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槃經》上說:這個汙穢的身體好比一座城市,裏面住的全是愚癡羅刹(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有漏五蘊裏,住的就是貪、嗔、癡、慢、嫉妒等八萬四千煩惱。其中的每一個煩惱都能讓人墮入生死,都是由愚癡引生,所以叫做愚癡羅刹。)。有哪個智者會喜愛這樣的身,而不厭離呢?(就是對這樣汙穢、充滿煩惱的身,有智慧的人不應當貪著,而要發起厭離,早日脫離這個萬苦之源。)
所謂“厭離濁世”,落到實處,就是厭離五取蘊。要觀察五取蘊是不淨的、苦惱的、無常的、無我的體性。看清了它的面目,就自然生厭離心。如果不觀察五取蘊的本質,就會被自己身上這張皮欺騙,被外在虛僞的世界欺騙,而樂在其中、愛在其中,就發不起出離之心。所以,著重觀察點就在五取蘊上,看到它是不淨的、無常的、苦惱的、無我的,才知道這樣的身沒有一點值得貪戀。就像見到一堆糞便或者見到水泡、毒藥時,不可能貪愛、追求一樣。
一般人生不起厭離娑婆的心,症結就在沒有觀察五取蘊的苦性,不懂得修厭離心的方法和要點。內在的貪執沒有松動、瓦解,只是口頭上重複一句:“厭離娑婆!”這樣來修厭離心是不可能出效果的。所以要下功夫觀察五取蘊的苦性。(以前在講《廣論·中士道》、《四法印》和《淨心法要》時,詳細講過苦谛的法義和觀察苦的方法,這裏不再一一介紹。大家可以翻閱法本。)
【所謂欣慕樂邦者,西方之樂,非天宮之可比,不可以言語形容。每日但將經中所言,一一靜想,以爲吾將來必定到此,則欣慕之念自生,淨土之緣自熟。】
所謂的欣慕極樂,是講西方淨土的樂不是天宮的樂所能比的,難以用語言來形容。每天把經上講極樂世界的文字,一段一段靜靜地在內心裏思維,就當作自己將來一定生到那裏!這樣做,欣慕的心就自然生起,往生淨土的因緣就自然成熟。
以世間一個比喻就能體會其中的要妙:
一個鄉下學生,有一天,得到一本介紹北京大學的書,裏面有文字描述、還配有很多北大校園圖片,他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住。從此每天都拿出來看,邊看邊想:北大是一流高等學府,培養出很多名人、學者;有一流的學術水平,有衆多領域頂尖的院士、專家;有一流的教學設施和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學術氣氛濃厚,校園環境優美,我一定要去這裏求學。
他這樣邊看邊想,在想象中自己已經成了北大學生,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聽課。課後就到圖書館的書海裏暢遊,有時加入某個學術講座熱烈討論,有時坐在湖畔樹下靜靜讀書。
他常常這樣遐想,對北大的學習生活充滿憧憬。下定決心一定要進北大學習,這成了他人生的最大理想。從此他學習勤奮用功,每天早起背書,聽課特別專心,大量做題。晚上同寢室的同學已經入睡,他還開燈看書、做題。總之,爲了上北大,他全力以赴地讀書。
比喻中,介紹北大的書表示佛宣說極樂世界的經典。中學生每天翻開這本書看,想象自己已經在北大學習、生活,表示念佛人依照經文意想極樂世界,想到深處,就好像自己已經到了極樂世界禮佛、贊歎、聞法,修種種菩薩行。中學生常常這樣遐想,對北大的生活就越來越憧憬向往,立志一定要上北大讀書,表示念佛人常常意想極樂淨土,就自然生起欣慕之心,誓願求生。中學生以立志上北大而爭分奪秒地用功苦讀,成績突飛猛進,最終如願以償,表示念佛人立志求生淨土,爭分奪秒地積資淨障、執持名號,使得善根福德增上,往生淨土的因緣成熟,臨終如願往生。
現在我們不是去上世間最好的大學,而是去上法界最好的大學,是去無上的佛法導師——阿彌陀佛的座下求學,同學是無數清淨大海衆菩薩,環境中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我們天天閱讀淨土經典,按照佛經裏的描述,常常思維,在心裏作意:我一定要生到這個清淨國土,我這一生命盡時就一定要去。有時間就這麼想,吃飯時這麼想,走路時這麼想,睡覺前這麼想。邊想邊生歡喜心,讓心整個沈浸在裏面,就會生起欣求的心。
【何謂發菩提心?《往生論》雲:“菩提心者,誓願成佛之心也。誓願成佛者,憐憫一切衆生輪回六道,受苦無極,是以發心救度,使其超出叁界,同至西方極樂國土而後已也。”】
發菩提心是什麼呢?《往生論》中說:所謂菩提心,就是誓願成佛的心;誓願成佛,就是憐憫一切衆生在六道中輪回,無盡地受苦,由此就發心救度衆生,把他們都度出叁界,都度到西方極樂世界而後已。
修好了欣厭兩種心,再推己及人,就知道怎麼發菩提心。我們認識了娑婆的苦和極樂的樂,再想一切衆生也同樣毫無安樂、倍受苦惱,因此就發起救度他們的心,這就是菩提心。
【念佛之人,若能具此二種念力,又加以發菩提心,仰體如來度人之意,有不決定往生,蒙佛授記者,未之有也。】
念佛人能具足欣、厭兩種念力,再加上發起普度衆生的菩提心,仰體如來救度衆生的悲心(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的發心是普度一切衆生往生他的淨土,究竟離苦得樂,我也效仿佛發同樣的心,把衆生都度到極樂世界去,這叫做“仰體如來度生之心”。),這樣做到了內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又發起了普度衆生的菩提心,那就決定往生,蒙佛授記!
(以上十疑論)
《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