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生死中就能隨意度生。因此,《普賢行願品》中,普賢大士勸導善財童子及華藏海衆,一同以十大願王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以往生極樂爲捷徑,便能速疾圓滿普賢廣大行願。願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世人不知此理,徒爲生死所苦。欲生富貴中,反生于貧賤;欲生快樂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惡趣。種種皆被外物所惑,業緣所牽,不得自在。是以無始劫來,輪回六道,不得出離。】
世人不知這個道理(即不知以往生淨土爲捷徑以速超生死),因此白白爲生死所苦,一而再地被惑業牽著鼻子走。想生富貴中,卻爲業牽,生于貧賤;想生快樂中,卻生在苦惱中;想出生後長壽,卻短命夭折;想生于善道,卻墮于惡道。種種都是爲外物所惑、爲業緣所牽,不得自在。由此,無始劫來輪轉六道,不得出離。
叁界凡夫時時在境中迷惑,集生死業,若不往生,就會被這層出不窮的惑業所牽,一世又一世地流轉。(有一種煩惱、業,就牽人受一次生,有多少種煩惱、業,就牽人受多少次生。看到因上源源不斷地起惑造業,就知道果上需要輾轉地受生,出現無邊無際的生死。)而往生西方得到了生死自如,再來就是隨願隨意受生。所以,是否往生有很大差別,往生後再入輪回,是大菩薩遊戲度生;不往生而隨業受生,是凡夫爲業所拘,沈于生死。
【當念此等憂苦,回心淨土。所以名極樂世界者,其意可見矣。】
所以,要常念此等生死憂苦,回心向往淨土。一經往生淨土,就無苦、無憂、快樂、自在,靈明覺性,廣大顯發,一切時都受用大安樂,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淨土總要七
【無爲楊傑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門宗旨。謂衆生根有利鈍,即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者,唯西方淨土。但一心觀念,仗佛願力,直生安養。】
《居士傳》記載:北宋楊次公,名傑,少年即位登高科。元豐年間,官居太常。最初喜好禅宗,參訪了許多禅門尊宿,都不契會。後來隨天衣懷禅師出遊,禅師常引龐公機語讓他參究。
一次,楊傑奉命到泰山祭祀。一天,公雞初鳴,見日出如盤湧,忽大悟,改寫龐公偈語說:“男大須婚,女大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把偈子寄給天衣禅師,得蒙印可。
這位開悟的大居士說:衆生根性有利有鈍,取貼近而容易了知,簡要而容易行持的法門,唯有西方淨土,只需一心觀念,就能仗佛願力,直生淨土。
【其爲王敏仲作直指淨土決疑序雲: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淨,則月現全體,月非趨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舍去來。】
有一年,次公爲母親守孝,離任返鄉。閑居時閱藏經得到啓發,從此歸心西方淨土。他憐愍衆生,心溺于五濁,輪轉不已,卻不知出離,而參禅人往往視淨土爲權教,妄生種種偏見,深負諸佛大悲方便導引之心。就在此時,王敏仲寫完《淨土決疑集》,次公爲他作序。序中有一段說:
彌陀光明如大月輪,遍照十方,水清淨而靜定時,月就全體顯現,月並未趨水而來;水汙濁而動蕩時,月就隱而不現,月也未離水而去。在水,有清、濁、動、靜。在月,卻沒有取、舍、去、來。
天月沒有入水,也沒有離水,又沒有“我要現在清水中,不現在濁水中”的分別,這叫“無有來、去、取、舍”。意思是說,佛沒有來到衆生心前,也沒有從衆生心前離去,也沒有“我只去清淨者那裏、不去染汙者那裏”的取舍分別。一切都是隨緣而起,衆生心水淨,佛身自然現;衆生心水濁,佛身自然隱。
(這裏要分清因、緣、果叁者,水清是因,天月是緣,因緣聚會顯現月影爲果。水中只是現月影,而不是天月從天而來,“現”和“來”不一樣。而且,這只是緣聚而現,不是月亮有只取淨水的分別。同理,心清淨是因,佛的法身願力爲緣,因緣聚會,心前顯現佛身影像,爲果。這是自心中現佛身,不是佛走過來;又是緣聚而現,不是佛有“偏愛此人,要現在他心前”的分別。隱沒方面同理可知。)
【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子雲: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
因此,《華嚴經》記載解脫長者子說: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此處,我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自己的心就見到。
