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虚妄分别心,而且虚妄分别心当下他的法性就是不离开法性圆成实的自性,根本没有这样的修行,也就是说根本没有闻过,根本没有思维过,根本没有修过,所以,没有这样闻思修的话,不可能得到殊胜涅槃的功德,所以,有机会能闻这样的法门,能思维这样的法门,能相似修,那么对一个凡夫来讲,确实是福报不可思议才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对这样的殊胜论典,应当无论是从字句还是他所表达的意义,还是一段一段的内容以及纲要的科判上面,都要仔仔细细地观察,深深地思维,一切一切的疑惑,一切一切颠倒的知见彻底需要断除,让他产生真正的真实的定解,这样的话,弥勒菩萨的殊胜论对你来讲有不可思议的帮助,也就是说能够摆脱生死,能够趣向菩提道路,有一种真正的把握心,因为你相续当中已经具足了殊胜大乘的正见。所以,对这些做讲闻或者做一些研讨等等,都是有很殊胜的价值,不是形象上做个布施,形象上做一种放生等的功德,根本比不了的,这就是不共大乘的经论要义上修殊胜的功德。所以说,我们做为一个三宝弟子,从大乘的殊胜要义上获得受益,那就是无上的修法。
如何才能悟入分别心的自性呢?从三自性来讲,二取现相是本无,二取空的实相是本有,而且在二取显现的时候,二取空的实相就不能现前,二取显现的根源是分别,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不在现基依他起识或者虚妄分别心这一根本上转变,必然无法现前有法唯识和法性圆成实的面目。所以说悟入的关键,是要抓住根本,从现基上把他彻底转过来,所以,首先辨别杂染和清净的体相这个相当重要,尤其针对凡夫众生来讲,首先必须要辨明杂染的体相,或者说谁做作者而杂染的,或者杂染的方式是怎么样,这些通通需要了知。只是了知不去悟入不去修行,那只是了知没有达到真正圣者的境界。所以,首先了知二取现象是本无的,二取空的实相是本有的。而且从名言角度讲,凡夫的角度来讲,二取显现的时候,二取空实相是不能现前的,所以二取的现相的根源就是分别,这个分别或者说现基依他起识根本上不转变的话,那么没有办法现前一切万法是唯识的自性,或者说胜义的法性圆成实的面目没有办法真实显露,所以,必须要悟入。悟入的关键不是从次要上下手,就是抓住根本,也就是说从现基上把它彻底转过来。这个转变或者说是不是真正能够悟入呢?确实我们可以说是悟入。为什么呢?二取现相不是实有,假如是实有,我们也无法改变,但关键它是以分别心而生起,所以只要把虚妄分别转变乃至消除,自然可以消除二取而唯一显现法性圆成实。如何改变呢?首先是从习气上变,把原先执著外境是实有的习气,变成执著一切境都是唯识的习气,这就是从现基上着手,一旦串习成熟,依于唯识有所得,就会现前外境无所得,缘外境的分别当下就会消掉。在这个境界当中,缘色、声、香、味、触每个法根本不会产生心外耽著的一种烦恼,或者说不会去执著形形色色的法,不会执著悦意的胜义等等,因为他这个时候,不但道理上包括他串习的角度来讲,他已经达到了心外不存在法,也就是说从他的修行境界上,现前外境无所得,就是得到万法唯心的境界。在这个时候,缘外境的色、声等的分别自然就会消掉。然后安住唯识之后,由所取境不得,就可以悟入能取识也不得,由此就会现前本来无二取的圆成实自性。所以,在这个时候,真正超越凡夫入圣者的境界。虽然在凡夫地有这样的一个层次,也就是说首先心外不存在外境的色蕴,然后观待它的能取识也不存在,它抉择的时候这样抉择,修的时候、打座的时候也这样的方式来修,然后在安住名言杂染的这种境界修三界唯识的观点的时候,还是安住有心识的观点,然后他抉择法性圆成实,而且知道二取的现相就是现基依他起识而生起的,除了依他起识单独没有能取所取的现相的本体,唯一就是依他起的心识,而且依他起心识也是有法的角度安立的,也就是说按世俗的角度安立的,它的法性、它的胜义的本性本来就是离戏的大空性,所以,依他起识或者虚妄分别当下远离一切戏论,这才是真正圆成实的自性,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你不是理论上做抉择,不是安立一种比量抉择的正见,完全修行的境界当中,达到这样的境界,或者说显露圆成实自性的时候,属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所以,我们没有一种悟入的方法或者是改变这个颠倒的方法的话,确确实实你再想求解脱也是没有办法成就的一种情况,所以,按弥勒菩萨所讲那样,一层一层做抉择,一层一层了达而修行的话,的的确确最后就是现前本来无二取的圆成实面目。
二、如何杂染
这是讲我们流转的情况。杂染的作者就是虚妄分别心,从差别上讲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摄的一切心王和心所。
