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想放下,怎麼辦?就找所謂的中間路線,在不放世間五欲的前提下,還要舒舒服服解脫成佛。于是也趕潮流、也打扮、也穿時髦衣服、也上網、也看電影、也逛商場。心裏還很有理由:修行人也要過好世間生活。他不知道,這一切所作都在與解脫背道而馳。
其實,一切求世間樂的意樂、行爲都要逐漸斷掉。這不是只稍微減輕一點對世間的追求,而是要解決生死大事。哪怕貪一個芝麻,也是生死,最終會演變成地獄的熊熊烈火。貪一個發型、貪一輛車、貪一所房、貪一點五欲享樂,也都是生死業因,從長遠來看,最終都掉在叁惡趣中。所以,解脫道的要求是不能對世間起任何貪求,一定有這個要求。
以前對貪著世間的過患認識不清楚,總認爲貪一點世間欲樂只是有點過患,但也不太嚴重。實際上,就像極小的種子會長成參天大樹一樣,哪怕極微小的一念貪著心,最終都會把自己推入漫長慘烈的苦難之中。
這就看出,解脫道的重點是對治貪,也就是對治十二緣起中的愛取這兩支。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截斷生死就要在二六時中嚴防欲貪、色貪、無色貪生起。
學佛是辦生死大事,不是因爲在佛教中感覺很好,來求一個暫時的安慰。這是辦生死大事,比世間任何事都重要。不管出家在家,都要心出家。決定要放下世間,對世間不起任何一點貪著、羨慕、希求,即使有一萬個王位、一億個美女、一億美鈔放在面前都不想要,完全以出離心攝持,貫注到解脫道的修行上。
想求解脫就要放下世間貪著,這是沒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在家居士身出不了家,心裏也要清楚世間純苦無樂,暫時的生活、工作只是隨緣做一做。一生最重大的事就是要從輪回解脫。
念念在輪回
一般人對輪回、對叁界的苦性沒有抉擇清楚,還抱著叁界的東西不想放。一方面覺得生死流轉不好,另一方面又覺得這裏面還是有好東西,比如車子、房子等就是好東西。
他認爲輪回是死後的事,實際上,輪回就是現在的這刹那。輪回是刹那刹那結蘊相續。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時沈陷在煩惱和業當中不能自拔,那這一天就全部在輪回,造成的是無盡苦難的結蘊相續。另一方面,眼前顯現的身心世界、五欲六塵也全是惑業的顯現,全是輪回的苦法。一般人實際上對輪回並不懂,他心裏的輪回只是一個空洞的概念。真正考問他:你認定身體是輪回的苦法嗎?你認爲貪是無邊生死的業因嗎?如果真的認定,爲什麼還在自身這樣的苦法上百般裝飾、百般貪愛?又可以問他:你真的認定五欲樂受是苦法嗎?真的認定貪著五欲會感無邊生死嗎?如果真的認定,爲什麼還對五欲貪著不舍,連稍微降低一點都不願意?這樣考察就知道,他說的出離輪回是好聽的空話,落到自身上就不認爲是輪回,也根本不想出離。
其實,凡夫刹那刹那都在輪回中。工作中的分分秒秒在輪回,居家生活的分分秒秒在輪回,逛超市、進餐館,吃飯過程中的分分秒秒也都在輪回,這樣晝夜不息地輪回,還渾然不知,還說:“我是修解脫道的!我要出輪回。”明明是入輪回,還說在出輪回,不是自欺欺人嗎?
這一生做人,下一生升天,再下一生做鬼,像這樣在六道裏輪轉,是粗分的輪回;從細分上看,是念念在輪回。在吃飯、工作、逛超市、看電視、打遊戲等等的一切時中,分分秒秒都在輪回,都綁在叁苦上。這是非常可怕的,這上面不警覺、不護住自心,絕大多數時間都被貪嗔癡等種種煩惱占據,在無明中相續不斷地集生死業因,造成無窮生死。所以,要常常警覺:“我在幹什麼?”要呵責自己:“爲什麼要看電視?聽音樂?打遊戲?聊天?逛街?我這是在生死流轉啊!”
