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P2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现前,或者另一个现前为什么前者彻底灭尽,好像宝瓶灭掉了不一定柱子现前,或者说柱子不现前的时候,必须现前宝瓶,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说我们知道,这里空性的相或者清净的相跟杂染的相不是他体的也不是无二一体的,一个是有法一个是法性,或者一个是迷乱的现相,另一个是胜义的自性,是这样来分离。所以,在众生的境界当中只能现前杂染的相,在这个时候它不现清净的相。相反来讲,在圣者境界当中就现前清净的相,不现杂染的相,如果他们是别别他体的话,在圣者位两者都可以现前,或者在凡夫位两者不现前,或者两者都现前,有这样的很多很多问题需要承认。但是这个没有办法,圣者面前没有杂染的相或者说凡夫面前没有直接现前清净的相,所以,不是无二一体的也不是别别的无关的他体法,是这样来需要了知空性之相的内容。

  辛二、空性异名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

  略说空性的不同名字,应知是真如、实际、无相、胜义和法界。

  辛三、空性异名之义

  

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无变、无倒、相灭、圣智行境、诸圣法因,如其次第,分别是上述五种异名的含义。

  ①无变:就是先前如是、后时也如是,在地狱当中是二取空,在天堂当中也是二取空,凡夫不净位没有远离二取空,成佛极清净位也还是二取空。法性如是无有变易的缘故,叫做真如。那么我们需要了知,由于无变的缘故,就叫做真如,为什么这样讲呢,前面如是,后面也是如是,或者说凡夫地狱当中是二取的空性,在转生天堂当中也是二取的空性,或者说凡夫众生不清净位始终没有远离过二取空,同样在成佛极为清净的时候,也还是二取的空性存在,这样就是非常平等的,周遍的,而且前面后都没有任何差别,无变的。所以说,法性如是没有变异的缘故,就叫真如。

  ②无倒:二取空是没有颠倒的真实性,所以也叫做实际。真实的际,真实的毕竟所以叫做实际。为什么这样讲呢?由于无倒的缘故。没有一点点、一丝一毫颠倒的问题,完全是真实性,所以叫做实际。

  ③相灭:二取空是一切戏论相都寂灭的一种自性,因为分别心所执的二取戏论相不成立,也就是空性戏论相寂灭的缘故,叫做无相。现在我们分别心面前所计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纷繁万相,实际上都是人我和法我所摄的戏论相,都落在二取里面,在远离二取的空性当中,这些戏论相都是本来寂灭的,所以叫做无相。

  ④圣智境:就是圣者智慧的行境,由于空性就是殊胜圣智行境的缘故,叫做胜义。不是凡夫众生的迷乱识面前虚幻而显现的世俗法,而是圣者智慧的行境,所以说它是最深的、最了义的义,所以叫胜义。

  ⑤诸圣法因:就是诸圣者功德法的因或者界,叫做法界。为什么这样讲呢?由于空性是出生诸圣者功德法之因的缘故,叫做法界(这个法就是指圣者的种种功德法,界是因的意思。因为弥勒菩萨直接说诸圣法因,诸圣者功德法的因,由于诸圣者功德法的因的缘故,所以叫法界)。所以,从名言的角度来讲,这个空性也成了现前一切圣者功德法的一种因缘,或者说显露一切本具功德法的一种方便也可以叫做法界。这样的讲法,在大乘的很多了义经典当中做了抉择,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二取空性或者说圆成实或者说自性清净的种性,或者说都具足法界如来藏,众生的相续当中具足这样的,那么他呢从名言角度来讲作为因,然后依靠这个就现前圣者功德的法,因为远离客尘障垢的时候这个功德会现前,现前不是无因无缘现前的,不是其它的一种有为法无而现前的,本来具足的显露出来,这个是从名言当中可以叫法界或者叫诸圣者法的因。这样我们就知道,最后还是落到空性上面,由于这个自性清净的大空性,你通过闻思修的智慧相续当中逐渐坚固、串习,这样的话,到了圣者位的时候,就会出生一切圣者的种种的无漏的功德法,这个就知道,没有缘空性,对空性没有闻思修的功德,那不可能出现圣者的功德法,所以,空性作为所缘,缘空性修习的话,的确诸圣者的功德法都会现前,所以这个空性就叫做法界。虽然意义上就是讲空性,但是缘空性就会出生圣者的种种的一切无漏的功德法,所以对空性安立一种法界的名称。上面讲胜义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虽然只讲一种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是它叫胜义,为什么呢?圣者智慧的行境,很殊胜的、很了义的一种角度,就对空性安立胜义的名称,原因是圣智境的缘故。或者对般若空性安立无相的名称,因为这个大空性当中远离一切戏论的,息灭一切相的,所以叫做无相。或者对这个空性可以叫实际,因为这个空性的本性一丝一毫没有颠倒的本体,完全没有颠倒的真实性的一种本性,所以二取空就是没有颠倒的真实性,它叫做实际。然后,真如其实就是空性不同的异名,因为空性它一切法无论是生、住、灭现相的时候或者是轮涅的杂染和清净的法显现哪一种,有哪一种不同的相状,自性本来就是空性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的,或者佛是否转*轮没有任何差别,万法自性都是空性。所以,对一个空性的体相就说到真如、说到实际、说到实相以及胜义和法界,原因就是唯一这个清净的空性,依靠她就成就种种的功德等,她是不变的、她是无倒的、她是相灭的、她是圣者行境的、她是产生一切圣者无漏功德法的因,所以,对她可以安立不同的异名。其实就是描述一种清净空性的相。但是她有种种的功德、种种的功能,她的本性很多很多地方就需要了知,所以弥勒菩萨以善巧的方便就对这个空性讲了不同的异名。意义就是刚讲了五种意义,而且这五种意义都是可靠的依据,通过这样对这个空性安立了真如、实际等的名称。

