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八)
【圣者慧眼照见,而凡夫不知行苦为苦,不但如此,且唯一贪著生、积聚、受用等而转,对其终必出现的死等,不作观察而趣入,故于“其性为坏苦”亦不如理作意。】
这是讲,圣者慧眼明彻,现量照见了有漏五蕴上周遍的行苦之相,而凡夫不但不知道有漏蕴的每个刹那都是行苦,就连“乐是坏苦”也不了知,导致他只认现前的乐为真乐,认为现在享受得好,积聚了财富、有五欲受用,就是得到了安乐。因此一心一意地贪著生活、积聚财富、受用五欲,对这些法最终必然出现的死亡、销散、堕落等,不会通过观察而使心趣入到思维坏苦中,所以对“一切有漏乐是坏苦的体性”也从不会如理作意。
对于苦,有上、中、下三种认识。下等的认识是一点式,只简单地看当前一点,当前苦,就是苦;当前乐,就是乐。中等的认识是两点式,能看到当前乐与未来苦之间的关系,知道现在耽著在欲乐上,将来就有苦受。这个观念深刻了,就能遮止贪著享乐,遇到享乐时会自觉地遮止贪著,以避免或减轻苦受。上等的认识是全盘式,从根源上见到有漏蕴的每个刹那都是飞行中的毒箭,只要遇到境缘,就生起种种苦恼。由于清楚地认识了五取蕴每个刹那都是苦因,就生起发誓要从五取蕴苦中超出的志愿,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心转入到解脱道中。
细心观察,就会了知:苦苦是下至旁生也知道的苦相;坏苦是多数凡庸之辈都不认识的苦;行苦是没有闻思过佛教教理的人都不认识的苦。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苦苦生起时,自己的心当下就在受逼恼,所以连旁生也知道这是苦,需要避开。而乐受生起时,现前的感受很舒服、很悦意,一般人就在这里被迷惑了,认为这是真乐,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因此全力以赴地追求。所以,目光不长远的人都没有看到“乐后还跟着苦”。这不是普通凡夫单凭现量就能了知的,要以比量智慧把前面的乐和后来乐变坏时生起的苦联系起来观察,才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关系。一般人想不到这么远,因此认识不到坏苦。
行苦,是对有漏法每个刹那的体性作出判定。像五取蕴每一个刹那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的状况,以及怎么由此生出后蕴,又怎么在种子成熟时引发苦苦和坏苦,都属于深细的缘起现象和规律,只有圣者智慧才能照见。一般人不依靠圣教量,即使聪明绝顶,也不可能知道在起烦恼造业的同时,当即在八识田中熏入了烦恼种子和苦种子;这套种子辗转地同类相续,紧随五取蕴不舍,又在后面遇缘时现行,生出苦来。这一整套造苦的机制凡夫根本不了知,因此茫然不知行苦为何物。
总之,凡庸之辈都是孤立地看待苦、乐、舍,在他们眼里,苦受才是苦;乐受是真乐,与苦无关;舍受是不苦不乐,与苦乐都无关。三者之间成了毫无关系。
而我们有缘依止佛陀的圣教,学习“有漏皆苦”,因此就要努力由如理的观察来认识苦、乐、舍的关系。首先观察乐和苦的关系,要见到在因位遇到可意境生起乐受时,心贪著在上面,后面就注定会在乐受失去时,陷入忧苦中。这就发现乐和苦紧密相连。
比如在得到荣誉时欣喜若狂,失去荣誉就一定非常沮丧。后面的“沮丧”是绑定在前面的“欣喜”上的,这样的必然就是缘起的规律。像这样,首先要对一定量的事例进行观察体会,再推展开来,就能认识到这是一条普适的法则。
到这里,还没有得到有漏皆苦的认识,还要观察行苦,认识有漏蕴每个刹那都是苦性。生起这一认识的前方便,就是以理证成五取蕴为苦因;而证成这一点又要明了五取蕴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即所谓“粗重随逐”。这时就会清晰、肯定地认识到,由于这种不舍烦恼种子和苦种子的状况一直存在,所以一遇境缘,苦苦和坏苦就一个个接连不断地生起。可见,一切苦苦和坏苦都是从五取蕴中生起的,它才是一切诸苦的依处、一切诸苦的根源。这样就认识了苦、乐、舍或者苦苦、坏苦、行苦的关系。
苦受 苦苦
舍受→ 行苦→
乐受→苦受 坏苦→苦苦
总之,一般人只是孤立地看待苦、乐,不知道苦受和乐受如何生起,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五取蕴内部造苦的机制以及它无穷的过患,因此发不起从苦性取蕴中求解脱的心。
这里没有别的办法,必须学习、思维苦谛。不然,谁能一生下来就想到息灭五取蕴苦呢?根本不可能。只有借助教理引生苦谛的正见,然后安住在正见中如理作意,才能发起求解脱心。
