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二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槃经》上说:这个污秽的身体好比一座城市,里面住的全是愚痴罗刹(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有漏五蕴里,住的就是贪、嗔、痴、慢、嫉妒等八万四千烦恼。其中的每一个烦恼都能让人堕入生死,都是由愚痴引生,所以叫做愚痴罗刹。)。有哪个智者会喜爱这样的身,而不厌离呢?(就是对这样污秽、充满烦恼的身,有智慧的人不应当贪著,而要发起厌离,早日脱离这个万苦之源。)

   所谓“厌离浊世”,落到实处,就是厌离五取蕴。要观察五取蕴是不净的、苦恼的、无常的、无我的体性。看清了它的面目,就自然生厌离心。如果不观察五取蕴的本质,就会被自己身上这张皮欺骗,被外在虚伪的世界欺骗,而乐在其中、爱在其中,就发不起出离之心。所以,着重观察点就在五取蕴上,看到它是不净的、无常的、苦恼的、无我的,才知道这样的身没有一点值得贪恋。就像见到一堆粪便或者见到水泡、毒药时,不可能贪爱、追求一样。

   一般人生不起厌离娑婆的心,症结就在没有观察五取蕴的苦性,不懂得修厌离心的方法和要点。内在的贪执没有松动、瓦解,只是口头上重复一句:“厌离娑婆!”这样来修厌离心是不可能出效果的。所以要下功夫观察五取蕴的苦性。(以前在讲《广论·中士道》、《四法印》和《净心法要》时,详细讲过苦谛的法义和观察苦的方法,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大家可以翻阅法本。)

  

   【所谓欣慕乐邦者,西方之乐,非天宫之可比,不可以言语形容。每日但将经中所言,一一静想,以为吾将来必定到此,则欣慕之念自生,净土之缘自熟。】

   所谓的欣慕极乐,是讲西方净土的乐不是天宫的乐所能比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每天把经上讲极乐世界的文字,一段一段静静地在内心里思维,就当作自己将来一定生到那里!这样做,欣慕的心就自然生起,往生净土的因缘就自然成熟。

   以世间一个比喻就能体会其中的要妙:

   一个乡下学生,有一天,得到一本介绍北京大学的书,里面有文字描述、还配有很多北大校园图片,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从此每天都拿出来看,边看边想:北大是一流高等学府,培养出很多名人、学者;有一流的学术水平,有众多领域顶尖的院士、专家;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学术气氛浓厚,校园环境优美,我一定要去这里求学。

   他这样边看边想,在想象中自己已经成了北大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课。课后就到图书馆的书海里畅游,有时加入某个学术讲座热烈讨论,有时坐在湖畔树下静静读书。

   他常常这样遐想,对北大的学习生活充满憧憬。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北大学习,这成了他人生的最大理想。从此他学习勤奋用功,每天早起背书,听课特别专心,大量做题。晚上同寝室的同学已经入睡,他还开灯看书、做题。总之,为了上北大,他全力以赴地读书。

   比喻中,介绍北大的书表示佛宣说极乐世界的经典。中学生每天翻开这本书看,想象自己已经在北大学习、生活,表示念佛人依照经文意想极乐世界,想到深处,就好像自己已经到了极乐世界礼佛、赞叹、闻法,修种种菩萨行。中学生常常这样遐想,对北大的生活就越来越憧憬向往,立志一定要上北大读书,表示念佛人常常意想极乐净土,就自然生起欣慕之心,誓愿求生。中学生以立志上北大而争分夺秒地用功苦读,成绩突飞猛进,最终如愿以偿,表示念佛人立志求生净土,争分夺秒地积资净障、执持名号,使得善根福德增上,往生净土的因缘成熟,临终如愿往生。

   现在我们不是去上世间最好的大学,而是去上法界最好的大学,是去无上的佛法导师——阿弥陀佛的座下求学,同学是无数清净大海众菩萨,环境中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我们天天阅读净土经典,按照佛经里的描述,常常思维,在心里作意:我一定要生到这个清净国土,我这一生命尽时就一定要去。有时间就这么想,吃饭时这么想,走路时这么想,睡觉前这么想。边想边生欢喜心,让心整个沉浸在里面,就会生起欣求的心。

  

   【何谓发菩提心?《往生论》云:“菩提心者,誓愿成佛之心也。誓愿成佛者,怜悯一切众生轮回六道,受苦无极,是以发心救度,使其超出三界,同至西方极乐国土而后已也。”】

   发菩提心是什么呢?《往生论》中说:所谓菩提心,就是誓愿成佛的心;誓愿成佛,就是怜悯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无尽地受苦,由此就发心救度众生,把他们都度出三界,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而后已。

   修好了欣厌两种心,再推己及人,就知道怎么发菩提心。我们认识了娑婆的苦和极乐的乐,再想一切众生也同样毫无安乐、倍受苦恼,因此就发起救度他们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念佛之人,若能具此二种念力,又加以发菩提心,仰体如来度人之意,有不决定往生,蒙佛授记者,未之有也。】

   念佛人能具足欣、厌两种念力,再加上发起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仰体如来救度众生的悲心(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的发心是普度一切众生往生他的净土,究竟离苦得乐,我也效仿佛发同样的心,把众生都度到极乐世界去,这叫做“仰体如来度生之心”。),这样做到了内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又发起了普度众生的菩提心,那就决定往生,蒙佛授记!

  (以上十疑论)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二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