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临终十念往生者,必其宿世修行,今生不过一念之迷耳。不然临殁之时,恶缘必至矣,安能反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乎?即教以念佛,彼安得而听信乎?】
答:今生造恶而能在临终凭十念往生,他前世一定有修行,今生只不过一念迷失走了错路。不然,临终时一定有恶缘降临,怎么能遇到善知识教导念佛呢?就算教导念佛,又怎么能听从、信受呢?
万法从缘生,不会无缘无故就生起信心。从“他临终以十念往生”能推断他前世种过很深的善根,才能一听就相信、就奉行。
【况彼念佛之时,必其幡然觉悟,痛悔前非,大怖切心,万缘齐放,止认西方一条路,更无别处可回头。如此念佛,虽然一句,可当千声,所以《十六观经》云:“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果能办著此种精诚,又加以宿生福业,佛来接引,夫亦何疑?】
何况他临终念佛的时候,一定幡然醒悟,对自己一生的过恶痛切追悔,生起大恐怖心。在这种决定升沉的严峻关头,没有别的依靠,只有阿弥陀佛能救自己,这时什么都放了,只认西方一条路,更无别处可回头!这样孤注一掷、全力以赴地念佛,念一句顶得上一千句。所以《十六观经》上说: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真能做到这种精诚,再加上宿世的福业,佛来接引他往生,又有什么可疑的呢?
第九疑
【问:极乐国土,去此娑婆世界,尚有十万亿佛土。如此辽远,凡夫岂能即到?又闻女人根缺,及二乘人皆不得往生,信乎?】(“根缺”就是六根有缺陋,如眼瞎、耳聋等等。“二乘”就是声闻乘和缘觉乘。)
这里有两问,第一问: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的距离,这么遥远,凡夫怎么能随念就到呢?意思是说,十万亿刹土是极遥远的距离,一念是极短暂的时间,现在在一念间就到达,凡夫怎么能做到?第二问:听说女人、根缺者和二乘人都不能往生,这可信吗?
【答:道远难去者,形也;一念可往者,心也。念佛者生彼国土,只在此心,非挟此形骸以往也。】
答:首先要分清往生是以身体去,还是以心去。所谓“路途远难以到达”指的是肉体的身躯。比如身体要去遥远的地方,一念是决定到不了的,不用说十万亿佛土之外,就连几米之外也到不了。所说的“一念可往生”指的是心。念佛的人生到极乐国土,只在他的心一念相应,就去了极乐世界,不是带着这个肉体去。
【如人梦游他国,虽在千万里外,一呼便醒,岂因道近易觉,道远难觉耶?】
比方人做梦到异国他乡去,虽然在千万里之外,但一叫就醒来,就显现出自己家里的情景,这不是一念之间跨越千万里的距离回到了自家吗?哪里会因为距离近就容易醒来,距离远就难以醒来呢?不管距离是远是近,只要一叫就都能立即醒来。
同样,不论众生待在什么世界,离极乐世界有多遥远,在他念佛与佛相应时,只凭一念就生到了西方,不会因为距离远就难以到达。总之我们的心是周遍的,心和佛相应时,就是往生时。
(下面回答第二问:女人、根缺者、二乘人是否不能往生?)
【女人及根缺不生者,谓极乐国土,无有女人,及根缺之人也,非谓女人及根缺者不得往生也。】
“女人和根缺者不生”,是说极乐世界不会有女人和根缺的人,不是说女人和根缺的人不能往生。
所以“女人和根缺不生”这句话要倒过来说成:“不生女人和根缺”,就是说极乐世界化生的天人中没有女人和根缺者。
【若女人不得往生,则韦提希与五百侍女,世尊何以授记其悉得往生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佛有一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
再从反面论证:如果女人不能往生,佛为什么授记韦提希夫人和她的五百侍女都将往生呢?而且,《无量寿经》上讲四十八愿时,有一愿说:假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女人,称念我的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还受女身,我就不取正觉。可见,女人只要念佛的名号,命终舍报就转女成男,决定能往生。
【女人如此,根缺可知。且鸲鹆鹦鹉,尚因念佛而往生。岂根缺者,反不如异类耶?】
女人是这样,根缺的人也同理可知。像八哥、鹦鹉还由念佛而往生,何况根缺的人,难道反而不如异类的旁生吗?(“异类”就是非人类的意思。)
在唐朝贞元年间,河东有个裴氏,养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每天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念佛十声就断气了!火化后得到十多颗放光的舍利,这是旁生念佛往生的例子。女人和根缺者胜过旁生万万倍,岂有不往生的道理?
【至于二乘,乃果位中人,凡夫尚得往生,岂有反摈二乘之理?《阿弥陀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将谓独非二乘耶?】
至于声闻、缘觉阿罗汉是证得圣果的圣人,凡夫都能往生,哪里有反而摈弃二乘的道理呢?《阿弥陀经》上讲: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这不是二乘能往生的证明吗?
