起生,以勝義理論觀察,實際不成立任何的自性生,唯一是無生。

  首先觀察,以因緣和合而生果,無論因緣和合中有果還是無果,都不能成立生果。

  論雲:“若衆緣和合,而有果生者,和合中已有,何須和合生?若衆緣和合,是中無果者,雲何從衆緣,和合而果生?”衆緣和合當中,如果已有果法,則再生果不合理,因爲果法已經有了,不必要再生;如果沒有果法,又怎麼能從中産生果法呢?比如每一粒沙子中沒有飯,多少沙子聚合在一起也沒有飯産生。

  論中又說:“若衆緣和合,是中有果者,和合中應有,而實不可得。若衆緣和合,是中無果者,是則衆因緣,與非因緣同。”如果衆緣和合當中有果法以自性存在,應當以量從中得到,實際是得不到的。譬如,飯如果在米等中,應當見到,但米等碎爲微塵也不見有飯存在,每個因緣中得不到,其聚合中也得不到。衆緣和合中沒有果法,那就和非因緣相同,都沒有果法在內。如果米、水等中沒有飯,而又能産生飯,爲什麼以沙、土等不能産生飯呢?兩者同樣是“衆緣當中不具果法”,理應産生。

  以上抉擇了“因緣生”不是因緣中已有而生,也不是因緣中無有而生。

  論中又說:“若因與果因,作因已而滅,是因有二體,一與一則滅。若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因滅而果生,是果則無因。”

  首先證成:因和果是無常法。

  如果因、果是常法,則無絲毫變動,不可能由因轉變成果,因此,凡是因、果,一定是刹那性。

  回到頌詞來解釋:

  因要對果起作用,必須果産生的同時,因也存在。而且因壞滅時,才能生果。由此,在一個因上就有兩種體存在,一者在果存在時,給與果作用,這樣應成常法;另一者在果産生時,應當滅盡,如此成爲斷法。一個法上存在相違的兩種體性,永遠也不可能成立。

  如果因滅盡時果出生,因沒有對果起到任何作用,應成果是無因生,這也不可能成立。

  以上以勝義理論抉擇了緣起生即是無生。

  內外諸法都是緣起生,以緣起生故,無有自性,正顯現時,如同水月,毫無實質。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緣起心要釋》中說:“如是觀察的話,若不觀待因緣,則必定成爲空中蓮花一般。因此,凡是有的,是觀待而産生,或者僅僅依賴因緣而産生。這樣,凡是因緣所生的法,不成立自性實有,僅僅是先前沒有、後面以因緣造作,因此和影像沒有絲毫不同。”

  四、緣起的安立,其義究竟而言,以自心前如是顯現爲根據:

  緣起究竟以何者安立呢?譬如照鏡子,臉上有什麼表情,明鏡中就會顯現相應的影像,臉比喻自心,鏡像比喻一切顯現。如像由臉現,由臉假立,顯現也由心造,以心假立。比如,同一條河的水,以地獄衆生的嗔習,顯現烊銅;以餓鬼的悭習,顯現膿血;以人的習氣,顯現水;以天人的善業習氣,顯現甘露。別別的顯現,只是觀待別別的習氣而産生的,依各自的心假立,也只在各自心前顯現。

  同一個人,伴隨習氣的變化,也有顯現的變化,習氣清淨一分,顯現也清淨一分;習氣染汙一分,顯現也染汙一分。一切苦、樂都是觀待自心假立的,心不執著,如木石一樣毫無感受。譬如,夢中執著夢境,就會顯現利益和損害;認識夢境不執著,夢現也無利無害。我們身心上産生的利害,都只是以自己的心執著而已,觀待心才成立,沒有不依心而獨立産生的。總之,善惡、親怨、高低、多少、自他,無不是由心而造。

  《入中論》雲:“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衆生從業生,心若滅者業非有。”有情世界的差別,不是無因無緣,而是依緣起的差別顯現的。緣起在心上,以心的習氣不同,而假立種種的有情。器世界從風輪到天宮的紛繁萬相,也是由有情的同分習氣假立的。經雲:“隨有情業力,應時起黑山,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因此,如何認識緣起呢?應當認識種種差別由心立,萬法依心起。

  一切內外緣起的安立,按究竟來說,都只是依于衆生各自心前如是顯現的這一根據,而安立此者彼者,此外再沒有其它的道理,因此叫做“以心假立”,即僅僅是以心假立,沒有另外的自性可得。其理由是:因爲以勝義理論觀察,不必說實有,僅僅顯現分也不可得;而未經觀察時,分別心前只有顯現分。對這樣無自性的同時顯現的緣起,觀待世間的顯現性而言,可說是以名言正量成立。

  因此,自宗的觀點爲:既是以心假立,也是名言正量成立,二者根本不相違,因爲名言的究竟真實性只是這一點而已,不必要過分的耽著。

  

