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行,就又落在苦苦和壞苦中。
以這個原因,凡夫只要不通達空性,就始終走在不斷感受苦的輪回路上。論中講的叁個比喻就是表達這樣的苦相。
叁、明了比喻的涵義
第一個比喻:含毒素的食物。
這是說,在最初吃毒食時,沒有現起任何苦受,但毒食中含有大量的毒素。由于毒素已經進入體內,所以或早或遲一定會使人體發生中毒反應。
“衆多毒素”,比喻五取蘊中攜帶的無量煩惱種子和苦種子;“毒素進入體內”,比喻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已經種在了自己八識田中(“八識田”指的是五取蘊識蘊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毒素或早或遲一定會使人體發生中毒反應”,比喻五取蘊或早或遲一定會在遇到境緣時,現起苦苦和壞苦。
有人問:認識行苦,會像了知苦苦一樣,生起畏懼心和厭離心嗎?
我們借世間的例子來認識。不管是誰,只要意識到自己吞服了劇毒,都會非常驚恐畏懼。雖然這時並沒有出現任何中毒反應,比如呼吸困難、肌肉抽搐、心髒停跳等等,但他心裏很清楚,劇毒已經進入自己體內,時辰一到,就會發生非常痛苦的中毒反應,所以就嚇得驚恐不安。同樣,凡夫的心也是嚴重中毒,中了各種煩惱種子和苦種子的毒。也就是有無數個如毒素般的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已經入了八識田,只要因緣會遇,就會一個個地成熟,爆發出一個個難忍的苦,這就像是發起一陣陣中毒之苦一樣。這裏,“中毒”的狀況是比喻五取蘊粗重隨逐的狀況。
真正認識了這一點,就會對自己大患在身的狀況心懷恐懼,就會迫切地尋求拔除苦因,尋求從苦中解脫的途徑。
第二個比喻:癰將會成熟。
這個比喻要注意看到:在癰的表皮內充滿了毒素。這些毒素隨著因緣,使得癰逐漸增大、腫脹、潰爛。就像這樣,凡夫的五取蘊並不是像外表看上去那樣清淨、安樂、平安,它的內部滿含無數的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就像癰的內部滿含微小的毒素一樣。這些種子終究要在遇緣成熟時現起苦來。比如說,一個人墮入地獄時的景象,就是五取蘊這個毒癰成熟時嚴重潰爛流膿的表現。在苦種子成熟的那一刻,遍布的刀山、火海以及種種焚燒、砍截之苦,一刹那間就全都爆發出來了。
癰最初出現時只是一小點,沒有任何潰爛、疼痛的表現,但有醫學常識的人都了解它遲早會變大、潰爛,生出很大的苦來,所以會立即去找醫生治療。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五取蘊是一個滿含煩惱種子和苦種子的大毒癰,會輾轉不斷地成熟感苦,也會生起畏懼心和厭離心,一心尋求寂滅五取蘊的途徑。
第叁個比喻:按照走向刑場的腳步數,逐步趨近死亡。
在死刑犯走向刑場的整個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在趨向鋼刀斷頭的大苦,迎來頭顱滾地的結局,所以每一步都是苦因。盡管到達斷頭臺之前的那一段時間裏,沒有感受過任何斷頭的劇苦,甚至能坐在舒適的車座上享受美味,觀賞窗外的風光,但只要他意識到自己正被疾速地拉往刑場砍頭,就會嚇得魂飛魄散,再好的美味也無法下咽,再美的風景也無心觀賞。
問:他當前沒有苦受,爲什麼還這樣恐懼不安?
他不是恐懼當前的感受,而是恐懼即將到來的斷頭之苦。(他是意識到自己馬上要被砍頭,而害怕得全身發抖。)這也說明,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現狀是在刹那不停地奔向無量苦患,對這一點真正信解了,就再也無法平心靜氣地安住。這時看到自己原本是一個被煩惱和業的繩索緊緊捆住的死囚,自己的人生原本是刹那刹那地奔向無量苦患,這時心裏就會恐懼不安。
對于行苦要作遠距離的觀察,才能見到它的苦相。下面分叁段把時間逐漸拉長來看清它的苦相:
一、假定死囚從監獄中提出,只經過一小時就到達刑場,他會極度恐懼,他知道一小時很快過去,明晃晃的鋼刀馬上就劈在自己的脖子上,所以這一路的行進都是極苦的。