整个流转的过程就是十二有支,这十二支是构成三有轮回的因素,以前前为因引起后后之果,也就是无明为缘生起行,行为缘生起识,识为缘生起名色,乃至以有为缘生起老死。在这十二支分当中,找不到一个我,因为一般的凡夫确实认为有实实在在的一个我,我造业,我起烦恼,或者我起烦恼造业而我转生轮回,我感受痛苦,始终都有一种我的概念,但是,想一下,这十二个支分当中,找不到一个我,也找不到一种心外的实有堪忍的法,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妄分别。所以这样一种从因感果的生死缘起,不是在心外安立,实际上说的唯一是我们心上深细的阿赖耶缘起,也就是“依他起”,在这个心识上确实起惑造业,因为在迷乱的这个心识上确实起惑就会造业,造业就会感果,一点也逃不了,一点也不会错乱,所以无不是“心作心是”。这个惑、业、苦,就是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十二有支就摄在这三种杂染当中。其中,前世的无明和今世的爱、取这三支,是烦恼杂染。前世的行和今世的有这两支,就是业杂染。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以及来世的生、老死就是生杂染。无论如何,这三种杂染都没有离开分别心,都是以分别心所引起的。同一个虚妄分别心,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同的分位,就分成十二有支。十二有支也没有别别的独立的存在,完全就是同一个虚妄分别心,只不过在三世不同的分位就分成了十二有支,这个我们进一步讲,无论是它的因,或者是果或者是流转的角度讲,都是没有离开过分别心的,也就是说,从因位来讲,烦恼和业都是在虚妄分别心上安立。从果位来讲,现起的种种根身器界以及苦乐感受等,实际都是以阿赖耶识当中习气成熟而变现的二取境界。从流转的缘起上讲,无非是以心起烦恼造业,造业即熏习气,习气成熟就变现种种境界。所以,整个三界六道流转确实都是以分别心的力而流转的。所以,弥勒菩萨一句话就给你讲起来“虚妄分别有”,而且它是作者,而且它就是名言当中有的,有的就是有法虚妄分别心,但是这个也是从杂染的角度,从轮回的侧面给你介绍的,但是,它也始终不会离开法性圆成实,圆成实都是无二取的真如空性。那需要了解,凡夫他认为从虚妄分别心或者说从依他起识显现出来二取的相,认为实实在在的二取法是有的,而且一者就是所取,另一者就是能取,而且他想这两个有能知和所知的关系,或者一个就是外境的法,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不是能取,这个完全是单独的一种所取法,然后,单独的眼识、耳识、鼻识等等就认为是内的一种能取的识或者说能知的法,这样的话,凡夫不知道名言当中只有一个虚妄分别心识,只有存在一种依他起识,这个也不了解,何况了解胜义圆成实本来远离二取的大空性的自性,所以,凡夫特别特别颠倒,观待圣者的境界来讲,凡夫的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迷乱的,都是颠倒的,都是虚妄的。那么在这里,从实际的本性讲,在名言当中,他的究竟的实际的体相是什么呢?唯一虚妄分别是有的。在名言的实际体相上讲的时候,只有这个虚妄分别心,在这个虚妄分别心上面,根本不存在能所二取的法,二者都没有的,所以,这个是描述轮回实际体相只有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心这上面根本没有能所二取的法,二者都没有,但是需要了知,这个是从有法的角度讲的,有法虚妄分别心是名言当中有的,在这个上面不说胜义连名言谛当中都没有能所二取的自性存在,它的法性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万法胜义的本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或者是观待凡夫、圣者,它究竟的自性的本性来讲,圆成实本来就是存在的,本来就是圆满成就实相真实的本性的,所以,在名言当中安立有法法性的时候,的确虚妄分别是有法肯定是有的,但是需要了知,遍计的二取法不说胜义,不说真实名言谛当中存在,真正当下二取显现的时候,也是没有真实的别别的体性,所以我们就知道,二谛当中根本不存在的就是这个遍计所执;在世俗谛当中有的就是有法虚妄分别;在胜义当中有的就是圆成实或者说法性真如。这样我们的知道,单单就是三界六道的境界是一个虚妄分别心上安立的,或者说一个虚妄分别心而造成的,或者说一个虚妄分别心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侧面而安立了轮回的种种的法,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虚妄分别。这样我们明白以后才知道,真正的名言实际体相当中有的就是一个虚妄分别,所以,弥勒菩萨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是这样的做的抉择。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烦恼、业、生都不离开这个虚妄分别心,而且虚妄分别心它是作者,它才做为作者起烦恼,起了烦恼才会造业,造了业才会产生生杂染,所以说,根本上没有这样的一种虚妄分别的话,那么,业、惑、果报没有办法安立,但是业、惑或者说惑、业、痛苦这些不可否认的,名言当中本来有的,给六道众生哪一个众生问,肯定有痛苦的,痛苦都是依靠业产生的,业都是依靠烦恼而起的,那么根本上就最后就落到心,都是心的变化。这些想,一开始或者说根本上是心,但是从心而造…
《辨中边论颂讲记(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