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四)
二、宣說思維老苦的要點
分二:(一)老苦與壞苦 (二)老苦即五取蘊苦
(一)老苦與壞苦
一般人看不到年輕和衰老的關系,誤以爲年輕時是安樂。其實年輕時的樂不是真樂,而是壞苦。把年輕和衰老連起來看,就知道年輕是壞苦的自性。年輕時的一切,後來都壞掉垮掉,容貌垮掉、諸根垮掉、壽量垮掉、受用垮掉,這樣會垮掉轉變成苦受的法當然不是真實安樂,而是壞苦。
年輕時,覺得世界像花園、像遊樂場,處處歡聲笑語。自己就像快樂的王子,品嘗著一個又一個樂果。年老後,這些統統衰退,翻成苦苦。所以,年輕時的容貌、根身、受用等等,都是暫時顯現的假相,不能看成真實的安樂,如果是真實的安樂,就不會消盡而變成苦。
比如,年輕時眼睛讓人看到很多美景,使人愉悅。年老後卻成了苦具(生苦的工具),看什麼都模糊不清,只生苦惱。
年輕時氣力充足,渾身有力,幹什麼都暢快。正是這個氣力充足的身體,在年老衰退時,成了老牛拉破車,處處是苦。身體諸根成了苦具,心、肝、脾、肺、腎,眼、耳、鼻、舌、關節也都成了苦具。所以,就是這個“快樂”所依的身體,年老後反過來成了憂苦所依。
食物也成了苦具,原來酸、甜、鹹、辣的美味,吃得很香,現在吃進去難受。整個翻過來了。色、聲、香、味、觸的種種五塵也都成了苦境。
年輕時對生的快樂貪執,年老時就有對生的衰退憂苦。年輕時壽量很多,只覺得人生無限長久,滿懷希望和幻想。但有漏身的壽量是業惑所作,終究會逐漸地衰減、退失,到失壞時就感受死亡逐漸逼近的憂苦。這樣反過來看,就知道年輕時妄想的錦繡人生、鵬程萬裏,完全是欺诳的。
有漏身只是惑業所作的法,它沒有任何自主、自在,引業的勢力消散時就必定成熟衰退,所以老是不可免的。世上沒有不萎的鮮花,沒有不落的太陽。年輕時前景光明的妄想,最終會被現實擊得粉碎。畢竟有漏身的自體是壞苦的體性,幾十個春秋過後,前景就變得日益黯淡,日益恐懼。
以前是一個個地擁有,現在是一個個地失去,抓不住、得不到。就像好不容易經營起億萬財富,眼看著一筆筆財富被人劫走,今天丟掉一大筆産業,明天失去一所莊園。盡管心裏特別留戀,也無可奈何。
這樣看來,年輕時擁有的快樂,是保持不住而變壞的,這不是苦嗎?年輕時的快樂召來的只有老時的憂苦,這不是苦嗎?所以,年輕時的一切身相、一切受用、一切諸根都是苦性。
想一想:以上說的這一切苦是不是五取蘊的過患。依著這一生形成的五取蘊,有了容貌、氣力、根身、受用、壽量,卻又成爲無數老苦的所依。所以,今生已成的這個五取蘊就是一切老苦的依處,種種身心衰退之苦都是從五取蘊裏出生的,所以它是老苦之器。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去修行寂滅五取蘊,將來每一世得一個五取蘊身,就要受一次老苦,這樣在少壯和衰老裏來回打轉,在樂受和苦受裏來回打轉,有什麼意義!
不知道五取蘊內在變化的規律,就像不知道花開之後有花落,日出之後有日落一樣,看不清前面和後面都是苦,才妄執世間有安樂可得。
(二)老苦即五取蘊苦
五取蘊作爲業惑所作法,一定有它成熟的階段,在成熟時身心顯現衰相,就是老。所以,老苦是五取蘊某個階段的苦相,是五取蘊苦的一個支分。
種種老苦歸在五取蘊這個主體上,頭發蒼白是五取蘊成熟時顯現的相,皮膚松馳、牙齒掉落、視覺模糊、髒腑衰竭、氣力衰退、受用衰退等等,都是從它裏面湧現的一分一分的苦相,這就看到五取蘊成熟時是“百苦齊放”。
因果律說,果是隨因而轉的,因的勢力竭盡時,果就隨著衰退。所以當五取蘊成熟時,因的勢力消散,無力維持,就在根身、受用、氣力、相貌等方面出現衰相,而且是越來越多地湧現,密密麻麻地呈現,最後整個身心就像熟透了的果子,裏裏外外全部衰退。又像瘡成熟時,逐漸腫大、流膿、出水,種種破壞相都從瘡裏頭出來。又像進入寒冬,枯枝敗葉、萬物凋零,種種衰敗的相都顯現出來。五取蘊也是如此,成熟時,容貌、氣力、諸根、受用、壽量等一切方面都出現衰退,出現老苦。這是生死性、生死相,處在生死中,必不能越。
1、歸納的必要
一切老苦都需要歸在五取蘊上。沒有這樣歸在主體上,左一相、右一相,零零散散地,統一不起來,就看不到整體的面貌,就認識不到內在的根源和規律。把種種老苦往五取蘊上歸,就看到這一切五取蘊成熟時出現的一分一分的苦相,注意力放在五取蘊這個流轉主體上,會越來越明顯地看到這是苦惱生生不息的根源,這是極大的過患。這樣就會對五取蘊的自性發起厭離。再者,五取蘊是貫通一切叁界六道的現相,一旦對它的自性生起厭離,就會從根源上、從總體上厭舍叁界發起求解脫心。
世間萬相的顯現都有它內在的規律。只零散地看到一些現相,而不認識核心的原理,是很難生起清晰的認識、有深度的認識。所以對老苦一定要看到深層的、決定支配的理。