二、如果死囚從監獄中提出,要走一個月才到達刑場,他內心的恐懼感會降低。但想到也只有叁十天苟延殘喘,叁十天後就要掉腦袋時,也還是渾身顫抖。不但他自己,連路上的人見他五花大綁押在囚車上,一步步地走向刑場,也都會覺得他很可憐。
細細想一想這個比喻,就會懂得行苦。這個死囚一步步地走向刑場,他這一步步就是往苦裏走,就是行苦。(比如,命令你做一件艱苦的工作,一路上班途中的行走都是苦的。但人的見識短淺,不能統貫在整個有漏蘊的相續上認識這一點,所以看不到有漏蘊的念念遷流都是同樣的行苦。)
叁、像無色界天人從它升天的第一刻出發,要經過八萬劫才走到刑場,因爲受刑距離現在非常遙遠,導致一般人看不到這也一樣是在一步步地走向刑場,期間每個刹那的遷流都是行苦性。其實,不管是走一千步到達刑場,還是走一萬步到達刑場,或者走一億步到達刑場,“一步步地往苦裏走”卻是完全一樣的。
八萬劫住在天界,也是一念一念地在走向苦。等到八萬劫一晃而過,定的勢力喪盡時,識田中沈睡的煩惱種子、業種子就一下子現行,又把人推入苦中。實際上,無色界天人憑著定力長久地保持舍受,只是暫時伏住了煩惱種子,就像八萬劫中壓住了一顆顆炸彈,不讓它引爆,但並沒有摧壞它一樣。
這樣看來,叁界是同一苦味。輪回之旅,無非是邁向一個又一個的苦。凡夫生存的本質,就是每個刹那都走在受刑的途中,只不過走到刑場的步數有多有少而已。這樣就觀察到一切有漏法的共相——每個刹那都是苦因,都是行苦性。從地獄到天界,一切六道有情,無不具有五取蘊這個極大隱患、極大苦源。這樣認識了五取蘊的苦性,反過來就知道安樂是什麼。安樂並不等于樂受,而是寂滅五取蘊苦,以“寂滅爲樂”。
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就是寂滅之樂。暫時是尋求寂滅五取蘊的無漏樂;究竟是尋求寂滅五蘊的成佛樂。這是所有學佛人的目標。佛道的重點是在出世間道上,不是以得人天快樂爲究竟。雖然對于智慧還沒有成熟的人,也暫時說人天受用是安樂,但在認識了苦樂真相之後,心裏會明白:只有“寂滅爲樂”。
一般人沒有觀察到五取蘊內在的造苦機製,沒有看清它是苦因的體性。正因爲對此沒有斷定的認識,甚至是一無所知,才發不起誓求出離五取蘊這個萬苦之源的心。雖然口頭上說求解脫,心裏並不明了要從哪裏解脫。連系縛是什麼體性都不知道,怎麼會發心尋求從這樣的系縛中解脫呢?所以,要經過觀察叁苦,生起見苦的智慧,才認識系縛是什麼,以及發起尋求從這種系縛中解脫的心(只知道苦苦是系縛,只發起解脫苦苦的心,並不是真正的求解脫心)。
只有認識到五取蘊的結蘊相續是系縛,或者說,只有認識到在五取蘊相續的過程中,每個刹那都成爲引生後面無量諸苦的因,才會發猛利心尋求從苦性的五取蘊中出離,這才觸及到了求解脫的內涵。以這個原因,宗大師說:只要還沒有對生死取蘊的自性發起真實厭離,真實的求解脫心就沒有發生之處。所以,只認識粗分的苦苦,並不能形成貫穿有漏蘊每個刹那的苦的認識,因此就引生不了從叁界輪回中出離的真實願心。
【如是,佛住于苦因的意趣後說:“行苦者,生、住、滅時苦相不明顯,然成諸苦之因。”正如此語,于有漏所作法的一切相續分,以此無不周遍。因此,若思量此遍行苦,則如教中所說“縱針尖許樂,輪回中恒無”,輪回中的一切猶如火坑、羅刹洲,成爲內心厭離之處。】
“有漏所作法”,就是由煩惱作成的法,屬于有爲法的一部分,也叫有漏有爲法。“有漏所作法的一切相續分”,就是在有漏蘊相續中的每一個刹那。
這裏首先要認識幾個問題:
第一、爲什麼說行苦在生、住、滅時的苦相不明顯?
苦苦在最初生起時,就有逼惱自心的明顯感受,相狀非常明顯。壞苦也很明顯,在現前可意境(就是現前適合自己心意的境界)時,內心出現樂受,但這樣的樂受是變壞的體性,後面會變成苦,這也有外在的表現。行苦沒有這樣顯著的外在顯相,它是以“結生後蘊,因此成爲苦因”作爲苦相,所以在它出生、安住和息滅時,苦相很不明顯。
具體地說,行苦是在有漏蘊的一個刹那上安立的,有漏蘊這個刹那生起,就是這個刹那的行苦生起;有漏蘊刹那刹那地相續,就是行苦在安住;有漏蘊一刹那滅了,就是這刹那的行苦滅了。這樣的苦相很細,一般人認識不到,所以說“不明顯”。
第二、爲什麼經論中以舍受表示行苦?