運用能破

  以上論述了如何運用正理抉擇法無我,以下再運用能破,抉擇心的本性爲無生,這是進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極爲關鍵。

  一、抉擇心的本性即是無生

  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自心本爲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的本性。抉擇心無來處,了知心爲無相解脫;抉擇心無住處,了知心爲空解脫;抉擇心無去處,了知心爲無願解脫。心的本性,法爾如是,並非由觀察使有相變爲無相等,運用觀察是變不知爲知,開始認知心的本性。《涅槃遺教續》雲:“次尋心來源,未得證法身;又尋心住處,未得證報身;再尋心去處,未得證化身。”

  以下運用共同五大因抉擇心的本性:

  (一)運用觀察因的金剛屑因與觀察果的破有無生因抉擇心無來處(破四句生因,含在金剛屑因中。)

  譬如一念嗔心生起,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種生的方式:

  如果是自生,說明已經成立,既已成立,有什麼必要再生呢?這種生成了無意義。又應成無窮生的過失,因爲:生不必要觀待任何他緣,可以自己生自己,生而再生,輾轉無窮。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如果嗔心是以他法爲因而産生,嗔和這個法是接觸生,還是不接觸生。如果接觸生,必須兩個法同時存在,但嗔心之因和嗔同時存在,嗔已經存在,何用再生呢?如果不接觸,因和果的嗔心從未接觸,就像東山和西山,在東山中播種,豈能在西山開花?因爲二者毫無關聯,不可能發生作用,怎麼能以他法之因産生嗔心呢?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時有自生和他生的過失。

  如果嗔心不依任何因緣,無因而生,那就應成石頭等也有心,不需要因緣故。由此,一切時處的事物上都應當有嗔心。然而現量見到,只在嗔境、嗔種子、非理作意叁緣和合時,才生起嗔心;叁緣不聚,也無法生嗔。

  總之,一念心生起,不是從自己來,不是從他來,不是從自、他共同來,不是無因來,本來無來處。

  破四句生:一因生一心,多因生多心,多因生一心,一因生多心。

  1、破一因生一心:

  (包括由一個色法生一心;由一個心法生一心。)

  如果以色法生心,這個色法或者是外境的土石等,或者內在諸根所依的身。比如,以石頭生起嗔,應成石頭是有心的法,但把石頭碎爲微塵進行觀察,也不見有絲毫許的心識。如果只憑一個身體就能生嗔,應成無心的屍體也能嗔怒,不必要觀待他緣故。

  以一個心法生一心:譬如一念信心,要麼從同類的一個信心産生,要麼從不同類的其它心産生。如果不必依靠其它條件,就能從一個信心産生一個信心,應成永遠是信心,因爲因具足又不必觀待其它緣,應當無障礙地産生,這樣,上一刹那信心生下一刹那信心,輾轉相續,連綿不斷。然而,現量見到,生起信心又産生了其它種類的心識。如果以異類的一個嗔心産生信心,因爲不必要借助他緣,單憑一個嗔念就能生信心,這樣應成嗔心沒有相續的機會,事實上,嗔心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相續。

  2、破多因生多心:

  由多因才産生多心,可見每個因獨自沒有能力生果。每個因既無力生果,多個因聚合也沒有利益。譬如,每個盲人都不見色法,聚集在一起,仍然見不了色法。

  3、破多因生一心:

  分兩種情況遮破:

  (1)以多因同時産生一心:果是獨一,因和果接觸,只能成立某一因和該果接觸。而其它因不接觸,就不能對此果發生作用,應成非因。

  (2)以多因次第産生一心:前因生此心,後因應成無用;前因不生此心,前因應成非因;前後二因共生此心,前生果,後也生果,果應成多個。

  4、一因生多心:

  如果由一因産生多個心,一因生多果故,多心應成無因,由此應成恒有或恒無。此外,從時分和方分分析,畢竟沒有獨一的因和心,由此可破四句生。

  破有無生因:

  果的一念心生起,或者已有重複生,或者前無而新生,已有不必要再生,因爲已經存在了;前無也不可能生,因爲這一念心沒有體,再怎麼積聚因緣,也不能對它發生作用。

  因此,一念心的産生,不是已有而來,也不是無有而來,根本沒有來處。

  從叁時觀察:

  如果生心,所生只可能是過去心、現在心或未來心。過去心已滅,沒有辦法生;現在心已經成立,不必要生;未來心沒有體,如石女兒,也不可能生。

  由此可知:當心正顯現時,找不到一個來處,心的本性就是無相解脫。

  

(二)以觀察體的離一多因,直指心無住處

  先抉擇所住,再抉擇能住:

  心如果有實體,應當有住處,所住是外境的色法,或者內的身體。

  如果心安住在外境的色法上,應當能在上面找到,但對色法再怎麼分析,一直分到無分微塵,也不見心的蹤影。

  如…

《中觀總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