如果能看清現在就陷溺在輪回中,提得起苦想,生得起畏懼,有人拉你去看演唱會,你還會去嗎?你一想:我去幹什麼,去音樂廳就是落入叁苦,就是在輪回。聽兩小時音樂,實際是增長千千萬萬個生死業因,這樣畏懼生死,就不敢散亂。其他看電視、看電影、吃喝玩樂、旅遊、閑聊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絕不能放逸其中。
十二緣起裏講,只要積聚了愛取這兩支,就一定取生死,種一個種子就取一次生死。像唱歌跳舞、吃喝玩樂、看電視電影等等,增長多少愛取、增長多少生死。世間人認爲那是樂的,知苦的人知道這純粹是苦,根本不會去做、不會去看。
時時求出離
佛在《修行道地經》中說:“我見自己從無量劫來往返生死,其間的屍骨堆積起來,超過須彌山,腦髓塗在地上,可以塗遍叁千大千世界,流過的血多于古今以來從天降下的雨水。要想免除這樣的生死過患,就應當晝夜精進,求無爲涅槃法。”所以,真心辦道的人要時時修解脫道,以求了脫生死。結合修淨土來說,就會想:這一生幸虧遇到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我一定要盡此一生,永超生死,如果這一次不上這條解脫船,就要萬劫生死,絕不能錯過這次機會。他看到一個方向是無盡生死,另一個方向是即生解脫,無量安樂,因此就一心放在解脫道上修行。其他一切世間作爲都是障礙,什麼參加社交活動、名利財色、享受五欲等等,都是解脫最大的魔障,讓自己生生世世遭殃的就是這些事。
作爲淨業行人,最需要迫切地、一門精進地求生淨土。在抉擇好了叁界都是苦性、自己刹那刹那都在生死中之後,就要立定志向,誓出生死。要有緊迫心,如救頭燃,不是泛泛悠悠,東念一句,西念一句,抱著僥幸到臨終時有阿彌陀佛來接引。
截流大師有個比喻:從前有人被關在千尺深的沒有水的枯井裏,他受了野狐狸的口訣,眼睛盯著井上的磨孔,一心觀想從孔裏出去。久而久之,孔不加大,身不加小,任運飛出。這個人困在井裏,死路一條,幸虧有個小孔,又有辦法飛出去,他的全副精神都集中在小孔上,最後心就從那裏飛出。修淨土就像這樣,自己現在落在輪回的井裏,幸好有一線希望,就是有極樂世界、有彌陀悲願,必須一心專注在西方,專注在阿彌陀佛,到心力專精、與佛相應時,就從輪回中超出。
又比如一個人坐死牢,他會想盡方法從牢裏逃出。只要有機會就在牆腳邊上挖土,看守不在旁邊或者別人在睡覺的時候,他就拼命在那裏挖。這樣一有機會就挖,最後挖到監獄外面,就逃脫出去。求解脫就像這樣。
平常沒有緊迫的求解脫心,臨終時就很難說。人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貪嗔癡中度過,求解脫心很微弱,念佛也泛泛悠悠。到臨終時念佛心提不起,被惡業、病苦纏住,就萬分危險。所以,不能把解脫的希望放在臨終,生前就要時刻求出離,求往生,不松懈地修法。
遠離塵緣
要如救頭燃般地辦道,一下班就閉門謝客,精進聞思修,盡量少參與世間活動,盡量不結世間的染緣,不追求吃穿享受。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就應當知足,不要又想搞臺新電腦、又想裝個新房子、又想看部新影片、又想逛個時裝店,或者天天花幾小時給臭皮囊化妝。智者深知大義在哪裏,不應當還像從前那樣被無樂純苦的東西迷惑,造無意義的生死業。
思維叁苦,生起出離的意樂,還要懂得保護它,不讓它喪失,如果沾染的世緣過多,苦想、求解脫意樂又會失去。一旦失去,解脫道的根本就被切斷。比如去看一場電影,很多非理作意就出來,生起貪著,當時就破壞掉你的道心。因此,初學者遠離塵緣最爲重要。
頭陀行是解脫行者的行爲規範,那些叁衣一缽、穿糞掃衣、次第乞食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事相,貫穿其中的理就是要遠離對世間的貪著,放下世間一切欲樂。
世俗人沒有世間是苦的見,反認爲有樂可求,所以全力以赴地尋求世間的財富、名聲、權勢、男女。這和解脫道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一個是拼命往輪回裏鑽,另一個是全力要從輪回裏出來。常人認爲世間是樂,他的行爲就是求取;修道人認爲世間是苦,行爲上就是遠離。一般人想我要有好的五欲多快樂,我一定要賺到很多錢,爲此他一心往賺錢的道上去奔。修道人認爲這是生死、是苦,一點都不沾染。
有的人知道有來世,他就求來世更長久的世間樂,于是勤修布施等福業,想在來世得大富貴或者升天享樂。又有人認爲欲界的樂沒意思,他求定生樂受或舍受,于是入深山,遠離外在欲塵擾亂,修禅定,求生色界、無色界。深明苦谛的人見到這一切也都沒有遠離苦,因此也絲毫不求。解脫道行者的心態就像《七童女因緣論》所說:“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不樂,叁有諸受用?”這些話非常關鍵。他由于對四谛有認識,就只在解脫道上祈願。不是求欲樂、定樂、或舍受,而是求斷薩迦耶見,從有漏世間中出離。
學法是治生死病
大家學了行苦,知道自己識田中有那麼多煩惱種子、苦種子,這些種子將來一個個都會成熟,變現種種難忍的苦。因此這一生的的重點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先伏住煩惱,之後斷煩惱種子、苦種子,截斷結蘊相續。其它所有的世間法都毫無意義,只是增長自己的罪苦,增加煩惱種子和苦種子,不能再搞了!
不管在家、出家,應該做的就是這一件事。無論你修不修都存在這個叁苦的問題,不管它,它也照樣起作用。就像身體長了腫瘤,不管它就沒有事嗎?就不發作嗎?就不致人于死地嗎?與其放著不管,不如現在有方法時趕緊去修,而且這是有希望對治的,因此一定要往解脫道上走。不能聽完之後,還不付諸行動。學了苦谛,就要在自身上做個改變。佛教的聞法不是看看影視娛樂,不要認爲這只是聽一聽,聽過就算了,聽完了必須去思維、修習。這裏不是周末論壇,而是“重症患者”診治中心。現在對你說放下世間法,能放下的就盡量放下,一心治生死病。你不治生死病,最後就只有輪回。
大家來學法,都是很幸運的。很多人沒意識到講的內容跟他的人生大有關系,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嚴重的生死大苦。這個機遇很難得,很多人沒機會來這裏聽,更不用說能解決生死問題。能聞到出世間的法,應當萬分慶幸才對!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