【故谓生彼国者,无二乘之执心,则可谓二乘不生;生彼国者,即无二乘,则不可。】
所以从“往生极乐国的人没有二乘的执著心”可以说“二乘不生”,但如果说在往生极乐国的人当中没有回小向大的二乘,那就不对了。
所以“二乘不生”要倒过来说成“不生二乘”,就是说极乐世界化生的天人中,没有二乘人。
第十疑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功行,何等发心,得生彼国?又世俗之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国否?】
有人问:我现在已经决心求生极乐世界,不知道做哪些修行、发哪种心才能生到极乐世界?其次,世俗的人都有妻子,不知道不断淫欲能否往生净土?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持名之外,当具二种念力,必得往生。一者当生厌离浊世之念,二者当生欣慕乐邦之念,又当发菩提心,随力作善以回向之,未有不往生者。】
答:要想今生决定往生西方,除了持念佛的名号之外,还应当具足两种念力,这就决定往生。一是要生起厌离浊世的心,二是要生起欣求净土的心;又要发起菩提心,平时随分随力地做善法回向往生,这样就没有不往生的!
【至于妻子之缘,在俗亦所不碍,苟能使之共沾法味,断不因之而反种孽根。】
至于妻子、儿女的缘,对在家居士来说,也并不妨碍修道。如果能让家人同修、互相策励,就不会因此种下生死业根。在家人和家里的妻子、儿女因缘很深,彼此以情爱牵缠,就是增长生死,使双方沉溺轮回。如果能组成佛化家庭,作菩提眷属,就互相成了修行的增上缘。
比如来果禅师在十九岁的时候,父母逼他结婚。父母之命难以违抗,无法回避,他就事先和女方商量,结婚时叫做结缡,不染世缘,各行佛道。女方早被他劝化皈依三宝,吃斋念佛。这时她的道心更加贞切,早有不落红尘的志向,她反而劝导以终身修道作为所求。
结婚后,两个人假装同房三天。男方坐在蒲团上,女方坐在椅子上陪母亲闲谈。母亲在房间里劝慰,一定要等他们睡下才出去。像这样有三天,母亲知道他们没有世俗的缘,就失望地离开了。两个人就各回各的佛堂,修性念佛。他还劝化自己的父母、兄弟、妯娌,都回头归向佛道,吃斋念佛。每天晚上在佛堂带着大家修行。除了父亲不能盘腿,其他人都多年不倒单。
这就是榜样。在家居士要按这样努力去做。纵然一时还不能断掉贪爱,也要渐渐生起厌离。
【所谓厌离浊世者,浊恶世中,动生荆棘。世人只为衣食二字困苦一生,为名利两途奔波一世,手忙脚乱,甘为妻子做家奴;昼思夜梦,总为色身寻烦恼。】
“荆棘”代表苦和苦因。手脚碰到荆棘,就受刺伤。“动生荆棘”意思是说在浊恶世间,遇到任何境缘,都发生苦和苦因。《地藏经》上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谓厌离浊世,为什么要厌离?就因为在这个浊恶世中,不论做什么、碰到什么,都发生苦恼,不是苦苦、就是坏苦或者行苦。
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怎么过人生?一生为的什么?就为了“衣”、“食”这两个字,劳苦一辈子。在“名”和“利”这两条路上奔波一世!这是活得毫无意义啊!但人呢,糊涂一辈子,为了这个衣食、名利,糊里糊涂地把一辈子都耗尽了,起早摸黑地读书、工作,整天操劳奔波,就为了身上的衣、嘴上的食、为了活得有脸面、有名誉、有地位。“手忙脚乱,甘为妻子做家奴”,就是自从成了家之后,就甘心为妻子、为儿女做他们的家奴。“昼思夜想,总为色身寻烦恼”: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心里想的只是身体怎么吃好、穿好、住好、用好、享受好,为着这个虚妄的色身自寻烦恼。“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色身只是充满臭秽物的行动厕所、虚假不实的泡沫,糊涂的人没事找事,成天像奴仆一样侍候它、养护它、装饰它,心甘情愿、不辞劳苦地赚钱养它、爱它,由此造无量的业、起无数的烦恼、受无数的生死,哪一样不是自找的呢?
【自想七尺形躯,外面只因一片皮包,所以妄自尊大,若将天眼一观,中间不过满腹屎溺,及脓血恶露而已,所以《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何有智慧者,当乐此身,而谓不当厌离乎?】(“罗刹”就是吃人的鬼。)
想想自己不过两米的躯体,只因有一层外皮包裹,就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如果用天眼来透视,里面只不过是满肚子屎尿、脓血等的污秽之物。所以《涅…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二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