這個“隨意即見”很有意味。意即,在見佛的因緣中,佛方面的因緣已經圓滿,關鍵看衆生的心,衆生心清淨,隨意即見佛。
經上講了這麼一則公案:㤭薩羅國有五百個盜賊,結夥搶劫。當時波斯匿王遣兵追捕他們。捕獲後,挑去雙眼,趕到黑暗林下,受極大折磨。他們受苦時,出聲說:“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整日整夜,嚎陶痛哭。
佛當時住在祇桓精舍,聽到他們的聲音後,生起慈心。即刻天起涼風,吹來香山種種香藥,吹滿他們的眼眶。不久他們便雙目複明,開眼見佛在前面說法。群賊聽佛說法,都發起了菩提心。
佛說:我並沒有作風吹動香山的種種香藥,也沒有立在他們面前說法。要知道,這是由慈善根力,讓群賊見到此事。
這是很好的證明。慈善根力圓滿,是佛方面的因圓滿。猛利祈禱佛,是群賊自己方面的因圓滿。因緣聚會,在群賊心前顯現佛身。所以,佛身是從自己心中現的,只要自心清淨,佛身就現前,都是唯心自現。
【是知衆生注念,定見阿彌陀。若生彼土,則無諸苦。】
由此就知道,衆生專注于念佛,就一定見阿彌陀。如果生到佛國,就永離諸苦。
《般舟叁昧經》上說:當菩薩證得叁昧時,當處能見阿彌陀佛(說了“當處”,即不移一步。當下心清淨,心中即現佛身,所以:“彌陀不遠,當處可見;西方非遙,當處即生。”)。
以事例說明:有人聽說毗耶離國有一淫女叫菴羅婆利,舍衛國有淫女叫須曼那,王舍城也有淫女叫優缽羅槃那。有叁個人聽別人贊美這叁個女人長得端正,就起了貪心,日夜思念,貪著不舍。由此夢到與淫女交會。醒來他想,淫女沒有入到我的夢中,我也沒有去她那裏,就這樣成辦了淫事。由此覺悟到一切諸法都是如此(即悟到諸法都是從內心顯現,悟到“諸法無來無去,唯心自現”。)。
他們就去跋陀和菩薩那裏彙報心得。菩薩說:的確如此,諸法由自己心念生。然後,菩薩給他們說法,都證得不退轉地。
貪欲者聽到他方淫女,專注憶念不舍,就在夢中現前女身、現前淫事。與此相同,菩薩在此方娑婆聞到西方阿彌陀佛,專精注念,久之功深力極,決定見佛,或在白晝,或在夢中。
又像一個人出門在外,思念家中的親人和財産,就在夢中回到家鄉,面見親人,彼此歡喜交談。醒後,他對朋友說:我回家了,見了親人。像這樣,菩薩聞到佛名號及所向往的佛國在何方後,常時憶念向往之地,想見彼方之佛,由憶念力,一切處皆能見佛。
【《般舟叁昧經》雲: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雲:未來衆生雲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般舟叁昧經》上,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未來衆生如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導說:“但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這就是“念阿彌陀一佛,能見一切佛”的證明。
【又《大寶積經》雲:若他方衆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其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
又《大寶積經》說:若他方衆生聞到阿彌陀如來名號,乃至能從心裏發一念清淨信心,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極樂,就一定隨願往生,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
以上都是佛的誠實語。不信佛語,還有什麼語可信?不生淨土,還有什麼土可生?
佛是天中天、聖中聖,如果連佛語都不信,更有何語可信?六凡、叁聖都低于佛,都以佛爲導師故。其次,淨土迥超于叁界,而淨土中又以極樂爲殊勝,不生極樂淨土,更生何土?
經中說,聞到彌陀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西方,就一定隨願往生,得不退轉。可見凡夫都有條件往生。佛語誠谛不虛,所以人人有份,具足信願行,就一定往生。
【東坡雲:次公晚年,作監司太守。常畫丈六阿彌陀佛像。隨行供養觀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蘇東坡說,次公晚年做監司太守時,平時畫一幅一丈六高的阿彌陀佛像,帶在身邊隨時供養、觀想、憶念。到他臨終時,感得阿彌陀佛迎接,端坐而化。
次公往生後,有位荊王夫人和侍妾同修淨土。侍妾先往生,帶夫人夢遊西方,見楊傑坐于蓮花,衣帶飄揚,寶冠璎珞,莊嚴其身。
龍舒淨土文卷第二終
--------------------------------------------------------------------------------
[1] 愛語:爲菩薩四攝法之一,即爲衆生無誤開示六度教法,令衆生對佛法生起信解。
《龍舒淨土文講記(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