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七)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七)

   思維五取蘊苦

  依《瑜伽師地論》所說思維分五:一、是生苦器故 二、是依生苦器故 叁、是苦苦器故 四、是壞苦器故 五、是行苦性故

  “故”是指理由。你說五取蘊是苦,要拿出真實的理由來。也就是你要按照緣起的規律,去認識它的真相。真正能按這五相審細地思維,確實會對“五取蘊是苦的自性”引發殊勝的定解。

  一、是生苦器故

  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衆苦。

  就是受了這個五取蘊之後,依靠它起煩惱造業,能引來世以後的衆多苦惱。

  這個五取蘊是果,由以往的惑業而受這麼一個報,所以說“受”。受了這個五取蘊,它就有色、受、想、行、識種種內容,就從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組合體上發起種種煩惱和業的造作,所以說“依”。意思是說,這個身心上有種種了別,種種苦、樂、舍的領受,取種種相而分別,起貪、嗔等種種煩惱心所,驅使著心發起種種身、口、意的造作,像這樣起惑造業,在八識田中熏入苦種子,就引出來世以後的衆多苦惱。因爲能引出未來叁界六道的種種苦苦、壞苦、行苦,所以說“能引衆苦”。

  我們把受取的這個五取蘊想成是一個造苦的機器。這個機器不斷地起惑、造業,就是造出一個個苦的種子。比如遇到可意境就生貪,遇到不可意境就生嗔,遇到中庸境就生癡,再由貪嗔癡驅使,發出身口意種種造作,這些業種子種在八識田裏,就會引出來世六道裏的地獄寒熱苦、餓鬼饑渴苦、旁生役使苦、人道生、老、病、死等苦、阿修羅鬥爭苦、諸天墮落苦等等。

  總之,要認識眼下的五取蘊是煩惱和業的造作者,依靠它不斷地造下煩惱和業,就能引出未來的衆苦,所以這個五取蘊是生苦的機器。從“五取蘊是生苦器”這一點,就認定它是苦的自性。

  二、是依生苦器故

  謂依已成之蘊,爲老病等之所依止。

  “已成之蘊”就是已經作成了的五取蘊體。比如陶師用泥、水、火等作成一個陶器,這個作成的陶器就成爲水、飯等物質的依處,同樣,前世中陰身投胎時,業力驅使神識投入父母的精血中,成爲名色,這就是最初作成了今生一世的五取蘊,從此這一期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就依著這個已成的蘊體而漸次生起。

  中國的聖人老子有一句名言:“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假吾無身,吾有何患。”就是上面這一苦相的反面表達。他說,我之所以有大的苦患,只因爲我有了這個五取蘊身,假使我沒有這個身,我有什麼憂患?所以一經形成了五取蘊,人人就只有無奈地受生、老、病、死等無量苦的纏縛。

  大家想想,要不投胎作成這個人的五取蘊,我會受這個身上的老、病、死苦以及種種饑渴、冷熱、疲勞等苦嗎?會有爲謀生而日夜勞作辛苦嗎?會有做人時種種攀比、競爭、嫉妒、傲慢等苦嗎?會有種種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苦嗎?所以,依著這個已成的五取蘊,從生到死之間的一切苦就一個個地發起。所以,這個五取蘊是發起今生一切苦的所依,稱爲“依生苦器”。因爲它是依生苦器的緣故,就認定它是苦的自性。

  叁、是苦苦器故

  謂苦苦粗重隨逐,能生苦苦。

  苦苦是指凡夫五取蘊上出現的一切有漏苦。“粗重”是種子的意思。“隨逐”拆開來,“隨”是跟隨,“逐”是追著你來,甩都甩不開。所以,隨逐就是緊隨不舍。這個五取蘊實際有無數的苦苦種子緊隨不舍,所以它在遇緣時就生起種種苦苦。這樣就看出五取蘊是能生種種苦苦的苦器。

  有人說:怎麼知道這個五取蘊有苦苦的種子隨逐呢?想一想,一生幾十年有沒有造過惡業,身體作殺、盜、淫,口裏說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內心起貪、嗔、邪見,造下一種,就是種下一個苦苦的種子,有些是地獄苦的種子,有些是餓鬼苦的種子,有些是旁生苦的種子,有些是人、天、阿修羅苦的種子。總之,種下了無數六道苦的種子。再說無量劫以來造下的惡業,還沒有感果的部分,也全是苦苦的種子。這些種子沒有修對治法破除,就刹那刹那地跟著五取蘊,一旦遇緣成熟,會發起一個又一個苦苦。

  所以,這個有苦苦種子隨逐不舍的五取蘊,就是能遇緣發起一個個苦苦的器具。以它是苦苦器的緣故,就認定它是苦的自性。

  四、是壞苦器故

  謂壞苦粗重隨逐,能生壞苦。

  壞苦是指凡夫蘊上所出現的一切有漏樂。爲什麼把樂受叫做苦?因爲有漏樂是變壞的體性,而且它和憂苦相連,所以叫壞苦。一般容易把壞苦解釋成樂受壞滅時的憂苦,這樣就和苦苦混爲一談。這是一個錯誤。壞苦實際是指有漏的樂,壞苦種子就是能發起有漏樂的種子。

