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八)▪P2

  ..續本文上一頁在起作用。

  總之,只要以薩迦耶見執著自我,隨之而來的,就是把人事物分成自方和他方(順我的是自方,逆我的是他方),就會對自方生貪,對他方生嗔,緣我起驕慢,緣他起嫉妒等等,在在遇緣起煩惱,被煩惱驅使而造作身、口、意業。這樣所造的業不虛棄,會不斷引生後有的蘊。

  所以,首先要去掉“我”、“常”、“無因生”的假相,逐層拔開迷霧,見到五取蘊的真實面目。凡夫心中一直在起“我”是主體的想、蘊是常住的想、蘊是自然形成的想,這就完全遮住了蘊的本相,陷在迷亂中,認識不到這只是緣起的一刹那生一刹那的流轉。因此久久地被擋在門外,沒辦法往裏面深細地觀察如何由惑業因緣而成爲行苦的自性。

  總之,去掉了“我”、“常”、“自然生”的假相,就觀察到裏面只有依著緣起從蘊生蘊,由此也就能把無量劫來漫長的流轉,歸結爲刹那刹那的緣起生。到這裏,觀察的要點就集中在:這樣的蘊是怎麼來的,它的生起機製如何?這一問就把重點落定在觀察特殊的惑業緣起上。由此就真正趣入了觀察行苦。

  二、觀察行苦應遣除的二障

  (一)寬泛障:有爲法與有漏法混淆,觀察範圍劃得過寬。

  觀察行苦,應當把範圍劃定在有漏法上面。很多人把有漏法看成是有爲法,導致他很難認定有漏法上特有的苦相。事實上,有漏法是有爲法中特殊的一個部分,是以我執、煩惱爲因緣而生成的法。由于它在因緣上是特定的,它的苦相也就是特定的,不能和有爲法混爲一談。

  通常描述五取蘊行苦的自性時,會說:“惑業他自在轉”,初學的人不明法相,容易把“五取蘊”說成“五蘊”,把“惑業他自在轉”省略爲“他自在轉”,這就已經落在寬泛障裏了。一切有爲法是由因緣作成的法,因此都是隨因緣而轉、毫無自主,連同聖者無漏的五蘊在內,都是“他自在轉”的體性。(“他”和“自”是一對,有爲法不是自己自在而轉,而是隨其他因緣的力量而轉,這種隨他而轉、無有自主的體性,就是“他自在轉”。)

  再看,這樣被寬泛障障住的後果是什麼?如果以“他自在轉”或者“無自在”作爲苦相,那就分不清凡夫粗苦和聖者細苦的差別(凡夫的五蘊是他自在轉,聖者阿羅漢等的五蘊也是他自在轉,在這一點上分不出差別,實際上,要從緣起上再區分,前者是隨惑業而轉的分段生死的粗苦,後者是不再隨惑業力轉,只是由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所現起的變易生死的細苦。)再一點是,“由此對暫時與究竟涅槃的差別以及樂波羅蜜多等的體相也將含糊不清”。也就是會對寂滅粗分苦集的小乘涅槃和寂滅一切遷流苦的大乘涅槃,不能清晰認識兩者的差別,對如何是“安樂到達究竟彼岸”或者樂波羅蜜多等,也難以生起明確的認知。總之,第二印沒有通達,會影響到對第四印——涅槃寂靜的認知。

  那麼,怎麼才能准確定好體相呢?就是在“他自在轉”的前面加上“惑業”二字,來限定因緣的內容。在觀察輪回苦時,要明確唯一是指五取蘊苦。(“取”,是煩惱的異名,由煩惱生成的五種蘊,叫做五取蘊。輪回的苦就是這種由煩惱造成的特殊五蘊上的苦,以這個原因,八苦中最後的總苦叫五取蘊苦,不叫五蘊苦。在聖者無漏的五蘊上並沒有輪回的苦相,所以說成“五蘊苦”,範圍就劃得寬泛了。)去掉了寬泛障之後,就可以定出觀察的重點,也就是定在“觀察五取蘊如何隨惑業力而轉”這上面。

  然後,爲了獲得具體而明確的認識,要著手觀察我執的體相如何、以我執怎麼起煩惱、總別煩惱的體相如何、以煩惱如何造有漏業等等,這樣對“他自在轉”前面的惑業會生起具體的認識。認識了惑業之後,再觀察:以這樣的雜染因緣會結生怎樣的蘊?會取怎樣的身?五取蘊是怎樣隨惑業的力量而轉等等。

