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P3

  ..续本文上一页讲,可以分两类。

  壬二、分十六空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见如此理,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

  

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为得诸相好,

  

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这四颂,我们分成三段来讲。先讲前三句,再讲中间九句,最后讲后面四句。以空性的自体来说,并没有种种的分类,这里只是从空基的不同上,分成此种、彼种的空性。我们打个比方来讲,虚空的自性上面并没有种种的差别,但是就是一种不同的器就安立不同的差别,比如说经堂里面的虚空、外面的虚空、还说宝瓶里面的虚空,有不同的器就安立虚妄的差别。同样的,对空性自性来讲,没有任何差别,但是从空基的角度来讲,当然有不同的差别。所以,对空性安立了不同的分类,分了十六空性。这些我们讲过很多次中观的论,所以没有不懂的,不必要再再重复这些。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见此如理。

  这三句当中讲到了六种空,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和胜义空。

  1、内空:“能食”,食是受用的意思。能食就是能受用外境的眼等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这内六处自性不成立,就叫做内空或者叫能食空。食是受用的意思,能食就是指眼等内六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能受用外境的色、声、香、味、等的法,所以能食就是能受用外境的眼等内六处。这六个自性不成立的缘故,就叫做内空或者叫能食空。

  2、外空:“所食”,就是以眼等所受用的色等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这外六处自性不成立,就叫做外空。

  3、内外空:“此依身”,就是此根、尘内外法的所依身,由于身的一切处自性不成立,就叫内外空。

  4、大空:“所住”,是指器世界,因为是有情身体所安住,所以叫做“所住”。广大器世界的空性,叫做大空。

  5、空空:“能见此”,是指能见此空性的智慧,这个“此”就是上面所讲的以内外情器所摄的一切法本来安住的空性。“智慧”取所境的名称,就叫“空”,它的空性,就叫空空。我们就知道,“能见此”其实就是指能见此空性的智慧,这个智慧也是空性的,所以叫做空空。

  6、胜义空:“如理”,是指胜义。因为空性是诸法的实相,它如理而不欺诳的缘故,叫做胜义。胜义本来就是空性,就叫胜义空。

  

所求二净空,为常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

  

故观此为空,为种性清净,

  

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

  故菩萨观空。

  这九句当中讲到八种空,就是有为法空、无为法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

  7、8、“所求二净空”:“二净”就是有为法道和无为法涅槃的两种功德。菩萨所求的这两种功德也是自性空,叫做所求二净空。这一句是略说,后面八句是广说。总的来讲,菩萨为了获得有为法道和无为法涅槃的功德清净,而修习有为空和无为空,原因就是:如果对于这些道果功德取相执著,功德就不能清净。相反来讲,通过了知功德自性也是本空,不著功德相而修习,就能使功德清净。

  9、“为常益有情,故观此为空”:为了现前无住大般涅槃之后乃至虚空未尽之间恒时利益有情,所以观此大涅槃也是空性。不住轮涅的大涅槃也是自性空,所以叫做毕竟空。观修毕竟空的目的是为了常益有情,因为如果对大涅槃耽著,真实的清净就不会现前,如果对于大涅槃无执著,那就能任运不间断的利益有情。

  10、“为不舍生死,故观此为空”:为了不舍弃轮回,所以观此轮回是自性空。轮回无始无终,没有前际也没有后际,所以叫做无际,它的自性空叫做无际空。为什么要观修无际空呢?目的就是为了不舍离生死,因为如果不了知轮回如同空花,本无自性,就会对于轮回见到过患后产生舍离的心,这样就不能够安住轮回利益众生。

  11、“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为了获得在无余涅槃时善根也无有穷尽,所以观修此无尽善根也是空性。在无余涅槃界当中的一切善根无有散尽,所以叫做无散。这个无散的善根也是自性空,所以叫无散空。为什么要观修无散空呢?目的是为了使善根无穷无尽。对无尽善根不执著,在空性当中,远离二取的障碍,这样能够让善根永远相续不断。

  12、“为种性清净,故菩萨观空”:为了让自性住种性清净,所以大乘菩萨观修自性住种性的空性。自性住种性是我们的本性,它也不是堪忍的实有法,所以叫作本性空。观修此空的目的,是为了令种性清净。因为以观本性空,就能清净耽著种性的障垢,而让种性真实现前。

  13、“为得诸相好,故菩萨观空”:为了获得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大乘菩萨观修自相空。佛的相好,叫做自相,自相也没有自性,叫做自相空。正是为了获得相好,才观修相好的无自性。执著相好,反而以执著的障垢不能现前相好,相反以观自相空能够清净耽著相好的障垢而圆满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14、“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这里的佛法是指佛的功德法——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为了清净佛的功德法,所以菩萨观修一切法空。佛的功德法叫做一切法,他也不是有堪忍自性的,所以叫做一切法空。观修此空的目的,是为了清净耽著佛功德法的障垢后圆满获得佛的功德法。以上八种空性都是从道的角度上讲的。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这一颂是把前面十四空含摄在无性空和无性自性空这两种空性当中。什么叫无性空呢?就是一切人我和法我都本来没有自性的空性,叫做无性空。什么叫无性自性空呢?就是遮遣二我以后,二我无自性的有性或者空性还是有的,从肯定方面叫做无性自性空。不然的话,如果不承认这种空性是有,那就遣除二我之后就变成石女儿一样的断空。为什么要别别安立这样两种空呢?为了遣除增益和损减二边需要安立,也就是颂词上所说:补特伽罗和法,都不存在实有自性,但是遣除二我的这样一种无性自性并非没有,所以为了遮遣执著人法实有的增益以及执著空性无有的损减,有必要别别安立无性空和无性自性空的差别。

  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前面讲了十四种空性的分类,再加上这两个空性就等于有十六类差别,或者说空性分了十六种差别。这个我们上面也讲过,空性的自性上没有种种的分类,只是空基上有差别。然后这里本论上有一种不共的特色,也就是说不像其他的般若经和中观论,他这里就是某一个空性为什么要去观修这个,观修这个空性有什么必要呢?针对大乘菩萨来讲,观修十六空性对他来讲有很大的必要,也就是说肯定有很重要的目的,都是对某一个法的侧面断除执著,才能清净的空性现前,所以弥勒菩萨不但是跟其他的大经大论相同讲了十六种空性的差别,还讲了每一个空性为什么需要观修,观修这个空性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利益,他讲得清清楚楚的,所以颂词还有一种不共的特色,也就是说一种很清楚的,描述了如是如是空性的分类,如是如是修行有如是如是的目的等等,是这样做的抉择。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