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P2

  ..续本文上一页二取的现相来描述轮回唯一就是虚妄分别,也就是说介绍它的体性没有实实在在的二取的自性存在,完全是虚妄的一种分别心。所以上面科判是按照实相讲的,那个时候不是从轮回现相角度讲,轮回它自性的究竟就是唯一存在一种虚妄分别心。今天是从现相的方面来讲,通过轮回显现的相来悟入它的真实体性,所以不同的两个侧面,轮回的实相和现相,也就是轮回真实的体相和轮回的虚假现相的显现的侧面来宣说杂染的体相。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注释当中这样讲:

  “因此,安立虚妄分别心为轮回的施设基或者有质,乃是无垢之宗,并且谁也不可驳无此事。”

  所谓无垢之宗,就是这种“三界唯心作”的观点,也就是说有情世界、器世界种种差别由心安立的观点,这种宗派的观点具足一切真实的能立,没有任何妨害。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在何种地域,这样的真理都是颠扑不破的,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推翻得了,所以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三世不易的真理。这一点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说得出来,很多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究宇宙的起源、万法的作者,但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轮回真正的施设基,反而,以遍计无明虚设了很多其他的作者,都是有垢的宗派。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佛的智慧在很多经上面说到“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的观点,而且一切生死轮回都是如梦幻一般,没有一种心外的真实的自体,这个属于无垢自宗,这个也是内道着重做抉择的,而且内道当中也是大乘的行者,大乘的宗派当中做了广大的宣说,做了广大的抉择,建立了“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的主张。这样的话我们就明白,除了佛菩萨的殊胜智慧以外,其它的邪魔外道或者说世间的寻思者,世间的哲学家等等,都一无所知的,在这个方面根本不通达的,连边边都沾不上的,所以这就是内道佛菩萨不共的智慧的优点。

  之所以佛在《楞伽经》上面说“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外道有些宗派承认微尘是作者,数论派认为自性是作者,胜论派认为自在天是作者,还有些外道学派认为,世界是以实有常法的补特伽罗或者时间的相续所创造。内道的小乘经部派认为蕴聚是作者,有部派认为缘是作者,这些都是具有或粗或细的过失的宗派。唯有宣说“万法唯心”才是了义观点,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辛三、入彼等义之理分二:一、宣说三自性之义;二、入彼之理

  壬一、宣说三自性之义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所谓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这三种自性是对谁安立的?唯一是对虚妄分别心安立的,并不是对于无分别智等其他法安立的,而且这三种自性,也唯一是就分别心的不同侧面的性质而安立的。所以我们需要了知,万法可以归摄在三自性当中,而且所谓的三自性不是有别别三个他体的法,这三种自性就是对一个虚妄分别心安立的。而且需要了知,这个三自性对虚妄分别心安立的时候,也不是说三个他体法融合在一法当中,唯一就是一种分别心不同的侧面的性质而安立的。具体来说,就是以境故安立遍计所执自性,以分别故安立依他起自性,以二空故安立圆成实自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自性,所以论当中以“唯”字表示决定之义,就是“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这样我们知道,在一个虚妄分别心上面安立三自性的差别,而且不可能再有第四个侧面,不可能再可以安立第四侧面的性质,所以论当中以“唯”字表示决定的意义。

  

  • 以境故安立遍计所执自性。

  就是我们这一念头的现相,虽然是在显现,但是所现的相在真实中并不成立,所以这个现相决定是一种遍计所执的性质,唯是心的假立而已,所以呢,“以境故”安立遍计所执的自性,这样我们就明白,遍计所执只是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假造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忆念的现相,虽然是在显现,但是所现的相在真实当中并不成立,所以从这个现相,决定是一种遍计所执的性质,所以唯一就是虚妄分别心假立的一种法。

  

  • 以分别故安立依他起自性。

  就是这些显现除了分别之外再没有其他,所以从现基分别心的角度,就安立为依他起自性。

  

  • 以二空故安立圆成实自性。

  就是在这个分别念上本来远离二取,它的自性就是无二的本性,从分别心二空法性的角度安立为圆成实自性。

  说了三个侧面,其实就讲了一个心的差别法,也就是说自己的心假立的现相叫遍计所执的自性;自己心的本体叫依他起识;这个心的法性本来就是没有所境、能境,没有所取、能取,没有境和心的法本来就是二空的,这叫心的自性也叫二空圆成实的自性。