比如以前我们根本不认识苦和乐的关系,从不会对快乐作苦想,对坏苦可以说完全陌生。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数数思维生起坏苦的观念,而且使它达到深刻、稳固。有了这个基础,再反复串习,就能在遇到乐时,立即作意:这是坏苦性,现在我贪著它,将来就有苦受,所以我不能贪著在上面,这样来把心管住。或者,缘着生,就作意:现在贪著生,将来就有死时的忧苦。缘着积聚财富,就作意:现在贪著,将来就有财富销散的忧苦。见到爱,就作意:现在贪著,将来就有爱别离的忧苦。这样串习纯熟,就能以如理作意遮掉对乐受的贪著。
进一步,要反复观察五取蕴每个刹那都是苦因,让这个认识深刻、稳固,在这之后才能作意行苦,才能常常想到自己现在每个刹那都走在迈向刑场的途中。这个观念串习到量之后,就会厌舍生死,一心寻求解脱五取蕴苦。
以下开始更具体地来探讨行苦的内涵。首先要交待这样四个方面:一、趣入观察行苦的四步;二、观察行苦应遣除的二障;三、观察行苦应运用的二理;四、入手观察的途径。
一、趣入观察行苦的四步
分四:(一)去我见蕴 (二)去常见刹那性 (三)去无因见缘起生 (四)缘起中唯见惑业力
凡夫执著有个实有的我,是贯穿在一切生命活动中的主体,而且认为万事万物是稳定、恒常的存在,又是无因、自然形成的。受这种妄执蒙蔽,使他成了盲人,看不到有情世间只是五取蕴刹那刹那生灭,看不到这个从无始传来的刹那之流是怎样受着先前因缘的驱使,而不断地流转,这就是具缚凡夫全身处在苦的轮转中却浑然不知的状况。那么,怎么才能见到苦的真相呢?首先需要揭掉遮蔽五取蕴本相的假面,才能顺利趣入观察。
(一)去我见蕴
大家要知道,我们的内心在执取“我”的假相而不见“无我唯蕴”时,我们的目光就不会落在蕴上,不会去看它怎么由前前生起后后,而结蕴相续。所以,首先要去掉“我”相,见器情万物唯一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类法的积聚。
曾经多次讲过,五蕴本是多体的法,而凡夫恒时执著的“我”是独一的“我”(“独一”就是无分,在上面分不出任何部分)。蕴是很多不同体性的法积聚在一起,比如,色蕴有皮肤、肌肉、血液、眼、耳、鼻、舌、心、肝、脾、肺等等,一步步地分下去,无数无量;受也有种种苦、乐、舍的感受,此种受、彼种受,前刹那的受、后刹那的受;又有种种取相的想、种种心所的行、种种了别的识。像这样,五蕴是多体法的积聚,而“我”是独一的,两者的体相根本不同,所以蕴不是“我”。再看蕴外也没有“我”,所以独一的“我”是本来不存在的。这样揭掉了“我”的假相,就见到一切时处只有蕴的现相。
总之去掉“我”的必要是:不去掉“我”,就始终认为有一个主宰者的“我”在流转、在受苦,由此就不见流转的主体其实唯一是蕴,从始至终都只是从蕴生蕴,唯一只有五取蕴的流转。
(二)去常见刹那性
只要还认为世间的根身器界是常住的,或者起码一段时间中不变,就会被很多凝固不动的假相挡住视线,而见不到念念迁流的真相,当然更无从了达这个刹那流转上的行苦自性。
所以,一定首先以正理破掉执著常的心,认定有为法都是刹那性。有了这个基础,就能见到万物只是刹那之流。这样去除了很粗的“常”和“一”的假相之后,就能进一步在微细处作观察。
抉择刹那性的具体方法,在前面的无常印中已做过详细的阐释。总的是从“五取蕴前后有变异”这一点入手,推出蕴是刹那灭的体性。
(三)去无因见缘起生
以上已经观察到了所谓的轮回只是无始以来的五取蕴,一刹那灭后又生另一刹那的刹那之流。接着追问:每一刹那的蕴是无因而生,还是因缘而生?如果是无因而生,那它的生不需要任何因缘,应当一切时都生起。事实上,五取蕴的现相是暂时性的,所以它是由因缘生。
这就进一步看到五取蕴不是自主而有,而是唯一随前因的势力生起,从始至终都是缘起生。
(四)缘起中唯见惑业力
以上见到了只有蕴在不断地以缘起力由前刹那生后刹那,如此结蕴相续,流转不停。进一步问:这个蕴是被什么力量推动而流转?细致观察自他有情的身心,就会知道处处充满着烦恼和业的力量。
也就是,在现见无我之前的所有时间里,凡夫内心不断积集、不断成熟、不断现起的,是数不清的烦恼和业的力量,除此之外,见不到有别的因缘。
这里有人会问:怎么能说只有惑业的因缘而不见其他因缘?这要看到凡夫自从一念无明把多体、无常的蕴认作是“我”并耽著之后,对于“自我”的执著就不会无因退失,乃至没有现见无我之间,它一直盘踞在凡夫心中。这个对“我”的妄执就是根源,它不断引发烦恼和有漏业,形成结蕴相续之流。所以就能下结论说,在五取蕴流转的缘起中,唯一是烦恼和业的力量…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