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站在自己這一邊,給自己利益。一旦不合自己的心意,彼此就敵對起來,頓時由親變爲怨,樂成了苦。所以這個“親”是虛妄假立的,也見到心的妄計變動無常,即使是親密的關系也離不開苦。
總之,無論和什麼人建立關系,總超不出苦苦、壞苦、行苦。結交時,對方給我樂、給我錢、照顧我很好,就貪著供養、受用;對方不恭敬自己、態度不好,就生嗔心;平平淡淡也落在癡心中。
如果在一起弄得關系僵了,矛盾解不開,那是苦不堪言,不但現前苦,往後還有牽牽連連的苦。關系好也是以貪心作爲基礎,實際天天都落在壞苦中,某一天分離時,會爆發猛利的愛別離苦。
即使建立的是很平常的關系,也是苦的體性。比如同學、同事之類的關系,彼此的接觸並非是啓發出離心、菩提心、無我空慧,而只是不斷生起種種愚癡分別,都是造生死業因。所以跟人建立的一般關系,也是苦的體性。
比如招待客人,每次都要熱情招待才彼此舒服,有一次不熱情,心裏就很不痛快,弄得彼此都苦。人心都是脆弱的,每個凡夫心裏都有很多的煩惱種子。彼此建立世間的關系,就像兩條毒蛇建立關系,其中一人煩惱稍微發作,彼此就不免雜染和沖突。(比如一方表現爲不滿意時,另一方的嗔心隨著就出現;或者一方現行貪愛時,另一方也會卷在愛中。天天在貪嗔中纏繞,增長生死業因。)
世間人成家過日子,也是以苦爲體性。當初彼此愛慕,如膠似漆,實際已經積下很深的壞苦。下一次對方稍不滿足自己的心,比如態度有些冷淡,沒了起初那樣的熱情,內心就非常不滿意,會現起很深的苦。如果矛盾變得越來越大,時間一久,呆在一起成了怨家,看對方一眼也渾身哆嗦,就出現了大苦。就算非常恩愛的夫妻,能白頭到老,哪一天一方撒手而去,另一方就苦不堪言。
世俗朋友多以利害關系來結交,從頭到尾都是彼此助長煩惱、助長苦,結交越多,煩惱就越多,苦就越多。比如,結交十個朋友,一個朋友過生日,一年就要給十個人過生日。這次他請我一次,下一次我也要請他,整天忙于應酬。多數時候在一起只是毫無意義地造惡,貪、嗔、癡、绮語、惡口等隨手就來,這就是依止惡友把自己的心搞壞。結交一個都會沾上很多惡習,何況結交多個。
以前有兩個中國青年學子在美國相遇,他們志趣相投,優勢互補,真是完美的黃金搭檔,他們通過合作,獲得了巨大成果,成爲令人羨慕的合作典範。
然而在他們的合作關系裏,處處是苦。獲得成功和榮譽,受人羨慕時,他們陶醉,認爲雙方的合作非常棒。其實,這已經種下了苦因,在後來分手時,他們痛苦難言,欲舍不成、欲合不能。
當初他們不苦不樂時,也是給未來種下一連串苦苦和壞苦的種子。有煩惱的兩個人,不斷地接觸,就不斷地種下一個個的苦因,接觸中生出種種分別、煩惱,苦也隨著潛滋暗長。人的接觸不是石頭的接觸,彼此是心的交流,在合作過程中,你取得一項成果,我得到一種啓發,雙方的心有交流、有觸碰。但人都有我執,後面算名利賬時,會認爲這是我做的,那是你做的,這些爭名爭利的分別就都出來了。到底誰排名在先,誰先領獎,在整個合作過程中,我占多少比例……,爲此爭得不可開交,痛苦不堪,其實苦的種子早在前面就種下了。
因此,前面兩人合作過程中的一切就是苦因,是在爲後來出生苦准備原料。沒有前面,後面的壞苦、苦苦都不可能出現。他們的分裂從哪裏來?彼此間的計較、不滿、嫉妒、紛爭從哪裏來?都是從前面的合作來的。
這樣看來,跟任何人建立關系都是以苦爲體性,因爲跟任何人建立關系都不離開苦,都是助長煩惱和苦。順心助長貪,不順心助長嗔,中庸助長癡,無非在叁苦中打轉。
修行人跟很多世間人打交道,會導致修行退步。被業緣所牽,煩惱增盛,內心苦感更強,表現爲心亂、煩惱重、靜不下心,很多事牽扯到自己身上,搞得很不快樂。
有人事的地方就有苦,總會走到苦苦、壞苦裏去。世間哪個團體不出現苦?哪一家不出現苦?人和人交往有幾個是沒有煩惱的事?無論如何都是以苦收場。人和人接觸是五取蘊的接觸,這樣的接觸能避免苦嗎?就像滿含毒素的瘡碰在一起,就只能碰出苦來。所以說世間的人際關系沒有不走入壞苦和苦苦,沒有一個關系是超越苦的,就因爲沒有入解脫道,沒有往對治苦的方向上走。心裏是想走安樂道,實際走的無不是走向苦的死路,沒有一條路在真正走向安樂。在沒有生起無我空慧時,沒有真正的安樂之路可言。
總之,世俗的結交都是以苦爲體性,沒有意義。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想跟許多人去結交,結果一次次地落入苦中。
