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讲记(四)
辛五、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之理: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第一颂是从反面来成立,依靠现相应当有染净的分位差别。第二颂着重是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宣说不能一向决定染净的差别。
①依于现相应当有杂染清净的分位差别。
假如在凡夫位没有任何杂染,无论是烦恼杂染还是业杂染以及生杂染都没有,那么一切生死凡夫不必要修内道大小乘的法,都应当是自动解脱。
假如没有一种圣者位离开杂染的清净,小乘的果位就是断除一切烦恼杂染的清净;大乘的菩提果不但远离烦恼杂染甚至所知障的一切杂染彻底远离,所以没有一种大乘和小乘圣者离开杂染的清净,那么大小乘的修行人再如何用功修行,也应成毫无结果,修佛法应成一种徒劳无义的愚痴行为。
但是,无法否认凡夫具有束缚,无论是三界六道的哪一种众生的身份上讲,都有不自在地被业惑紧紧束缚的、非常悲惨的而且相续当中也是逼恼的一种感觉,始终都离不开轮回痛苦的自性,凡夫就具有束缚,无法否认一切凡夫具有束缚,所以我们就需要了知,凡夫位必须要个杂染的存在,否则,凡夫位没有杂染的话,一切生死凡夫不必要修道,都应当任运自成自动地方式来解脱,但是这个不能承认的,无法否认一切凡夫具有束缚。同样的,一切圣者远离杂染的事实也是无法否认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小乘的圣者以及大乘的圣者他们不像凡夫,凡夫非常不自在,被我执、法执或者说被业惑不自在打转转的,所以,圣者他是自由自在的,自己修清净的解脱道,自己发了出离心、菩提心,然后无二慧的境界当中就修涅槃的法,非常自由自在而且不会被轮回的杂染法来彻底染污。所以,圣者远离杂染的这个事实也是无法否认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圣者位离开杂染的清净,没有这个离开杂染的清净的话,那么修行人再用功再苦行也是成了毫无意义的,毫无结果的。而且这样的观点必须要承认修行就是应成一种徒劳无义的愚痴行为,但是谁承认这样呢?有智慧或者说真正相信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或者相信轮回和涅槃的差别,这样的话决定无法否认凡夫具有束缚,圣者远离杂染的事实。所以从现相的角度,应当安立凡夫有垢和圣者无垢的差别。
②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宣说不能一向决定染净。
从实相来看,心的本性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说不是杂染;但是从现相来看,凡夫由于客尘染污的缘故,不是不杂染,这个需要了知根本不相违的,表面显现上的法确实不是清净的,而且都是非常杂染的、非常不清净的、非常不悦意的,或者说一切一切的法都是不清净的一种自体,无论是轮回的因或者是轮回的体性,或者是轮回的果,或者说以我执的推动下起烦恼,烦恼而造业,造业而感受种种的果报,这样的话,业惑感召的身体等等都是不清净的、杂染的一种自性,所以从表面的现相上看,确确实实就是有染污的,所以,不能说这个是不杂染的。但是,心的本性按照圣者的境界来讲,或者获得究竟菩提果的角度来讲,或者说基的究竟自性的本性来讲,的确可以说初、中、后没有任何差别,自然都是大清净的一种本性。所以,从实相来看,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心性本净故”说得很清楚。所以,不能说这个是杂染的。但是,从现相的角度来讲,一切凡夫的相续当中充满了业惑的障碍。所以,客尘染污的缘故,所以,不能说是不杂染的,所以,颂词上说“由客尘所染”。通过这样的根据或者说通过这样实相和现相的差别,我们就明白,不能一概说完全是清净的,或者说不能一概就讲是杂染的。所以,第二颂的要点就是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宣说不能一向决定染净。我们就明白颂词上说“非染非不染”的内容。
“非净非不净”怎么理解呢?这也是实际意义跟上面一样的,但是不同的角度可以说,也就是说或者,凡夫以客尘现相染污的缘故,不是清净;但是心性本自清净、不曾染污的缘故,不是不清净。所以,胜义法界它自性的角度本来是清净的,但是从现相角度来讲,众生的相续当中存在客尘染污,所以,也不能说现相当中也是清净的。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就明白,不能一向决定是杂染的或者说不杂染的,以及清净和不清净的,所以,我们就明白法界不能一向说是清净或者不清净。我们需要了知,不论是大乘显宗还是大乘金刚密宗,没有任何差别,心的本性本来清净,是本来自性清净的佛,或者说本来就是大般涅槃的自性,或者说本来就是圆成实的自性。但是从现相的角度,或者说有迷乱心识的境界来讲的话,一切一切都属于杂染的法或者说都属于轮回所摄的法,所以,在这个境界当中不能说众生是佛,或者说万法都是清净的,或者说本来就是涅槃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办法抉择。