  辛四、空性之分类分二:一、分两类空;二、分十六空

  壬一、分两类空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金空,净故许为净。

  这一颂前两句是由现相划分杂染和清净的差别。后两句是从实相的角度说明自性清净的无差别。

  空性的差别有两种,一是杂染,二是清净,之所以有这样两种差别,是由于有垢和无垢的分位差别,在有垢位叫做杂染,在离垢的时候叫做清净。这是从空性她的本体上没有差别,而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所以可以分两类。

  有人会这样问:既然在有垢位存在障垢,为什么还说自性是清净呢?难道不是矛盾吗?

  回答的时候以善巧的方便来回答,因为他毕竟接受不了杂染实相上就是清净的,或者说观待杂染安立一种清净,杂染以外的一个清净,但是一切万法又说是清净,他接受不了这样甚深的意义,所以,就以善巧的方便对他回答。也就是说弥勒菩萨以比较善巧的方便来作了回答,是用比喻来做回答:

  答:比如水、黄金和虚空,虽然以客尘覆盖,但是它们的自性并没有染污,同样的道理,真如空性自性本来清净,所以承许是清净。

  这样我们要分清楚现相和实相,从现相上确实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也就是说凡夫众生和圣者、佛陀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一者是杂染的,一者是完全清净的,所以,观待现相来讲,确实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按照有垢和无垢的不同分位,对于空性安立有垢和无垢的两种差别,这是从现相上讲的。但是从实相上看,空性本身并没有这样的差别,他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大无为法。即使在轮回当中,具有虚妄分别,但是分别心的法性也是本来清净。否则,如果空性先前是有垢,后来变成无垢,那就成了有为法,不是大无为法的法性。

  所以,弥勒菩萨以一种善巧的方式作了殊胜的抉择,也就是说现相上可以有杂染和清净,所以有杂染和清净的两种分类,有这样有垢无垢的不同分位的话,对于空性也安立了有垢无垢的两种差别,但这个只是现相的角度来安立两种差别,实际从实相上来讲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两个根本不矛盾的,现相上看起来,好像水、黄金、虚空不是那么清净,表面上或者说现相上看来好像有客尘的障垢,但是水、黄金、虚空它的真正的自性确实没有障垢染污的存在,跟这一样的,凡夫凭这个虚妄分别念的境界的时候,认为确实不是清净的,完全都是杂染的,一切一切都是迷乱的,一切都是颠倒的境界,观待圣者,而且依靠佛经当中所讲的圣者的清净境界来讲,确实认识到自己的境界都是颠倒的、都是虚妄的、都是迷乱的、都是杂染的一种境界他认识到了,这个时候不存在清净的,需要了知,就是自己的分别识面前显现上就这样的,所以观待你的现相来讲,并没有说杂染就是清净的,或者清净就是杂染的,没有这样说,在你的现相的境界当中,没有说众生是佛,佛就是众生,根本没有这样讲,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分清楚,现相的时候有垢和无垢有不同的分位,所以,这里就讲了两种差别。但是,现相也毕竟是客尘障垢忽然显现出来的,所以说障垢的显现通过修道断尽的时候,不是说前无后得到一种清净的相,本来清净的自性面目彻底显露而已。所以我们就知道,从实相上来讲,并不是前面有个不清净的法,通过修道清净,然后再变成无垢的法,不是这样的,本来清净、本来无垢的,就远离了客尘的现相的迷乱法而显露实相的面目,这样就知道圣者的境界不是过去没有而后面才现前的,否则的话成了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成了一种有迁变的,不成还是不变的一种法性。当然我们知道这个空性肯定是万法的法性,所以这里讲的空性无论是杂染位还是清净位,或者说无论是从现相还是从实相,这个空性永时都是不变的,永时都是存在的,是这样来了知空性实相上没有差别,但是从现相上来…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