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取的現相來描述輪回唯一就是虛妄分別,也就是說介紹它的體性沒有實實在在的二取的自性存在,完全是虛妄的一種分別心。所以上面科判是按照實相講的,那個時候不是從輪回現相角度講,輪回它自性的究竟就是唯一存在一種虛妄分別心。今天是從現相的方面來講,通過輪回顯現的相來悟入它的真實體性,所以不同的兩個側面,輪回的實相和現相,也就是輪回真實的體相和輪回的虛假現相的顯現的側面來宣說雜染的體相。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注釋當中這樣講:
“因此,安立虛妄分別心爲輪回的施設基或者有質,乃是無垢之宗,並且誰也不可駁無此事。”
所謂無垢之宗,就是這種“叁界唯心作”的觀點,也就是說有情世界、器世界種種差別由心安立的觀點,這種宗派的觀點具足一切真實的能立,沒有任何妨害。不論在什麼時代,不論在何種地域,這樣的真理都是顛撲不破的,沒有任何理論可以推翻得了,所以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叁世不易的真理。這一點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說得出來,很多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探究宇宙的起源、萬法的作者,但是他們都沒有發現輪回真正的施設基,反而,以遍計無明虛設了很多其他的作者,都是有垢的宗派。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說,佛的智慧在很多經上面說到“叁界唯識,萬法唯心”的觀點,而且一切生死輪回都是如夢幻一般,沒有一種心外的真實的自體,這個屬于無垢自宗,這個也是內道著重做抉擇的,而且內道當中也是大乘的行者,大乘的宗派當中做了廣大的宣說,做了廣大的抉擇,建立了“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的主張。這樣的話我們就明白,除了佛菩薩的殊勝智慧以外,其它的邪魔外道或者說世間的尋思者,世間的哲學家等等,都一無所知的,在這個方面根本不通達的,連邊邊都沾不上的,所以這就是內道佛菩薩不共的智慧的優點。
之所以佛在《楞伽經》上面說“余說數取趣,相續蘊緣塵,自性自在作,我說唯是心”。外道有些宗派承認微塵是作者,數論派認爲自性是作者,勝論派認爲自在天是作者,還有些外道學派認爲,世界是以實有常法的補特伽羅或者時間的相續所創造。內道的小乘經部派認爲蘊聚是作者,有部派認爲緣是作者,這些都是具有或粗或細的過失的宗派。唯有宣說“萬法唯心”才是了義觀點,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辛叁、入彼等義之理分二:一、宣說叁自性之義;二、入彼之理
壬一、宣說叁自性之義
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
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
所謂叁自性,就是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這叁種自性是對誰安立的?唯一是對虛妄分別心安立的,並不是對于無分別智等其他法安立的,而且這叁種自性,也唯一是就分別心的不同側面的性質而安立的。所以我們需要了知,萬法可以歸攝在叁自性當中,而且所謂的叁自性不是有別別叁個他體的法,這叁種自性就是對一個虛妄分別心安立的。而且需要了知,這個叁自性對虛妄分別心安立的時候,也不是說叁個他體法融合在一法當中,唯一就是一種分別心不同的側面的性質而安立的。具體來說,就是以境故安立遍計所執自性,以分別故安立依他起自性,以二空故安立圓成實自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自性,所以論當中以“唯”字表示決定之義,就是“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這樣我們知道,在一個虛妄分別心上面安立叁自性的差別,而且不可能再有第四個側面,不可能再可以安立第四側面的性質,所以論當中以“唯”字表示決定的意義。
- 以境故安立遍計所執自性。
就是我們這一念頭的現相,雖然是在顯現,但是所現的相在真實中並不成立,所以這個現相決定是一種遍計所執的性質,唯是心的假立而已,所以呢,“以境故”安立遍計所執的自性,這樣我們就明白,遍計所執只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假造的,也就是說,在我們憶念的現相,雖然是在顯現,但是所現的相在真實當中並不成立,所以從這個現相,決定是一種遍計所執的性質,所以唯一就是虛妄分別心假立的一種法。
- 以分別故安立依他起自性。
就是這些顯現除了分別之外再沒有其他,所以從現基分別心的角度,就安立爲依他起自性。
- 以二空故安立圓成實自性。
