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生死中就能随意度生。因此,《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大士劝导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一同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以往生极乐为捷径,便能速疾圆满普贤广大行愿。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世人不知此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于贫贱;欲生快乐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恶趣。种种皆被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
世人不知这个道理(即不知以往生净土为捷径以速超生死),因此白白为生死所苦,一而再地被惑业牵着鼻子走。想生富贵中,却为业牵,生于贫贱;想生快乐中,却生在苦恼中;想出生后长寿,却短命夭折;想生于善道,却堕于恶道。种种都是为外物所惑、为业缘所牵,不得自在。由此,无始劫来轮转六道,不得出离。
三界凡夫时时在境中迷惑,集生死业,若不往生,就会被这层出不穷的惑业所牵,一世又一世地流转。(有一种烦恼、业,就牵人受一次生,有多少种烦恼、业,就牵人受多少次生。看到因上源源不断地起惑造业,就知道果上需要辗转地受生,出现无边无际的生死。)而往生西方得到了生死自如,再来就是随愿随意受生。所以,是否往生有很大差别,往生后再入轮回,是大菩萨游戏度生;不往生而随业受生,是凡夫为业所拘,沉于生死。
【当念此等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所以,要常念此等生死忧苦,回心向往净土。一经往生净土,就无苦、无忧、快乐、自在,灵明觉性,广大显发,一切时都受用大安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净土总要七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
《居士传》记载:北宋杨次公,名杰,少年即位登高科。元丰年间,官居太常。最初喜好禅宗,参访了许多禅门尊宿,都不契会。后来随天衣怀禅师出游,禅师常引庞公机语让他参究。
一次,杨杰奉命到泰山祭祀。一天,公鸡初鸣,见日出如盘涌,忽大悟,改写庞公偈语说:“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把偈子寄给天衣禅师,得蒙印可。
这位开悟的大居士说:众生根性有利有钝,取贴近而容易了知,简要而容易行持的法门,唯有西方净土,只需一心观念,就能仗佛愿力,直生净土。
【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净,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
有一年,次公为母亲守孝,离任返乡。闲居时阅藏经得到启发,从此归心西方净土。他怜愍众生,心溺于五浊,轮转不已,却不知出离,而参禅人往往视净土为权教,妄生种种偏见,深负诸佛大悲方便导引之心。就在此时,王敏仲写完《净土决疑集》,次公为他作序。序中有一段说:
弥陀光明如大月轮,遍照十方,水清净而静定时,月就全体显现,月并未趋水而来;水污浊而动荡时,月就隐而不现,月也未离水而去。在水,有清、浊、动、静。在月,却没有取、舍、去、来。
天月没有入水,也没有离水,又没有“我要现在清水中,不现在浊水中”的分别,这叫“无有来、去、取、舍”。意思是说,佛没有来到众生心前,也没有从众生心前离去,也没有“我只去清净者那里、不去染污者那里”的取舍分别。一切都是随缘而起,众生心水净,佛身自然现;众生心水浊,佛身自然隐。
(这里要分清因、缘、果三者,水清是因,天月是缘,因缘聚会显现月影为果。水中只是现月影,而不是天月从天而来,“现”和“来”不一样。而且,这只是缘聚而现,不是月亮有只取净水的分别。同理,心清净是因,佛的法身愿力为缘,因缘聚会,心前显现佛身影像,为果。这是自心中现佛身,不是佛走过来;又是缘聚而现,不是佛有“偏爱此人,要现在他心前”的分别。隐没方面同理可知。)
【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
因此,《华严经》记载解脱长者子说: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此处,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自己的心就见到。
这个“随意即见”很有意味。意即,在见佛的因缘中,佛方面的因缘已经圆满,关键看众生的心,众生心清净,随意即见佛。
经上讲了这么一则公案:㤭萨罗国有五百个盗贼,结伙抢劫。当时波斯匿王遣兵追捕他们。捕获后,挑去双眼,赶到黑暗林下,受极大折磨。他们受苦时,出声说:“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整日整夜,嚎陶痛哭。
佛当时住在祇桓精舍,听到他们的声音后,生起慈心。即刻天起凉风,吹来香山种种香药,吹满他们的眼眶。不久他们便双目复明,开眼见佛在前面说法。群贼听佛说法,都发起了菩提心。
佛说:我并没有作风吹动香山的种种香药,也没有立在他们面前说法。要知道,这是由慈善根力,让群贼见到此事。
这是很好的证明。慈善根力圆满,是佛方面的因圆满。猛利祈祷佛,是群贼自己方面的因圆满。因缘聚会,在群贼心前显现佛身。所以,佛身是从自己心中现的,只要自心清净,佛身就现前,都是唯心自现。
【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
由此就知道,众生专注于念佛,就一定见阿弥陀。如果生到佛国,就永离诸苦。
《般舟三昧经》上说:当菩萨证得三昧时,当处能见阿弥陀佛(说了“当处”,即不移一步。当下心清净,心中即现佛身,所以:“弥陀不远,当处可见;西方非遥,当处即生。”)。
以事例说明:有人听说毗耶离国有一淫女叫菴罗婆利,舍卫国有淫女叫须曼那,王舍城也有淫女叫优钵罗槃那。有三个人听别人赞美这三个女人长得端正,就起了贪心,日夜思念,贪著不舍。由此梦到与淫女交会。醒来他想,淫女没有入到我的梦中,我也没有去她那里,就这样成办了淫事。由此觉悟到一切诸法都是如此(即悟到诸法都是从内心显现,悟到“诸法无来无去,唯心自现”。)。
他们就去跋陀和菩萨那里汇报心得。菩萨说:的确如此,诸法由自己心念生。然后,菩萨给他们说法,都证得不退转地。
贪欲者听到他方淫女,专注忆念不舍,就在梦中现前女身、现前淫事。与此相同,菩萨在此方娑婆闻到西方阿弥陀佛,专精注念,久之功深力极,决定见佛,或在白昼,或在梦中。
又像一个人出门在外,思念家中的亲人和财产,就在梦中回到家乡,面见亲人,彼此欢喜交谈。醒后,他对朋友说:我回家了,见了亲人。像这样,菩萨闻到佛名号及所向往的佛国在何方后,常时忆念向往之地,想见彼方之佛,由忆念力,一切处皆能见佛。
【《般舟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般舟三昧经》上,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未来众生如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导说:“但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这就是“念阿弥陀一佛,能见一切佛”的证明。
【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
又《大宝积经》说:若他方众生闻到阿弥陀如来名号,乃至能从心里发一念清净信心,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就一定随愿往生,得不退转。
【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
以上都是佛的诚实语。不信佛语,还有什么语可信?不生净土,还有什么土可生?
佛是天中天、圣中圣,如果连佛语都不信,更有何语可信?六凡、三圣都低于佛,都以佛为导师故。其次,净土迥超于三界,而净土中又以极乐为殊胜,不生极乐净土,更生何土?
经中说,闻到弥陀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西方,就一定随愿往生,得不退转。可见凡夫都有条件往生。佛语诚谛不虚,所以人人有份,具足信愿行,就一定往生。
【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苏东坡说,次公晚年做监司太守时,平时画一幅一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带在身边随时供养、观想、忆念。到他临终时,感得阿弥陀佛迎接,端坐而化。
次公往生后,有位荆王夫人和侍妾同修净土。侍妾先往生,带夫人梦游西方,见杨杰坐于莲花,衣带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
龙舒净土文卷第二终
--------------------------------------------------------------------------------
[1] 爱语:为菩萨四摄法之一,即为众生无误开示六度教法,令众生对佛法生起信解。
《龙舒净土文讲记(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