2、悉達多太子的遠見
看過佛陀傳記的人都知道,悉達多太子當時很年輕,即將繼承王位,成爲萬民之主。但他出叁門看到了老、病、死相,就把世間的五欲全部放下了。我們要想:世間人夢寐以求的快樂,他爲什麼舍棄呢?這是對苦樂的看法不同。世間人認爲眼前的樂受是安樂,所以竭力求取眼前的享受。太子知道眼前的一刻是虛假的,抓這眼前的青春、美麗、富貴、榮華沒有用啊!最後都掉到老、病、死裏去了。所以,人生的意義,不是逐取眼前世間的圓滿,而是要解決生死流轉的大苦。所以他放下世間,投身于解脫道。
總之,太子是見到自身存在極大苦患,所以刻不容緩地尋求解決。而世間人渾然不知生死過患,反而在苦海裏求樂,不思出離。
3、蘊魔
五取蘊它像魔幻師不斷地在變。它的魔力好大,竟能變出彎腰駝背、變出發白面皺,變出淒慘孤獨、變出絕望無奈。五取蘊有彌天的過患,它剝奪人的青春、壯色,剝奪人的活力、受用,剝奪一切一切。
五取蘊這樣懲罰人,首先給人一點甜頭,然後全部奪光,陷人于無窮的憂苦中。它是在戲弄我們,它發牌時,首先發“青春牌”,誰見到這一面時,都眼睛發亮,樂不可支,誰想到這張牌很快翻過來,變成了“老朽牌”,衰殘老病、孤獨淒慘一古腦兒壓在人身上。它又像抛皮球,先把人抛得高高的,再重重地跌下。高高抛起時,把人捧到大總統、大富豪、大強者、大美女的地位,最後又一個個地拽下來。
它在人年輕時,給人詐現安樂,詐現圓滿,詐現美麗的前途,以虛假的相騙人耳目,後面是把人弄慘,以種種老苦來收場。
世上的美女、能人、健壯人,都被五取蘊弄慘了,沒人逃出它的掌心。不但人類,叁界衆生都握在它的手中。它不斷地轉惑業輪子,就不斷地從中生出苦來,一期一期地生苦。叁界六道千差萬別的苦都是它造的。
輪回就是它的變化,造苦就是它的工作。只要沒識破它的伎倆,它就讓你無盡地生死下去,無盡地苦下去。
所以,一定要認清五取蘊的真相。識不破它是魔,是輪回無量諸苦的總頭子,就還以爲在它的王國裏有真樂可求,在裏面可以建立豐功偉業,可以真正擁有財富、名位、美麗、健康。實際上,裏面除了苦什麼樂也沒有。
可歎世人都被它的煙霧彈蒙蔽了,看不清它唯苦無樂。這樣大的無知使得無數衆生在五取蘊裏競相逐樂。可憐,衆生在五取蘊這輛囚車裏奔馳,還自以爲是安樂,看不到五取蘊正把自己拉向刑場。這是舉世的悲哀!
人們都被客塵的假相欺騙了,忘失了真正的自己。還蒙在鼓裏,以爲這個蘊是神聖的我!是我的世界!是安樂之源!使勁在這純苦的蘊上尋找樂、製造樂,這是何等顛倒!
只有認識了五取蘊,才認識整個流轉的真相,從此才看破世間,堅定地出離。這時再不猶豫,決定要從世間出離,再不想住在生死中,再不想營造所謂世間的“安樂”。
明見了苦谛,就只有解脫道可走。見到世間周遍是苦、無樂可求,怎麼會以求世間法作爲目標呢?怎麼會把做世間事作爲重點呢?不可能啊!
已經認清了這是可怕的苦海,呆在裏面只會層出不窮地生苦,就再不混雜世間的心行,堅定一心只求出離、只求解脫,因爲對輪回法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
思維病苦
分叁:一、按《宗鏡錄》從四大觀察身體苦性 二、按《瑜伽師地論》以五相思維病苦 叁、區分世間道和出世間道
一、按《宗鏡錄》從四大觀察身體苦性
《宗鏡錄》說:“四大變易乖違故苦。”這就點出了觀察身體的苦性要從“四大相違”這一點入手,也就是由四大的體性相違,在四大不平衡、有增減時,就引發疾病,逼惱身心。
對此分爲叁步觀察:一、觀察身體的組成;二、觀察身體四大互相違害的情況;叁、觀察四大增減造成病苦。由此就能認識身體是苦的體性。
(一)認識身體的組成
常人對身體有樂執,比如健康時認爲身體是安樂的。其實身體健康也還是苦的體性。這本是苦性的法,爲什麼會執爲安樂呢?原因就出在不認識身體的真相。具體有兩點:一、不認識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法;二、不認識四大的體性互相違害。以這種無知,就造成不見身體的苦性,反而執苦爲樂。
一般人把身體看成是實有一體。這是錯誤的,事實上,身體只是地、水、火、風四大種的假合,沒有實有一體的身體。就像車只是在引擎、底盤、輪胎、外殼等多部分的積聚上假立的,實際上沒有一體的車一樣。
在身體當中,頭發、牙齒、皮膚、肌肉、骨骼、筋脈、內髒等等,是堅固的體性,屬于地大;痰、膿、血、尿、膽汁、骨髓等,是濕潤的體性,屬于水大;體內的熱量,是溫熱的體性,屬于火大;肢體、器官的運動,是動轉的體性,屬于風大。身體的一切器官、組織、細胞,…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