就是在這個分別念上本來遠離二取,它的自性就是無二的本性,從分別心二空法性的角度安立爲圓成實自性。
說了叁個側面,其實就講了一個心的差別法,也就是說自己的心假立的現相叫遍計所執的自性;自己心的本體叫依他起識;這個心的法性本來就是沒有所境、能境,沒有所取、能取,沒有境和心的法本來就是二空的,這叫心的自性也叫二空圓成實的自性。
所以,唯一是針對一個分別心,從他的現相也就是境的角度來抉擇,就是遍計所執的性質;從諸法的現基也就是分別的角度來抉擇,就是依他起的性質——依于分別心而現起的性質;從分別心二空本性的角度來說,就是圓成實的性質——本來圓滿成就的真實性。所以,從一個分別心的叁個側面——就是境、分別和二空上,可以安立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這叁種自性,這些就是按照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做了抉擇,那麼我們需要認識這個叁自性,那麼我們打個比喻來講,而且這個比喻,大家特別容易理解的一種比喻,就是說:
注意!注意!注意!……我這樣說,你們當下就起了一種分別心。雖然離開耳識外沒有一個聲音的相,但是你認爲在外面有“注意”的聲音,說是“注意!注意!注意!……,這樣一說,當下就起了一種分別心,從實際意義上講,也就是雖然離開耳識外,沒有一個聲音的相的存在,但是你認爲在外面有“注意”的聲音,這個現相唯一是一種遍計所執的性質。之所以會這樣現出二取,他的根源實際就是你的分別,從這個現基是分別的角度,就說這是一種依他起的性質。雖然是這樣在起心動念,但是無論如何,分別心的法性本來就沒有心境分離的二取,從分別心本來無二的角度,就說是圓成實自性。除了這叁個側面的性質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方面的性質,所以彌勒菩薩斷定的說:所謂分別心,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
壬二、入彼之理
所謂入彼,就是悟入分別心的自性。這個“入”,是要我們的心從不能悟入,轉變成真實悟入,這就是說明一個實修的問題,彌勒菩薩這裏講的就是一種實修的內容,因爲他第二個科判就是說到“入彼之理”,“入彼”就是悟入分別心他的自性,那麼這個“入”就是我們的心,從不能悟入,轉變成真實悟入,所以叫“入彼之理”,這就是一個實修的問題。那麼我們大家學習了《菩提道次第廣論》,都知道修是串習的意思。把自己的心串習成那種體性,才是修證。現在從道理上理解了分別心的自性,但是知歸知,行歸行,知和行還不能合爲一體,雖然口頭上也說一切一切唯識,叁界唯識,萬法唯心,但是放下書本,一切都不唯識,還都認爲外面實有境界,這就是佛法沒有轉化爲自己的真實知見,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就是缺少長期不斷的串習,所以這裏就講到需要串習,所以第二個科判講到入彼之理。
下面正式講以修行悟入唯識的道理。補處彌勒菩薩這樣教授我們一種方便,也就是說讓我們以修行方式來安住一種萬法唯心或者說輪回的一切一切萬法都唯一是虛妄分別,完全讓我們通達這樣的一種境界,而且讓我們真實安住這樣的一種境界,彌勒菩薩有這樣的目的就講了入彼之理的內容。或者說真實講以修行悟入唯識的道理補處彌勒菩薩這樣教授我們悟入的方法: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
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總的悟入的步驟有兩步,首先是依于唯識有所得,就可以生起外境無所得;然後依于外境無所得,就可以生起能取識無所得。這樣就悟入了分別心遠離二取的自性。
什麼是“依識有所得"呢?全知麥彭仁波切他老人家解釋爲:依于“外境顯現實際僅是內習氣成熟的自性”有所得,或者了知而修持。這裏“有所得”解釋成對于唯識有所了知而以心串習,所以“有所得”實際是你的心有所安住的意思。
打個比方,比如我的左手上有一個球,如果左手上有所得,右手就是空的,如果右手上有所得,左手上就會成爲無所得,意思是通過以心數數安住善所緣,就可以消除原來的顛倒知見。比如,以前我們都認爲諸法是常法,但是如果了知諸行無常之後,時時刻刻都作意無常,這樣串習純熟,自然就會把執著常的顛倒心,轉換成執著無常的無顛倒心,這就是“依無常有得,常無所得生”。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心時時都作意,山河大地等法只是內在習氣成熟的自性,這樣作意不間斷,久而久之,最後就會由生轉熟。另一方面,依靠這個唯識有所得,以前那種執著心外有境的知見就會由熟轉生,也就是說完全知道心外沒有外境的存在,只是自己不同的習氣成熟而顯現不同的外境的法,實際上都是自心假造的,在自心面前假立顯現的,也是不離開內的自心,除此之外,沒有單獨外境的存在,你這樣對叁界唯識的觀點再再串習的話,你的心當中時時都作意山河大地都只是內在習氣成熟的一種自性,這樣的作意不間斷的話,確確實實最後就會由生轉熟的,另外一方面,依靠這個唯識有所得,那麼以前執著心外有很多色、聲、香、味、觸的知見就會由熟轉生的,最後就會消掉,也就是“境無所得生”。