  以上每個部分都認清了之後,再往緣起上領會,就能下結論:只要還落在這樣的雜染緣起裏面,只要還在愛著叁有、隨我執而轉,就不可能截斷有漏蘊的相續。由于煩惱種子、苦種子輾轉不斷地隨逐取蘊,苦的因緣就一直集聚不退,所以會無休止地以前蘊取後蘊,從這蘊的相續中不斷地現起苦苦、壞苦,現起從地獄到無色界之間無量無數的過患,形成不見邊際的苦流。

  只有這樣去觀察,才會清楚五取蘊是怎樣一種不自在的苦相,才知道以煩惱和業的力量在怎樣決定著五取蘊的性質和走向,造成苦的流轉。

  (二)粗略障:沒有落在最細的一刹那上觀察。

  它的後果是:不能認識遍行于有漏蘊每一刹那的行苦之相,導致不能在微細和廣大的層面上認識五取蘊的總苦之相,不能對叁界普生厭離,不能對叁界衆生生起平等大悲。

  世間現相在時間上的基本單位,是一刹那。因此,只要能抉擇認定到一刹那的體性,就全盤認定了由刹那集合而成的所有現相的體性。

  在講無常印時,已經以理抉擇了有爲法每個刹那都是當生即滅的體性,由此就全盤認定了所有有爲法的無常自性。這樣抉擇到細無常,才從最細層面徹底遮掉了常想。換句話說,不但不會認爲有永恒的常,下至連安住兩刹那的常也不會承認。所以,單是認識粗無常還不徹底,還不能把常見破盡,也就是,雖然知道種種有爲法最終會壞滅,但不清楚有爲法每刹那都是壞滅性,不會生起認定“常”畢竟無有的心。所以,在認識粗無常之後,還要進一步認定細無常,才算抉擇徹底。

  苦的抉擇也是如此,不能只停留在粗略的認識上,在觀察了粗苦之後,還要進一步抉擇細苦。

  如果想真正通達“有漏皆苦”的法印,那就有必要在最細的刹那上抉擇苦性。只有這樣,才能認定由刹那累積起來的一切有漏相續的現相,都是苦的自性。這時才知道在叁界裏求樂,無異于火中求水,永不可得。

  再重複講一次:對世間萬法的體性,想得到宏觀上統一的認識,就要落在最細的刹那上認取它的共相。對整個有漏法的範疇,要在一刹那上認定它的苦性。一旦認定了,就證成一切有漏法都是苦性,就會對“有漏皆苦”生起堅信。

  也就是說,如果在有漏法最基本單位的一刹那上證成了是苦性,那由它所累積的無論多少刹那的相續,都一定是苦。這樣,無量劫來的輪回就純粹是苦性了;而且往後只要沒生起出離心和無我慧,不論經過多少劫,也唯一只是苦的自性;不論從這五取蘊中出現怎樣的苦、樂、舍境界,都斷定是苦性。

  這樣從最細的地方全盤認定了輪回的苦性之後,再使認識深化、穩固。這時再看叁界的任何顯現,就只會說“這是苦,那也是苦;這是輪回,那也是輪回”。見到整個叁界是苦海、是火宅,就對叁界的境界普生厭離。這就從根本上松動了樂著生死的心,極有力地摧滅了樂執。以前,自己眼裏的世間,是處處有安樂的世界,現在完全反過來了,見到的是處處是苦的世間。

  像這樣見叁界的一切有情同樣沈溺于苦海,都是可悲愍者,以此作爲因緣,就能引發平等大悲。所謂平等,就是不但對苦苦衆生生悲,而且對壞苦衆生、行苦衆生生悲,對包括人天在內的所有輪回衆生,發起平等救度的悲心。

  再啰嗦一點講,就是見到叁界任何有情都被套在五取蘊的結蘊相續裏一再地受苦,沒有第二種受用,全是苦的,非常可憐。看世上人人都有流轉大苦,不論貴、賤、貧、富,不論天堂、地獄,統統看著可憐。

  越了解五取蘊的自性,就越知道叁界有情身上的流轉苦有多沈重、有多悲慘,確實是毫無安樂、整個布滿苦的,這才知道沈溺苦海的意思。五取蘊相續不斷地流轉就是苦海。看到這是深不見底、廣不見邊的苦海,會緣叁界的每一個衆生平等地發悲心。因爲叁界是同樣的五取蘊苦,每天不論做什麼,都在五取蘊的流轉中。天人跟地上的螞蟻同等,億萬富翁跟乞丐同等,總統跟平民同等,美麗跟醜陋同等,年輕跟衰老同等,都是苦啊!再怎麼有權勢、有財富、有享受,再怎麼漂亮、健壯,都是苦!這才明白《四百論》所說:智者視天宮如地獄。才發起普度叁界衆生的平等悲心,誓願把他們救出苦海。否則他們是無盡的苦啊!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