  關鍵要看到“五取蘊有壞苦種子隨逐,遇緣會發起壞苦”,從這一點會認識五取蘊是出生壞苦的苦器。那麼,怎麼知道五取蘊有壞苦種子隨逐呢?比如我們今生作布施、持戒等的善業,作這些時,心裏是求世間的名譽、財富、受用等等,念念是執著“我”和“我所”,這些善業不是爲出離生死而作,又沒有安住在無我中,那造的就是有漏善業。這些有漏善業就都是壞苦的種子。爲什麼這麼說?因爲:這些造下的有漏善業不會虛棄,在它成熟時,就發起世間五欲等的樂受,這些樂受不能常存,它是一定會變壞的,也就是它只是由有漏善業作成的法,有漏善業的勢力一盡,就歸于壞滅。壞滅時,貪著的心得不到了,就不勝憂苦。總之,造下一個個有漏善業,就是種下一個個壞苦的種子,將來就收獲一個個壞苦。

  我們看到八識田裏有今生造下的種種有漏善業,有無量劫來造下的還沒有感果的有漏善業,這麼多的壞苦種子跟隨著五取蘊,一定會在遇緣時發起種種壞苦,從這一點就認識五取蘊是能生壞苦的器具。以它是壞苦器的緣故,就認定它是苦的自性。

  五、是行苦性故

  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爲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爲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

  “一切行”的“行”是有爲法的意思。“一切行”就是一切有爲法,配在五取蘊上說,是指五取蘊上一切由惑業因緣作成的法。由于它是惑業作成的,所以毫無自主,唯一是隨以往造下的惑業的勢力而轉,這叫做“爲宿惑業他自在轉”。宿是往日或過去的意思。“他自在轉”的“他”是指以往的惑業。“他”和“自”是一對,說“他自在轉”,就是毫無自在地隨他而轉。這是說,當下的五取蘊沒有任何自主性,唯一是受以往的惑業支配而運轉。就像油燈的燈光並不是自主地運轉,而是隨燈油和燈芯的因緣力運轉。

  這裏講到,五取蘊從最初造成時起,就成了行苦的自性。爲什麼?就是在這個五取蘊上出現的所有一切由因緣造作的法,都是毫無自在地隨以往的惑業而轉,所以都是行苦的自性。以“五取蘊每刹那都是隨惑業而轉,都是行苦性”作爲理由,就能認定五取蘊是苦的自性。

  3、行苦

  【行苦者,一經成爲有漏五取蘊之後,無論暫時是苦、是樂、是舍,這期間的一切刹那都成爲後蘊的近取因,以此成爲未來諸苦之源,因此這如同含毒之食、癰將會成熟以及按照走向刑場的腳步數逐步趨近死亡。】

  這一段要把握叁點:一、界定哪些法是行苦的體性;二、認識行苦的體相;叁、明了比喻的涵義。

  一、界定哪些法是行苦的體性

  答案是:自從最初形成了五取蘊,直到它寂滅之間的一切刹那,都是行苦的體性,無論暫時是苦受、樂受還是舍受。

  二、認識行苦的體相

  問:爲什麼說五取蘊從形成到寂滅之間的一切刹那都是苦?

  理由:乃至五取蘊存在之間,每一個刹那都結生後蘊,而且所生起的是無量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不舍的蘊,由此成爲未來諸苦的根源。因爲是未來諸苦之源的緣故,每一刹那都是苦。

  問:爲什麼會出現這種體性的蘊?

  答:乃至內心還沒有生起證悟無我的智慧,蘊當下的體性並不是煩惱和有漏業的對治,反而成爲發起種種煩惱和有漏業的主因。所以,五取蘊相續的整個過程,始終都在隨我執而轉,由此起惑造業所引生的蘊,就有無量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不舍。

  以這個原因,有漏蘊相續中的每個刹那,都是迎來未來諸苦的因。未來從地獄乃至無色界的種種苦,都是從有漏蘊的相續中出現的,因此說它是未來諸苦之源。換句話說,只要結蘊相續還沒有停止,後面就會層出不窮地生出苦苦、壞苦、行苦,或者說生出從地獄到無色界之間無數的六道諸苦。所以,行苦是以苦因爲體相,從“有漏蘊每一刹那是苦因”這一點,就叫做行苦。

  總之,要從“五取蘊每一個刹那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這一點,來認定它是苦性。而且從這一點就能預斷,五取蘊未來必定隨種種因緣,生起苦苦和壞苦。逆境現前,嗔等種子現行,生苦受,長嗔心;順境現前,又觸動貪種子等,生樂受,長貪心,而且還導致後面得不到時,又陷入苦苦中,引生嗔心。這樣始終都在無自主地隨著煩惱和業的力量運轉,不得解脫。

  問: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

  答:直到解脫煩惱和業的系縛時,才能從苦的輪轉中超出。也就是在證悟無我、斷除我執之後,從此不論遇到什麼境緣,都不起煩惱;而不起煩惱,就不再造作感召生死的業;這樣消盡了往世積業之後,就徹底超出生死苦海。而不能斷我執,就只有相續不斷地以我執起惑造業,隨惑業感召諸苦。

  一個凡夫,相續中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不管目前處在什麼高高低低的狀況,往後都只有一再陷入苦中。盡管眼前出現了輝煌的事業、顯赫的名聲、幸福的家庭、健壯的體魄,都只是暫時一刻的假相,都只是在走向苦的途中,並不是真實的安樂。

  苦受就不用說它,被人們看好的樂受或舍受也只是苦而已。樂受是壞苦,雖然在因緣的勢力能維持的一段時間裏,有一些享受,但因緣畢竟是有爲法,終歸滅盡,在樂受破滅而得不到時,內心就會無自主地陷入憂苦中。舍受也不能永保無虞,雖然沒有遇到境緣時,是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中。但終有一時,煩惱種子和業種子遇緣…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