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

  辛二、由彼如何杂染

  “彼”就是虚妄分别心,也就是三界心心所。“如何杂染”就是杂染的方式。

  

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

  

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

  颂词分成两段,前六句是讲以十二支杂染的方式,后两句是说明三杂染都是源于虚妄分别。

  

  • 以分别心如何在轮回中辗转受生呢?

  是由十二缘起各支相连、环环相扣而不断流转受生的。

  

  • 以十二支如何杂染呢?

  就是以无明覆障故,逼恼世间众生;以行安立故,逼恼世间众生……乃至以生和老死是苦果故,逼恼世间众生。

  以无明覆障故,逼恼世间众生:无明的作用是障碍现见真实义,以无明的覆障就会引起行、识等后后的法。比如,如果对于业果无明,以这种业果愚就会覆盖见业果的智慧,这样受它的支配,人们就会不断造作杀、盗、淫、妄等非福业,由此引生后后的识等缘起之法。所以,无明是以覆障的方式恼乱众生。

  以行安立故,逼恼世间众生:这里“行”是指前世的业,包括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以这三种业就会在八识田当中安立转生后世的种子。所以,十二缘起支分当中第二行支分就是做安立,以行安立,所以六道众生就不自在逼恼世间。比如以悭吝的业就会安立饿鬼界的种子,虽然还没有成熟饿鬼的根身器界,但是种子己经安立了,一旦因缘积聚就会现前果报。就像这样,以非福业安立三恶趣,以福业安立欲界人天,以不动业安立色界和无色界。所以行是以安立而逼恼众生的。

  以识将导的缘故,逼恼世间众生:将导是将护前导的意思,识是如何逼恼众生呢?以习气熏习的识将会导引众生转生于六道,所以,识是众生受报的前导。比如,屠夫天天都是杀猪,以这样日日杀气熏习的识在中有当中就会现前猪,而且以业识会不由自主地向着猪奔去,结果就会堕入地狱;或者,以爱欲熏习的识,见到父母作不净行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被这个识牵引而堕入母胎。平时已经由造业熏习成性,自然在中有时,自己会不由自主随业识牵引而转生。所以,识是以将导逼恼众生的。

  以名色摄持故,逼恼众生:名是指四名蕴——受想行识四蕴,色是指色蕴。以名色摄持的缘故,的确逼恼一切众生,当业识和父精母血形成名色的时候,这个名色的作用就是摄持这个三有的果报身,让你摆脱不了,所以名色就是做摄持,摄持的缘故逼恼世间众生。

  以内六处圆满故,逼恼世间众生:就是以内六处让名色分位圆满的缘故,逼恼众生。由于名色发展到六根长成,就叫做分位圆满。

  以触三分别缘故,逼恼众生:“三”是指根、境、识,“三分别”是指触依根境识三者聚合后分别所境,所以我们知道,首先有三个法,然后产生触,而且这个触就是分别所境的,这个分别所境需要了知以触三分别的缘故,所以逼恼众生。而且“三”就是指根境识“三分别”就是指触依根境识三者聚合后分别所境。这样的话就是,以触的支分让世间的众生不自在,逼恼世间有情。

  以受受用故,逼恼众生:以受能够受用苦和乐的果报,受是以受用而逼恼众生的。

  以爱引起故,逼恼众生:爱有两种——不离爱和乖离爱,不离爱是指贪心,乖离爱是指瞋心。凡夫人以受为因缘就会生起贪、瞋等爱,以这个爱就会引起后有。

  以取的支分连缚故,逼恼众生:由于取直接和后世连缚,连缚就是和后世紧紧连结在一起。

  以有现前故,逼恼众生:以前面的爱和取作滋润,就成了有势力能引后世的业,这就叫“有”。比如种子不断经过水的滋润,就有了发芽的生机,能够让芽果现前。由有能够让后世现前故,逼恼众生。

  由生老死是苦果故,逼恼众生:生和老死是以今生烦恼和业所感召的后世苦果,其中生能够作老、病等痛苦的依处,老和死本身是痛苦的自性。

  唯此恼世间:就是唯一是由此十二支,以覆障等的方式逼恼众生,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实有补特伽罗的作者,都是虚妄分别心的作用。它是制造杂染的作者,也是生死流转的根源。

  这以上讲了以十二支分如何杂染或者说杂染的方式都讲完了。

  十二缘起也可以归摄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其中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杂染,行、有二支是业杂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是生杂染,所以论中说“三二七杂染”。