  所以,唯一是针对一个分别心,从他的现相也就是境的角度来抉择,就是遍计所执的性质;从诸法的现基也就是分别的角度来抉择,就是依他起的性质——依于分别心而现起的性质;从分别心二空本性的角度来说,就是圆成实的性质——本来圆满成就的真实性。所以,从一个分别心的三个侧面——就是境、分别和二空上,可以安立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这三种自性,这些就是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做了抉择,那么我们需要认识这个三自性,那么我们打个比喻来讲,而且这个比喻,大家特别容易理解的一种比喻,就是说:

  注意!注意!注意!……我这样说,你们当下就起了一种分别心。虽然离开耳识外没有一个声音的相,但是你认为在外面有“注意”的声音,说是“注意!注意!注意!……,这样一说,当下就起了一种分别心,从实际意义上讲,也就是虽然离开耳识外,没有一个声音的相的存在,但是你认为在外面有“注意”的声音,这个现相唯一是一种遍计所执的性质。之所以会这样现出二取,他的根源实际就是你的分别,从这个现基是分别的角度,就说这是一种依他起的性质。虽然是这样在起心动念,但是无论如何,分别心的法性本来就没有心境分离的二取,从分别心本来无二的角度,就说是圆成实自性。除了这三个侧面的性质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方面的性质,所以弥勒菩萨断定的说:所谓分别心,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

  壬二、入彼之理

  所谓入彼,就是悟入分别心的自性。这个“入”,是要我们的心从不能悟入,转变成真实悟入,这就是说明一个实修的问题,弥勒菩萨这里讲的就是一种实修的内容,因为他第二个科判就是说到“入彼之理”,“入彼”就是悟入分别心他的自性,那么这个“入”就是我们的心,从不能悟入,转变成真实悟入,所以叫“入彼之理”,这就是一个实修的问题。那么我们大家学习了《菩提道次第广论》,都知道修是串习的意思。把自己的心串习成那种体性,才是修证。现在从道理上理解了分别心的自性,但是知归知,行归行,知和行还不能合为一体,虽然口头上也说一切一切唯识,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但是放下书本,一切都不唯识,还都认为外面实有境界,这就是佛法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真实知见,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缺少长期不断的串习,所以这里就讲到需要串习,所以第二个科判讲到入彼之理。

  下面正式讲以修行悟入唯识的道理。补处弥勒菩萨这样教授我们一种方便,也就是说让我们以修行方式来安住一种万法唯心或者说轮回的一切一切万法都唯一是虚妄分别,完全让我们通达这样的一种境界,而且让我们真实安住这样的一种境界,弥勒菩萨有这样的目的就讲了入彼之理的内容。或者说真实讲以修行悟入唯识的道理补处弥勒菩萨这样教授我们悟入的方法: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总的悟入的步骤有两步,首先是依于唯识有所得,就可以生起外境无所得;然后依于外境无所得,就可以生起能取识无所得。这样就悟入了分别心远离二取的自性。

  什么是“依识有所得"呢?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解释为:依于“外境显现实际仅是内习气成熟的自性”有所得,或者了知而修持。这里“有所得”解释成对于唯识有所了知而以心串习,所以“有所得”实际是你的心有所安住的意思。

  打个比方,比如我的左手上有一个球,如果左手上有所得,右手就是空的,如果右手上有所得,左手上就会成为无所得,意思是通过以心数数安住善所缘,就可以消除原来的颠倒知见。比如,以前我们都认为诸法是常法,但是如果了知诸行无常之后,时时刻刻都作意无常,这样串习纯熟,自然就会把执著常的颠倒心,转换成执著无常的无颠倒心,这就是“依无常有得,常无所得生”。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时时都作意,山河大地等法只是内在习气成熟的自性,这样作意不间断,久而久之,最后就会由生转熟。另一方面,依靠这个唯识有所得,以前那种执著心外有境的知见就会由熟转生,也就是说完全知道心外没有外境的存在,只是自己不同的习气成熟而显现不同的外境的法,实际上都是自心假造的,在自心面前假立显现的,也是不离开内的自心,除此之外,没有单独外境的存在,你这样对三界唯识的观点再再串习的话,你的心当中时时都作意山河大地都只是内在习气成熟的一种自性,这样的作意不间断的话,确确实实最后就会由生转熟的,另外一方面,依靠这个唯识有所得,那么以前执著心外有很多色、声、香、味、触的知见就会由熟转生的,最后就会消掉,也就是“境无所得生”。