修行人與人相交,唯一要建立法上的關系,只有法是息苦的,只有彼此作菩提增上緣才能息苦,此外世間的關系都不必要建立。身處紅塵,不得不跟世間人打交道時,也必須隨順解脫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才能避免生起貪嗔而卷入苦中。
四、不論依賴什麼,都以苦爲體性
很多人都會想找一個依賴,覺得有依賴就很安全,有保障,這就是生苦的因。不論是對名譽、地位、財富還是對人,只要有依賴就一定是苦的體性,而且最終都會造成苦苦。因爲叁界一切法都是無常,本不可靠。
道理是很明白的,因爲依賴是把安樂的希望寄托在心外的某一法上,而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無常靠不住的,所以在能依賴上時心裏滿足是壞苦;因緣散了抓不到時,就有憂苦逼惱,又是苦苦;正當心依賴時,心靠在上面,就是苦因,因此是行苦。所以依賴只會出生叁苦,除此之外,不會生一微塵許的安樂。
比如妻子依賴丈夫,覺得安全、溫暖,抱有種種幻想,後來被丈夫抛棄,就感覺天崩地裂,極端痛苦、絕望。
又比如依賴權勢,權勢在時,依賴它,得到很大的樂。要房有房,要車有車,地位、名聲、恭敬什麼都有,這時心裏很滿足。一旦失去權勢,被罷黜、流放,就像墮入萬丈深淵,困苦不堪,生出大苦。
又如,孩子從小依賴父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知道一味地享受,這種依賴于父母的幸福、溫暖是壞苦;在此期間,一直在積集苦因,是行苦;後來長大,飯不會做、衣不會洗,沒辦法生存,非常痛苦,是苦苦。這就是由依賴造成的苦。沒有原先的依賴,就沒有後來的苦。
師徒也是如此,要是成了彼此依賴,畢竟是執著是苦的自性。原先什麼事靠師父解決,呆在師父旁邊安全、溫暖、快樂,這是壞苦;願意呆在師父身邊,有貪著、依賴,已經在埋下苦因,這是行苦;如果師父重視別的弟子,立即就生嫉妒心,心裏計較:爲什麼對她好,不對我好。內心非常失落、焦慮痛苦,這是苦苦。可憐人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相續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不舍,內心有“我貪”(就是對“自我”的貪著),希望師父多關照“我”,重視“我”,給“我”名譽、給“我”位置,這就是苦因。這樣要師父重視她這個“我”。一旦“我”沒得到滿足,就覺得師父對“我”不關心,傷心苦惱。其實都是我執在做怪。
君依賴臣,讓臣去爲他辦事,一旦臣跑了或背叛,君失去依賴,陷入困境,苦就出來了。
像世間女人依賴丈夫,一味要求丈夫體貼她、照顧她,給她安全、安樂,認爲找到一個終身依靠,把一生都交付給他,就能一生幸福。這是大錯。她不知道應當在自心上去解決苦樂,不去止息自心的煩惱,不在自心上修,哪一天有什麼變故,必定吃大苦頭。比如丈夫經濟破産,或亡故,或有外遇,就立即覺得大樹倒了,天塌下了,深深陷入痛苦的泥潭。
由以上觀察,可以下個結論:在世間不論依賴什麼都是苦的自性。妄想依賴某一人、某一法,把安樂的希望寄托于對方,希望對方能給我除苦予樂,最終必然落空。事實上,個人的苦樂只有從各自心上去解決。
安樂是不能依賴自心外的法來獲得的。佛示現無常也是爲的這個道理。不然,單靠依賴外法就能得安樂,佛也不必示現涅槃。因爲既然衆生依賴佛能得永恒真實安樂,佛爲什麼要涅槃?佛住世讓衆生依賴,衆生不就由此能得到安樂嗎?實際不是這樣,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自性,什麼也依賴不上,佛示現的色身也是如此,只有自己修道、斷煩惱、證得寂靜涅槃,才能得安樂。佛來世上是開示修心的道,讓衆生修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如果自己不作任何修行,只想靠依賴來得安樂,這是行不通的。每個人要自修自行菩提道,依法息滅自心煩惱,才是安樂之道。此外不必異想天開有人能賜予解脫、賜予安樂,不要有這種依賴的想法。
通過以上四種相觀察,就看出世間法都是苦的自性。不論到哪裏、接觸什麼、與什麼人建立關系或者依賴什麼,都是苦的自性。就因爲五取蘊是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的體性,只要還沒有得以息滅,就會不斷地起作用,天天有貪嗔等煩惱上演,有寫不完的悲劇、流不完的血淚、演不完的生死。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