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八)▪P2

  ..续本文上一页在起作用。

  总之,只要以萨迦耶见执著自我,随之而来的,就是把人事物分成自方和他方(顺我的是自方,逆我的是他方),就会对自方生贪,对他方生嗔,缘我起骄慢,缘他起嫉妒等等,在在遇缘起烦恼,被烦恼驱使而造作身、口、意业。这样所造的业不虚弃,会不断引生后有的蕴。

  所以,首先要去掉“我”、“常”、“无因生”的假相,逐层拔开迷雾,见到五取蕴的真实面目。凡夫心中一直在起“我”是主体的想、蕴是常住的想、蕴是自然形成的想,这就完全遮住了蕴的本相,陷在迷乱中,认识不到这只是缘起的一刹那生一刹那的流转。因此久久地被挡在门外,没办法往里面深细地观察如何由惑业因缘而成为行苦的自性。

  总之,去掉了“我”、“常”、“自然生”的假相,就观察到里面只有依着缘起从蕴生蕴,由此也就能把无量劫来漫长的流转,归结为刹那刹那的缘起生。到这里,观察的要点就集中在:这样的蕴是怎么来的,它的生起机制如何?这一问就把重点落定在观察特殊的惑业缘起上。由此就真正趣入了观察行苦。

  二、观察行苦应遣除的二障

  (一)宽泛障:有为法与有漏法混淆,观察范围划得过宽。

  观察行苦,应当把范围划定在有漏法上面。很多人把有漏法看成是有为法,导致他很难认定有漏法上特有的苦相。事实上,有漏法是有为法中特殊的一个部分,是以我执、烦恼为因缘而生成的法。由于它在因缘上是特定的,它的苦相也就是特定的,不能和有为法混为一谈。

  通常描述五取蕴行苦的自性时,会说:“惑业他自在转”,初学的人不明法相,容易把“五取蕴”说成“五蕴”,把“惑业他自在转”省略为“他自在转”,这就已经落在宽泛障里了。一切有为法是由因缘作成的法,因此都是随因缘而转、毫无自主,连同圣者无漏的五蕴在内,都是“他自在转”的体性。(“他”和“自”是一对,有为法不是自己自在而转,而是随其他因缘的力量而转,这种随他而转、无有自主的体性,就是“他自在转”。)

  再看,这样被宽泛障障住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以“他自在转”或者“无自在”作为苦相,那就分不清凡夫粗苦和圣者细苦的差别(凡夫的五蕴是他自在转,圣者阿罗汉等的五蕴也是他自在转,在这一点上分不出差别,实际上,要从缘起上再区分,前者是随惑业而转的分段生死的粗苦,后者是不再随惑业力转,只是由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所现起的变易生死的细苦。)再一点是,“由此对暂时与究竟涅槃的差别以及乐波罗蜜多等的体相也将含糊不清”。也就是会对寂灭粗分苦集的小乘涅槃和寂灭一切迁流苦的大乘涅槃,不能清晰认识两者的差别,对如何是“安乐到达究竟彼岸”或者乐波罗蜜多等,也难以生起明确的认知。总之,第二印没有通达,会影响到对第四印——涅槃寂静的认知。

  那么,怎么才能准确定好体相呢?就是在“他自在转”的前面加上“惑业”二字,来限定因缘的内容。在观察轮回苦时,要明确唯一是指五取蕴苦。(“取”,是烦恼的异名,由烦恼生成的五种蕴,叫做五取蕴。轮回的苦就是这种由烦恼造成的特殊五蕴上的苦,以这个原因,八苦中最后的总苦叫五取蕴苦,不叫五蕴苦。在圣者无漏的五蕴上并没有轮回的苦相,所以说成“五蕴苦”,范围就划得宽泛了。)去掉了宽泛障之后,就可以定出观察的重点,也就是定在“观察五取蕴如何随惑业力而转”这上面。

  然后,为了获得具体而明确的认识,要着手观察我执的体相如何、以我执怎么起烦恼、总别烦恼的体相如何、以烦恼如何造有漏业等等,这样对“他自在转”前面的惑业会生起具体的认识。认识了惑业之后,再观察:以这样的杂染因缘会结生怎样的蕴?会取怎样的身?五取蕴是怎样随惑业的力量而转等等。

