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八)
【聖者慧眼照見,而凡夫不知行苦爲苦,不但如此,且唯一貪著生、積聚、受用等而轉,對其終必出現的死等,不作觀察而趣入,故于“其性爲壞苦”亦不如理作意。】
這是講,聖者慧眼明徹,現量照見了有漏五蘊上周遍的行苦之相,而凡夫不但不知道有漏蘊的每個刹那都是行苦,就連“樂是壞苦”也不了知,導致他只認現前的樂爲真樂,認爲現在享受得好,積聚了財富、有五欲受用,就是得到了安樂。因此一心一意地貪著生活、積聚財富、受用五欲,對這些法最終必然出現的死亡、銷散、墮落等,不會通過觀察而使心趣入到思維壞苦中,所以對“一切有漏樂是壞苦的體性”也從不會如理作意。
對于苦,有上、中、下叁種認識。下等的認識是一點式,只簡單地看當前一點,當前苦,就是苦;當前樂,就是樂。中等的認識是兩點式,能看到當前樂與未來苦之間的關系,知道現在耽著在欲樂上,將來就有苦受。這個觀念深刻了,就能遮止貪著享樂,遇到享樂時會自覺地遮止貪著,以避免或減輕苦受。上等的認識是全盤式,從根源上見到有漏蘊的每個刹那都是飛行中的毒箭,只要遇到境緣,就生起種種苦惱。由于清楚地認識了五取蘊每個刹那都是苦因,就生起發誓要從五取蘊苦中超出的志願,這樣就能把自己的心轉入到解脫道中。
細心觀察,就會了知:苦苦是下至旁生也知道的苦相;壞苦是多數凡庸之輩都不認識的苦;行苦是沒有聞思過佛教教理的人都不認識的苦。
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爲苦苦生起時,自己的心當下就在受逼惱,所以連旁生也知道這是苦,需要避開。而樂受生起時,現前的感受很舒服、很悅意,一般人就在這裏被迷惑了,認爲這是真樂,人生的意義就在這裏,因此全力以赴地追求。所以,目光不長遠的人都沒有看到“樂後還跟著苦”。這不是普通凡夫單憑現量就能了知的,要以比量智慧把前面的樂和後來樂變壞時生起的苦聯系起來觀察,才會發現兩者之間的必然關系。一般人想不到這麼遠,因此認識不到壞苦。
行苦,是對有漏法每個刹那的體性作出判定。像五取蘊每一個刹那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的狀況,以及怎麼由此生出後蘊,又怎麼在種子成熟時引發苦苦和壞苦,都屬于深細的緣起現象和規律,只有聖者智慧才能照見。一般人不依靠聖教量,即使聰明絕頂,也不可能知道在起煩惱造業的同時,當即在八識田中熏入了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這套種子輾轉地同類相續,緊隨五取蘊不舍,又在後面遇緣時現行,生出苦來。這一整套造苦的機製凡夫根本不了知,因此茫然不知行苦爲何物。
總之,凡庸之輩都是孤立地看待苦、樂、舍,在他們眼裏,苦受才是苦;樂受是真樂,與苦無關;舍受是不苦不樂,與苦樂都無關。叁者之間成了毫無關系。
而我們有緣依止佛陀的聖教,學習“有漏皆苦”,因此就要努力由如理的觀察來認識苦、樂、舍的關系。首先觀察樂和苦的關系,要見到在因位遇到可意境生起樂受時,心貪著在上面,後面就注定會在樂受失去時,陷入憂苦中。這就發現樂和苦緊密相連。
比如在得到榮譽時欣喜若狂,失去榮譽就一定非常沮喪。後面的“沮喪”是綁定在前面的“欣喜”上的,這樣的必然就是緣起的規律。像這樣,首先要對一定量的事例進行觀察體會,再推展開來,就能認識到這是一條普適的法則。
到這裏,還沒有得到有漏皆苦的認識,還要觀察行苦,認識有漏蘊每個刹那都是苦性。生起這一認識的前方便,就是以理證成五取蘊爲苦因;而證成這一點又要明了五取蘊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即所謂“粗重隨逐”。這時就會清晰、肯定地認識到,由于這種不舍煩惱種子和苦種子的狀況一直存在,所以一遇境緣,苦苦和壞苦就一個個接連不斷地生起。可見,一切苦苦和壞苦都是從五取蘊中生起的,它才是一切諸苦的依處、一切諸苦的根源。這樣就認識了苦、樂、舍或者苦苦、壞苦、行苦的關系。
苦受 苦苦
舍受→ 行苦→
樂受→苦受 壞苦→苦苦
總之,一般人只是孤立地看待苦、樂,不知道苦受和樂受如何生起,不能透過現象看到五取蘊內部造苦的機製以及它無窮的過患,因此發不起從苦性取蘊中求解脫的心。
這裏沒有別的辦法,必須學習、思維苦谛。不然,誰能一生下來就想到息滅五取蘊苦呢?根本不可能。只有借助教理引生苦谛的正見,然後安住在正見中如理作意,才能發起求解脫心。