  这十二支都是以“虚妄分别”产生,而且使得众生在六道当中辗转受生而杂染,所以都取杂染的名称。不但是虚妄分别产生而且需要了知都是在六道当中打转转的方式受生而杂染的,所以每个都叫杂染,因为以虚妄分别心产生后,不断地辗转受生在轮回当中,而且轮回的一切法无论是轮回的因,它的体性或者它的果报一切一切都是跟清净相反的一种杂染的法,都是心里产生一种痛苦的因素,所以都可以叫做杂染,杂染的范围非常广。所以我们就知道,这十二支分都是杂染,都取杂染的名称。

  以上杂染的体相已经讲完。下面讲清净的体相。

  己二、清净之相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这里的清净是从离垢的角度来讲的。远离了以因的业惑和果的痛苦所摄的轮回,也就是苦和集都息灭,就叫做清净或者涅槃。这里讲的清净需要这样来了知,因为上面讲了杂染,跟杂染相对的法就是涅槃,而且涅槃就是清净轮回的因的业惑和果的痛苦,所以四谛当中苦和集谛所摄的一切一切漏法息灭,这叫做清净或者叫做真实的涅槃,所以说这里讲的清净是从离垢的角度讲的,这不是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讲的。这个清净或者涅槃的源泉就是二取空性,为什么二取的空性是涅槃的源泉呢?因为获得清净的道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包括果也是二取空法性的现前。所以,弥勒菩萨下面唯一抉择空性的体相。所以,讲清净之相的时候,前提我们需要了知这里讲的清净是从离垢的角度而宣说,而且下面讲的时候也是唯一讲二取空的法性,因为一切涅槃的境界,一切涅槃的功德,或者一切菩提的境界都是需要证悟空性,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圆满成就的,而且道和果的一切境界都是二取空性的现前,所以无论是略说还是广说,都唯一抉择空性的真实体相。

  庚一、略说

  

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略说唯有此。

  “诸相”就是空性的相,“异门”就是空性的异名,“义”就是空性异名所对应的意义,“差别”就是空性的分类,“成立”就是对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的道理。“二空性”就是能取所取空。

  应当了知所谓二取空性的体相,略说唯一就是由这样五种差别的方式来做真实抉择。

  庚二、广说(依略说次第)分五:一、空性之相;二、空性异名;三、空性异名之义;四、空性之分类;五、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之理

  辛一、空性之相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这里空性的相是用“非有非无”,“非一非异”来表达,“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就是由于无有二取以及有无二取的法性,所以空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非异亦非一”是说虚妄分别心和二取空不是他体,也不是无二的一体。下面按照世亲菩萨的注释来讲解,为什么虚妄分别和二取空二者不是别别的他体呢?因为虚妄分别是有法,二取空是法性,有法和法性不可能分离的缘故,否则就有热性和火分离的过失。为什么不是无二一体呢?因为如果虚妄分别和二取空是无二一体,那在圣者入定位没有虚妄分别心的时候,二取空也成为无有,那它就不是清净智慧的行境,这样就有很多过失。所以我们以理观察的时候,虚妄分别心和二取空这两个,不是别别的他体,也不是无二一体法,如果是别别他体,成了无关系,或者说有别别分离的,这样的话就是没有热性有火的存在,有火没有热性的存在等,反正有热性和火分离的过失,完全成立无二无别的话,那么就有很多过失,这个不但是这里讲,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无论是讲大乘的显空二谛,或者说实相现相二谛等等,种种的讲法当中,根本没有涉及到二谛都是别别的他体,或者,都是方方面面没有任何差别无二无别的一体,根本没有宣说过,假使承认这样的话,有很多很多的过失, 包括佛金口在《解深密意经》等当中,讲了很多的过失,所以,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本性根本不是别别他体法,也不是无二一体的法,如果这两个承认他体,或者说一体,都有过失。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法,承认无二一体的话,①应成清净智慧的行境是二取的法;②二取空只在不清净位有,在清净位没有二取空,这样应成二取空不是平等周遍的法性共相,等等很多的过失。

  我们就知道,弥勒菩萨说真实清净的相或者说空性的相就是非有非无、非一非异来做的表示,这个原因需要了知,没有二取但是有无二取的法性的存在,所以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所以世俗法和胜义法或者说现和空或者说杂染和它的自性清净的法,或者说轮回和涅槃不是别别的实有他体法,别别的他体法本来没有,有的话,你就是舍弃轮回不一定获得涅槃,或者获得涅槃不一定灭尽轮回的杂染法。所以我们就知道,某一个人没有修行的时候成在杂染的法,但是他入道而且修行,那么正道的修行就有殊胜能力断除这个杂染的法,这个时候就不会现前轮回的一切法,完全现前涅槃的清净的境界,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两个不是别别的无关的他体法,假使是这样的话,没有一个另一个…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