  以上每个部分都认清了之后,再往缘起上领会,就能下结论:只要还落在这样的杂染缘起里面,只要还在爱著三有、随我执而转,就不可能截断有漏蕴的相续。由于烦恼种子、苦种子辗转不断地随逐取蕴,苦的因缘就一直集聚不退,所以会无休止地以前蕴取后蕴,从这蕴的相续中不断地现起苦苦、坏苦,现起从地狱到无色界之间无量无数的过患,形成不见边际的苦流。

  只有这样去观察,才会清楚五取蕴是怎样一种不自在的苦相,才知道以烦恼和业的力量在怎样决定着五取蕴的性质和走向,造成苦的流转。

  (二)粗略障:没有落在最细的一刹那上观察。

  它的后果是:不能认识遍行于有漏蕴每一刹那的行苦之相,导致不能在微细和广大的层面上认识五取蕴的总苦之相,不能对三界普生厌离,不能对三界众生生起平等大悲。

  世间现相在时间上的基本单位,是一刹那。因此,只要能抉择认定到一刹那的体性,就全盘认定了由刹那集合而成的所有现相的体性。

  在讲无常印时,已经以理抉择了有为法每个刹那都是当生即灭的体性,由此就全盘认定了所有有为法的无常自性。这样抉择到细无常,才从最细层面彻底遮掉了常想。换句话说,不但不会认为有永恒的常,下至连安住两刹那的常也不会承认。所以,单是认识粗无常还不彻底,还不能把常见破尽,也就是,虽然知道种种有为法最终会坏灭,但不清楚有为法每刹那都是坏灭性,不会生起认定“常”毕竟无有的心。所以,在认识粗无常之后,还要进一步认定细无常,才算抉择彻底。

  苦的抉择也是如此,不能只停留在粗略的认识上,在观察了粗苦之后,还要进一步抉择细苦。

  如果想真正通达“有漏皆苦”的法印,那就有必要在最细的刹那上抉择苦性。只有这样,才能认定由刹那累积起来的一切有漏相续的现相,都是苦的自性。这时才知道在三界里求乐,无异于火中求水,永不可得。

  再重复讲一次:对世间万法的体性,想得到宏观上统一的认识,就要落在最细的刹那上认取它的共相。对整个有漏法的范畴,要在一刹那上认定它的苦性。一旦认定了,就证成一切有漏法都是苦性,就会对“有漏皆苦”生起坚信。

  也就是说,如果在有漏法最基本单位的一刹那上证成了是苦性,那由它所累积的无论多少刹那的相续,都一定是苦。这样,无量劫来的轮回就纯粹是苦性了;而且往后只要没生起出离心和无我慧,不论经过多少劫,也唯一只是苦的自性;不论从这五取蕴中出现怎样的苦、乐、舍境界,都断定是苦性。

  这样从最细的地方全盘认定了轮回的苦性之后,再使认识深化、稳固。这时再看三界的任何显现,就只会说“这是苦,那也是苦;这是轮回,那也是轮回”。见到整个三界是苦海、是火宅,就对三界的境界普生厌离。这就从根本上松动了乐著生死的心,极有力地摧灭了乐执。以前,自己眼里的世间,是处处有安乐的世界,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见到的是处处是苦的世间。

  像这样见三界的一切有情同样沉溺于苦海,都是可悲愍者,以此作为因缘,就能引发平等大悲。所谓平等,就是不但对苦苦众生生悲,而且对坏苦众生、行苦众生生悲,对包括人天在内的所有轮回众生,发起平等救度的悲心。

  再啰嗦一点讲,就是见到三界任何有情都被套在五取蕴的结蕴相续里一再地受苦,没有第二种受用,全是苦的,非常可怜。看世上人人都有流转大苦,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天堂、地狱,统统看着可怜。

  越了解五取蕴的自性,就越知道三界有情身上的流转苦有多沉重、有多悲惨,确实是毫无安乐、整个布满苦的,这才知道沉溺苦海的意思。五取蕴相续不断地流转就是苦海。看到这是深不见底、广不见边的苦海,会缘三界的每一个众生平等地发悲心。因为三界是同样的五取蕴苦,每天不论做什么,都在五取蕴的流转中。天人跟地上的蚂蚁同等,亿万富翁跟乞丐同等,总统跟平民同等,美丽跟丑陋同等,年轻跟衰老同等,都是苦啊!再怎么有权势、有财富、有享受,再怎么漂亮、健壮,都是苦!这才明白《四百论》所说:智者视天宫如地狱。才发起普度三界众生的平等悲心,誓愿把他们救出苦海。否则他们是无尽的苦啊!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