所以,在很多大经大论当中,从实相和现相的角度做了抉择,也就是说观待智慧和观待虚妄分别心,而安立了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所以,我们就知道,凡夫就是具有虚妄分别心,所以,观待他必须按现相来讲,必须按现相来讲呢,他的境界、他的根境识都属于杂染的范畴。但是相反来讲,也就是从圣者的角度来讲,圣者的境界完全属于智慧的境界,智慧的境界都属于清净的范畴。所以,我们就知道,从分别心和智慧的角度来讲,就有两种差别,所以,一者的境界就成了杂染,另一者的境界就成了清净。但是从法界究竟实相的本性来讲,众生迷乱也好或者说圣者证悟也好,他的本性本来就是自然清净的。所以,从实相角度来讲,没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包括观待杂染而安立的清净也是戏论的一种法,或者说也是观待分别心的现相而安立轮回和涅槃或者说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所以,真正达到大般涅槃究竟的境界,或者说自然清净的面目彻底显露的时候,确确实实万法都是大自然清净的面目,或者说万法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杂染和清净的差别,都是远离戏论、无相胜义的一种自性。所以,在大乘的经典、续部、论典以及大德祖师们的甚深的教言当中,我们处处了知有这样殊胜的讲法,也就是说心的本性本来清净,只是众生具足客尘的障垢被染污,所以束缚在轮回当中,但是这个客尘的障垢认识他是无自性的,或者说无自性的智慧能摄持这样现象的话,这个现象毕竟是虚妄的法,所以,可以消于自性清净当中,本具的自性清净彻底会显露,这个就是大乘经典和续部以及大德们的教言不共的殊胜的特点。
第一品总义
整个这一品是在辨相,也就是辨明杂染和清净的体相。在辨杂染的体相当中,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杂染的体相如何,第二个是如何杂染。
一、杂染的体相
杂染的体相从实相来说,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这个杂染可以从“有相”和“无相”来说明,“无相”就是有垢位也没有别别他体的能取和所取,“有相”就是唯一存在有法分别心和它的法性二取空。这个二取现相是遍计所执,有法分别心是依他起识,法性二取空是圆成实。
杂染的体相从现相来说,首先要确定整个轮回的现相都是能取所取现相,不会超出二取的范畴,具体包括六境义、六根身和前七识,这些都是以阿赖耶识为因而变现的,也就是成熟阿赖耶(阿赖耶识有两种——未成熟的阿赖耶识和已成熟的阿赖耶识)的反体。其次是要明白如何从现相悟入杂染的体性,方法就是以相明体(以它的相来明了它的真实的体性)。主要是由于二取现相虽现而不是真实,认识到具有二取的心识完全是一种虚妄的分别。因为所现的根本不是真实有的,故只能归到妄心上,只是一种虚妄分别的性质,而且它不是全无,那么这就要承认是唯有虚妄分别心。所以,在现相的角度上来看,“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确实只是以分别心造作,以这个分别心就可以安立轮回的源泉或者说这个分别心就是轮回的施设基。
以上对于杂染的辨别,归纳起来,就是辨明有关分别心的三种自性,从分别心的现相来说,虽然是现二取,但是实际上不成立,这就说明显现的这种二取相,唯一是以自己的心遍计所执的自性。同时,现的根源是分别,从这个现基是分别的角度,可以说是依他而起的自性。从分别心本来成就的二取空真实法性来说,就是圆成实自性。这样就摄为三种自性。
这样确实我们就明白,佛法的要点不是讲心外的一种法,完全在一个心上面讲,而且在一个心的不同的侧面给你点了三自性,也是一个心上面安立的,因为以自己的虚妄分别心遍执二取的相,所以,安立了遍计所执的自性。这个现相不可能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所以,现的根源就是分别,从这个现基的分别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因缘而起的,他就是依他而起性的一种法,所以叫依他起,但是,分别心只是你在世俗或者说在杂染的真实上面安立了他的本性是有的,但这个也是观待分别心、观待杂染的角度而安立的,其实他的本性从胜义的角度,或者说起心动念的当下,他就是远离一切生生灭灭的相,也就是说远离了四边八戏,他当下就是二取空的真实法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的本性、心的法性就是圆成实的自性。这样我们就知道,佛法太不可思议,特别殊胜,特别善巧让众生离苦得乐,让众生彻底摆脱迷乱的相,彻底安住大自然清净的境界当中。所以这样的殊胜法,一般在邪魔外道的宗派当中或者世间的一种四禅八定的修行当中,根本没有涉及到的,根本没有抉择的,根本没有安住上这样的境界。按仔细来讲,包括内道小乘的修行人的境界当中,也没有完全通达杂染的万法唯…
《辨中边论颂讲记(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