一旦“境無所得生”,再往下觀修,就很方便,因爲心外的所取境沒有了,反回來觀察,就可以悟入能取識也無所得。
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這一頌是講唯識有得性和外境無得性的平等。平等就是意義相同的意思。爲什麼說兩者意義相同呢?因爲,從肯定方面說的一切顯現都只是分別識體性有得,實際上,也就是從否定方面成立心外的諸境無所得。所以,就知道所謂唯識有得性和外境無得性實際意義完全是相同的。這樣我們就明白這個殊勝的內容,而且以一種殊勝的觀待道理而抉擇的,不是沒有道理安立的。沒有道理而安立的話,我們不一定需要承認,或者不一定是實際的自性,但是可靠的觀待理做抉擇的時候,最後確實就可以說沒有所境,沒有能取識,沒有心外的所境,那麼就知道,取外境種種相的單獨的能取識也沒有辦法安立,這樣的話在名言當中,知道叁界都是唯識,他的法性本來就是遠離能取所取或者說一切戲論法,這樣的話就知道,心的法性,心的實相真如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本來生生滅滅的法就不存在的,本來就沒有一體他體,本來就不存在裏裏外外的種種的相狀。這樣的話就知道,在世俗名言當中萬法歸攝爲一心,在勝義本性當中,萬法本性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本來就是大般涅槃殊勝的自性,或者說本來就是般若自性的面目,是這樣一層一層通達的話,可以說面對世俗的萬法或者說去實修勝義的本性,沒有愚癡的狀態,不會入歧途的過失。
佛頌雲:“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在沒有通達諸境唯心之前,我們總是認爲境有所得,總是緣境起各種貪瞋的分別,而且隨此而向外攀緣奔逐。如果能夠反過來作意一切境都是自己的心,這樣通達諸境唯心之後,就能止息緣外境的種種的分別念。所以,了達諸境唯心,就可以舍離外塵相。從此息滅二取分別,悟入平等的真空,唯一真心遍一切處。)
是這樣的一種內容一層一層可以串習,這叫做入彼之理或者說叫做入萬法唯心,心的本性就是真空的自性。
庚二、如何雜染分二:一、以誰作雜染;二、由彼如何雜染
辛一、以誰作雜染
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
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所。
前兩句是認定雜染的作者,後面六句是宣說他的差別相。
我們在這個叁界六道當中流轉,這一切一切雜染的作者就是虛妄分別,離開他找不到另外的一種真實的作者。這個虛妄分別心是什麼?以叁界有漏所攝的具有二取性的心王與心所,就是虛妄分別。所以上面說,虛妄分別有,或者虛妄分別心等等,上面提到很多虛妄分別,那麼我們就想,這個虛妄分別到底是什麼,這裏彌勒菩薩說得很清楚:叁界心心所就是虛妄分別,沒有一個其他的法,叁界的心和心所者虛妄分別,那麼頌詞上就說“叁界心心所”,“叁界所攝”就排除聖者相續所攝;以具有二取性,就說明不是無分別智;以心王與心所,就顯示了虛妄分別他的差別。所以我們就知道,聖者相續的智慧,聖者相續的無漏的大悲空性藏的境界根本不叫虛妄分別,本論上上下下處處宣說這個虛妄分別唯一就是叁界心、心所,叁界就是有漏的法,所以,有漏的心、心所就是虛妄分別的自性。這樣就知道,所謂雜染的作者,具體來說,就是在叁界當中的一切心王和心所,這些統統都成了雜染的起因。
那麼,心王和心所有什麼差別呢?論中說“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從唯一了別境的總相的角度,就叫心王;從唯一了別境的差別相的角度,就叫心所。心王又有哪些差別呢?“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就是第一阿賴耶識,名爲緣識;第二由阿賴耶識産生的前七識,名爲受識。爲什麼分別稱爲緣識和受識呢?因爲阿賴耶識是其余七識的基,其余七識都是以阿賴耶識爲緣而産生的,所以叫“緣識”。其余七識每一種都是領受各自對境的性質,比如眼識是領受赤紅青白等色境,舌識是領受酸甜苦辣等味境,所以就叫做“受識”。
心所有哪些差別呢?論中說到“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所”,也就是可以分爲能受用的受心所,能分別的想心所,以及能推動諸識趣向所緣境的思心所。“能受用”、“能分別”、“能推動”,分別是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
這樣我們就知道,輪回的作者或者說一切雜染法的作者就是有漏的心和心所,這些心和心所都是虛妄分別。對于叁界迷亂的現相,了知總相的叫做(有漏的)心王,了知種種差別相的叫做(有漏的)心所,應當如是了知二者的差別。
《辨中邊論頌講記(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