  一旦“境无所得生”,再往下观修,就很方便,因为心外的所取境没有了,反回来观察,就可以悟入能取识也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这一颂是讲唯识有得性和外境无得性的平等。平等就是意义相同的意思。为什么说两者意义相同呢?因为,从肯定方面说的一切显现都只是分别识体性有得,实际上,也就是从否定方面成立心外的诸境无所得。所以,就知道所谓唯识有得性和外境无得性实际意义完全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就明白这个殊胜的内容,而且以一种殊胜的观待道理而抉择的,不是没有道理安立的。没有道理而安立的话,我们不一定需要承认,或者不一定是实际的自性,但是可靠的观待理做抉择的时候,最后确实就可以说没有所境,没有能取识,没有心外的所境,那么就知道,取外境种种相的单独的能取识也没有办法安立,这样的话在名言当中,知道三界都是唯识,他的法性本来就是远离能取所取或者说一切戏论法,这样的话就知道,心的法性,心的实相真如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生生灭灭的法就不存在的,本来就没有一体他体,本来就不存在里里外外的种种的相状。这样的话就知道,在世俗名言当中万法归摄为一心,在胜义本性当中,万法本性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大般涅槃殊胜的自性,或者说本来就是般若自性的面目,是这样一层一层通达的话,可以说面对世俗的万法或者说去实修胜义的本性,没有愚痴的状态,不会入歧途的过失。

  佛颂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在没有通达诸境唯心之前,我们总是认为境有所得,总是缘境起各种贪瞋的分别,而且随此而向外攀缘奔逐。如果能够反过来作意一切境都是自己的心,这样通达诸境唯心之后,就能止息缘外境的种种的分别念。所以,了达诸境唯心,就可以舍离外尘相。从此息灭二取分别,悟入平等的真空,唯一真心遍一切处。)

  是这样的一种内容一层一层可以串习,这叫做入彼之理或者说叫做入万法唯心,心的本性就是真空的自性。

  庚二、如何杂染分二:一、以谁作杂染;二、由彼如何杂染

  辛一、以谁作杂染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

  前两句是认定杂染的作者,后面六句是宣说他的差别相。

  我们在这个三界六道当中流转,这一切一切杂染的作者就是虚妄分别,离开他找不到另外的一种真实的作者。这个虚妄分别心是什么?以三界有漏所摄的具有二取性的心王与心所,就是虚妄分别。所以上面说,虚妄分别有,或者虚妄分别心等等,上面提到很多虚妄分别,那么我们就想,这个虚妄分别到底是什么,这里弥勒菩萨说得很清楚:三界心心所就是虚妄分别,没有一个其他的法,三界的心和心所者虚妄分别,那么颂词上就说“三界心心所”,“三界所摄”就排除圣者相续所摄;以具有二取性,就说明不是无分别智;以心王与心所,就显示了虚妄分别他的差别。所以我们就知道,圣者相续的智慧,圣者相续的无漏的大悲空性藏的境界根本不叫虚妄分别,本论上上下下处处宣说这个虚妄分别唯一就是三界心、心所,三界就是有漏的法,所以,有漏的心、心所就是虚妄分别的自性。这样就知道,所谓杂染的作者,具体来说,就是在三界当中的一切心王和心所,这些统统都成了杂染的起因。

  那么,心王和心所有什么差别呢?论中说“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从唯一了别境的总相的角度,就叫心王;从唯一了别境的差别相的角度,就叫心所。心王又有哪些差别呢?“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就是第一阿赖耶识,名为缘识;第二由阿赖耶识产生的前七识,名为受识。为什么分别称为缘识和受识呢?因为阿赖耶识是其余七识的基,其余七识都是以阿赖耶识为缘而产生的,所以叫“缘识”。其余七识每一种都是领受各自对境的性质,比如眼识是领受赤红青白等色境,舌识是领受酸甜苦辣等味境,所以就叫做“受识”。

  心所有哪些差别呢?论中说到“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也就是可以分为能受用的受心所,能分别的想心所,以及能推动诸识趣向所缘境的思心所。“能受用”、“能分别”、“能推动”,分别是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

  这样我们就知道,轮回的作者或者说一切杂染法的作者就是有漏的心和心所,这些心和心所都是虚妄分别。对于三界迷乱的现相,了知总相的叫做(有漏的)心王,了知种种差别相的叫做(有漏的)心所,应当如是了知二者的差别。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