答:這樣表示是爲了引導衆生認識行苦,讓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舍受上觀察,就能看到行苦的相狀。所謂舍受,就是沒有苦也沒有樂的平庸狀態。如果往舍受的後面一直往下看,會發現在一段看似平靜的階段過後,忽然又遇緣生起了苦苦和壞苦。以這一點爲線索,往蘊的深層去觀察,就會意識到,在此之前處在不苦不樂的舍受時,就已經潛藏了苦因,潛藏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不然絕不可能在後面發起煩惱和苦。這樣就能認定前面的這一段是苦因、是行苦性。
舍受這一段上見到行苦之後,再往苦受和樂受的刹那上觀察,也一樣是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不舍的體性,由此就知道行苦周遍在苦、樂、舍叁種受中。
總之,在領受苦和樂這兩種受時的刹那,雖然同樣是行苦性,但因爲有苦受和樂受現起,它的相會把深層的“苦因”這一體性遮住,所以就選擇舍受來觀察行苦。好比一個毒瘡,在冷和熱都沒有觸到時,沒有苦受和樂受,這時注意力沒有被苦、樂兩種相牽移走,就容易直下看到毒瘡裏面滿含毒素的真相。而這個“內含毒素”正是毒瘡遇熱就生苦、遇冷就生樂的根本因(也就是說,後面發生的遇熱疼痛、遇冷舒服,都是從它“內含毒素”來的,因爲正常的皮膚並不會發生這些反應)。這就知道在沒有遇到冷熱、正平靜時的內在的毒素,正是後面生起苦苦和壞苦的根本因,從這一點上安立它是苦性。
總之,不但舍受是行苦性,有漏的苦、樂、舍一切受,都會取後有的蘊,都是苦因,都是行苦性。比如,生起逼惱心的苦受時,一方面是苦苦性,另一方面也是取後蘊的因,是不斷展開未來苦的前因,所以也是行苦性。生樂受時,從“樂是變壞性”這一點,是壞苦性,從“當下的刹那是取後蘊的因”這一點,也是後有衆苦的因,因此也是行苦性。
像這樣,佛是以“有漏蘊每個刹那是苦因”作爲密意,而說它是行苦性。這個“是苦因”的體相,確實遍行在有漏所作法相續中的每一分上(也就是在五取蘊的相續中,每一個刹那都是苦因),因此叫做“遍行苦”,就是遍行在五取蘊每個刹那上的苦。
再講一下“苦因”的涵義,就是:在五取蘊未來不斷相續的過程中,無量的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始終不斷地跟隨它往下走,就像黃河奔流時,渾濁的泥沙跟著河水往下流一樣。正因爲五取蘊一直帶著煩惱種子和苦種子,抛不開它,才有後面一遇緣就發起種種煩惱和苦惱。
所以,暫時看似平靜的有漏蘊,其實就是酣睡中隨時會發作的“毒蛇”。一旦遇到緣,觸動了種子,就立即惱亂起來。遇到不合心意的境界,馬上就起嗔恚,出現苦受,這時內心非常不自在,處在苦苦的逼惱中。反過來,遇到符合心意的境界,貪種子、樂種子又立即現行,出現貪欲、出現樂受。實際上,這些內在的種子才是發起苦的主因,境只是助緣。只要還存在這個五取蘊,就是苦因具備,它一遇到境緣,就立即現起壞苦和苦苦,陷人于惱亂中。
總之,這樣的五取蘊不是安樂的自性,反而是大苦因,所有的苦苦和壞苦都是依著它生起的,除它之外,再觀察不到別的依處或生源。
解釋:“若思量此遍行苦,則如教中所說“縱針尖許樂,輪回中恒無”,輪回中的一切猶如火坑、羅刹洲,成爲內心厭離之處。”
思維透了遍行苦,認識到有漏蘊的每個刹那都是苦因,才知道輪回中連針尖小的安樂都不存在。每個刹那,煩惱種子和苦種子緊隨不舍,注定要在遇緣時引出苦來。引出苦受,固然是苦;引出樂受,也在變壞時讓人憂苦不堪;即使沒引出任何苦受、樂受,也只是在一步步地走向必將現行的苦惱,就像冬眠中沈睡不動的毒蛇、存放著無數核彈頭的武器庫、暫時平靜無事的毒瘡一樣。
能這樣思維認定它的體性,就再不會懷疑輪回是苦的自性,再不會幻想在輪回中能得到一丁點的安樂。這時再看整個輪回,就像一個大火坑,或者一座羅刹洲。
大火坑和羅刹洲比喻什麼?“大火坑”,是講它內在上下等的一切點上,純是熱惱、無有清涼。這是比喻貫穿在有漏蘊相續中的每一個刹那,都是苦惱不安的相。“羅刹洲”,是講只要還呆在它裏面,無論暫時生活得快樂或不快樂,最終都只有被羅刹女吞吃。輪回就是這樣恐怖的羅刹洲。這不是說,輪回中周遍是刀山、火海,而是說,只要還落在輪轉的模式中沒有超出,一步步地走下去,就只有迎來一個又一個的苦,最終都落在刀山、火海中。
總之,只要還沒有寂滅內在的苦因——五取蘊,還沒有現前真正的樂因,就始終是苦因的體性,就始終有大患在身。只有從自心中生起通達空性的智慧,才會出現安樂之因,才會出現安樂的曙光,才會迎來真正的安樂。在沒有出現智慧光明的所有時間裏,凡夫的內心始終處在我執黑暗中,不管他受用苦、樂、舍哪種受,都只會在未來引生苦惱。
所以,所謂的輪回,就是隨著惑業的力量,不斷地取有漏蘊的輪轉狀況,而在這輪轉的一切時處,是得不到任何安樂的。像這樣見到真相之後,就會厭舍輪回中的一切。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