比如以前我們根本不認識苦和樂的關系,從不會對快樂作苦想,對壞苦可以說完全陌生。現在要做的就是去數數思維生起壞苦的觀念,而且使它達到深刻、穩固。有了這個基礎,再反複串習,就能在遇到樂時,立即作意:這是壞苦性,現在我貪著它,將來就有苦受,所以我不能貪著在上面,這樣來把心管住。或者,緣著生,就作意:現在貪著生,將來就有死時的憂苦。緣著積聚財富,就作意:現在貪著,將來就有財富銷散的憂苦。見到愛,就作意:現在貪著,將來就有愛別離的憂苦。這樣串習純熟,就能以如理作意遮掉對樂受的貪著。
進一步,要反複觀察五取蘊每個刹那都是苦因,讓這個認識深刻、穩固,在這之後才能作意行苦,才能常常想到自己現在每個刹那都走在邁向刑場的途中。這個觀念串習到量之後,就會厭舍生死,一心尋求解脫五取蘊苦。
以下開始更具體地來探討行苦的內涵。首先要交待這樣四個方面:一、趣入觀察行苦的四步;二、觀察行苦應遣除的二障;叁、觀察行苦應運用的二理;四、入手觀察的途徑。
一、趣入觀察行苦的四步
分四:(一)去我見蘊 (二)去常見刹那性 (叁)去無因見緣起生 (四)緣起中唯見惑業力
凡夫執著有個實有的我,是貫穿在一切生命活動中的主體,而且認爲萬事萬物是穩定、恒常的存在,又是無因、自然形成的。受這種妄執蒙蔽,使他成了盲人,看不到有情世間只是五取蘊刹那刹那生滅,看不到這個從無始傳來的刹那之流是怎樣受著先前因緣的驅使,而不斷地流轉,這就是具縛凡夫全身處在苦的輪轉中卻渾然不知的狀況。那麼,怎麼才能見到苦的真相呢?首先需要揭掉遮蔽五取蘊本相的假面,才能順利趣入觀察。
(一)去我見蘊
大家要知道,我們的內心在執取“我”的假相而不見“無我唯蘊”時,我們的目光就不會落在蘊上,不會去看它怎麼由前前生起後後,而結蘊相續。所以,首先要去掉“我”相,見器情萬物唯一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類法的積聚。
曾經多次講過,五蘊本是多體的法,而凡夫恒時執著的“我”是獨一的“我”(“獨一”就是無分,在上面分不出任何部分)。蘊是很多不同體性的法積聚在一起,比如,色蘊有皮膚、肌肉、血液、眼、耳、鼻、舌、心、肝、脾、肺等等,一步步地分下去,無數無量;受也有種種苦、樂、舍的感受,此種受、彼種受,前刹那的受、後刹那的受;又有種種取相的想、種種心所的行、種種了別的識。像這樣,五蘊是多體法的積聚,而“我”是獨一的,兩者的體相根本不同,所以蘊不是“我”。再看蘊外也沒有“我”,所以獨一的“我”是本來不存在的。這樣揭掉了“我”的假相,就見到一切時處只有蘊的現相。
總之去掉“我”的必要是:不去掉“我”,就始終認爲有一個主宰者的“我”在流轉、在受苦,由此就不見流轉的主體其實唯一是蘊,從始至終都只是從蘊生蘊,唯一只有五取蘊的流轉。
(二)去常見刹那性
只要還認爲世間的根身器界是常住的,或者起碼一段時間中不變,就會被很多凝固不動的假相擋住視線,而見不到念念遷流的真相,當然更無從了達這個刹那流轉上的行苦自性。
所以,一定首先以正理破掉執著常的心,認定有爲法都是刹那性。有了這個基礎,就能見到萬物只是刹那之流。這樣去除了很粗的“常”和“一”的假相之後,就能進一步在微細處作觀察。
抉擇刹那性的具體方法,在前面的無常印中已做過詳細的闡釋。總的是從“五取蘊前後有變異”這一點入手,推出蘊是刹那滅的體性。
(叁)去無因見緣起生
以上已經觀察到了所謂的輪回只是無始以來的五取蘊,一刹那滅後又生另一刹那的刹那之流。接著追問:每一刹那的蘊是無因而生,還是因緣而生?如果是無因而生,那它的生不需要任何因緣,應當一切時都生起。事實上,五取蘊的現相是暫時性的,所以它是由因緣生。
這就進一步看到五取蘊不是自主而有,而是唯一隨前因的勢力生起,從始至終都是緣起生。
(四)緣起中唯見惑業力
以上見到了只有蘊在不斷地以緣起力由前刹那生後刹那,如此結蘊相續,流轉不停。進一步問:這個蘊是被什麼力量推動而流轉?細致觀察自他有情的身心,就會知道處處充滿著煩惱和業的力量。
也就是,在現見無我之前的所有時間裏,凡夫內心不斷積集、不斷成熟、不斷現起的,是數不清的煩惱和業的力量,除此之外,見不到有別的因緣。
這裏有人會問:怎麼能說只有惑業的因緣而不見其他因緣?這要看到凡夫自從一念無明把多體、無常的蘊認作是“我”並耽著之後,對于“自我”的執著就不會無因退失,乃至沒有現見無我之間,它一直盤踞在凡夫心中。這個對“我”的妄執就是根源,它不斷引發煩惱和有漏業,形成結蘊相續之流。所以就能下結論說,在五取蘊流轉的緣起中,唯一是煩惱和業的力量…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