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四)▪P2

  ..續本文上一頁一虛妄分別心,而且虛妄分別心當下他的法性就是不離開法性圓成實的自性,根本沒有這樣的修行,也就是說根本沒有聞過,根本沒有思維過,根本沒有修過,所以,沒有這樣聞思修的話,不可能得到殊勝涅槃的功德,所以,有機會能聞這樣的法門,能思維這樣的法門,能相似修,那麼對一個凡夫來講,確實是福報不可思議才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對這樣的殊勝論典,應當無論是從字句還是他所表達的意義,還是一段一段的內容以及綱要的科判上面,都要仔仔細細地觀察,深深地思維,一切一切的疑惑,一切一切顛倒的知見徹底需要斷除,讓他産生真正的真實的定解,這樣的話,彌勒菩薩的殊勝論對你來講有不可思議的幫助,也就是說能夠擺脫生死,能夠趣向菩提道路,有一種真正的把握心,因爲你相續當中已經具足了殊勝大乘的正見。所以,對這些做講聞或者做一些研討等等,都是有很殊勝的價值,不是形象上做個布施,形象上做一種放生等的功德,根本比不了的,這就是不共大乘的經論要義上修殊勝的功德。所以說,我們做爲一個叁寶弟子,從大乘的殊勝要義上獲得受益,那就是無上的修法。

  如何才能悟入分別心的自性呢?從叁自性來講,二取現相是本無,二取空的實相是本有,而且在二取顯現的時候,二取空的實相就不能現前,二取顯現的根源是分別,這樣我們就知道:如果不在現基依他起識或者虛妄分別心這一根本上轉變,必然無法現前有法唯識和法性圓成實的面目。所以說悟入的關鍵,是要抓住根本,從現基上把他徹底轉過來,所以,首先辨別雜染和清淨的體相這個相當重要,尤其針對凡夫衆生來講,首先必須要辨明雜染的體相,或者說誰做作者而雜染的,或者雜染的方式是怎麼樣,這些通通需要了知。只是了知不去悟入不去修行,那只是了知沒有達到真正聖者的境界。所以,首先了知二取現象是本無的,二取空的實相是本有的。而且從名言角度講,凡夫的角度來講,二取顯現的時候,二取空實相是不能現前的,所以二取的現相的根源就是分別,這個分別或者說現基依他起識根本上不轉變的話,那麼沒有辦法現前一切萬法是唯識的自性,或者說勝義的法性圓成實的面目沒有辦法真實顯露,所以,必須要悟入。悟入的關鍵不是從次要上下手,就是抓住根本,也就是說從現基上把它徹底轉過來。這個轉變或者說是不是真正能夠悟入呢?確實我們可以說是悟入。爲什麼呢?二取現相不是實有,假如是實有,我們也無法改變,但關鍵它是以分別心而生起,所以只要把虛妄分別轉變乃至消除,自然可以消除二取而唯一顯現法性圓成實。如何改變呢?首先是從習氣上變,把原先執著外境是實有的習氣,變成執著一切境都是唯識的習氣,這就是從現基上著手,一旦串習成熟,依于唯識有所得,就會現前外境無所得,緣外境的分別當下就會消掉。在這個境界當中,緣色、聲、香、味、觸每個法根本不會産生心外耽著的一種煩惱,或者說不會去執著形形色色的法,不會執著悅意的勝義等等,因爲他這個時候,不但道理上包括他串習的角度來講,他已經達到了心外不存在法,也就是說從他的修行境界上,現前外境無所得,就是得到萬法唯心的境界。在這個時候,緣外境的色、聲等的分別自然就會消掉。然後安住唯識之後,由所取境不得,就可以悟入能取識也不得,由此就會現前本來無二取的圓成實自性。所以,在這個時候,真正超越凡夫入聖者的境界。雖然在凡夫地有這樣的一個層次,也就是說首先心外不存在外境的色蘊,然後觀待它的能取識也不存在,它抉擇的時候這樣抉擇,修的時候、打座的時候也這樣的方式來修,然後在安住名言雜染的這種境界修叁界唯識的觀點的時候,還是安住有心識的觀點,然後他抉擇法性圓成實,而且知道二取的現相就是現基依他起識而生起的,除了依他起識單獨沒有能取所取的現相的本體,唯一就是依他起的心識,而且依他起心識也是有法的角度安立的,也就是說按世俗的角度安立的,它的法性、它的勝義的本性本來就是離戲的大空性,所以,依他起識或者虛妄分別當下遠離一切戲論,這才是真正圓成實的自性,所以說,在這個時候,你不是理論上做抉擇,不是安立一種比量抉擇的正見,完全修行的境界當中,達到這樣的境界,或者說顯露圓成實自性的時候,屬于出世間聖者的境界。所以,我們沒有一種悟入的方法或者是改變這個顛倒的方法的話,確確實實你再想求解脫也是沒有辦法成就的一種情況,所以,按彌勒菩薩所講那樣,一層一層做抉擇,一層一層了達而修行的話,的的確確最後就是現前本來無二取的圓成實面目。

  二、如何雜染

  這是講我們流轉的情況。雜染的作者就是虛妄分別心,從差別上講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攝的一切心王和心所。

  整個流轉的過程就是十二有支,這十二支是構成叁有輪回的因素,以前前爲因引起後後之果,也就是無明爲緣生起行,行爲緣生起識,識爲緣生起名色,乃至以有爲緣生起老死。在這十二支分當中,找不到一個我,因爲一般的凡夫確實認爲有實實在在的一個我,我造業,我起煩惱,或者我起煩惱造業而我轉生輪回,我感受痛苦,始終都有一種我的概念,但是,想一下,這十二個支分當中,找不到一個我,也找不到一種心外的實有堪忍的法,實際上只是一個虛妄分別。所以這樣一種從因感果的生死緣起,不是在心外安立,實際上說的唯一是我們心上深細的阿賴耶緣起,也就是“依他起”,在這個心識上確實起惑造業,因爲在迷亂的這個心識上確實起惑就會造業,造業就會感果,一點也逃不了,一點也不會錯亂,所以無不是“心作心是”。這個惑、業、苦,就是叁種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十二有支就攝在這叁種雜染當中。其中,前世的無明和今世的愛、取這叁支,是煩惱雜染。前世的行和今世的有這兩支,就是業雜染。今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以及來世的生、老死就是生雜染。無論如何,這叁種雜染都沒有離開分別心,都是以分別心所引起的。同一個虛妄分別心,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不同的分位,就分成十二有支。十二有支也沒有別別的獨立的存在,完全就是同一個虛妄分別心,只不過在叁世不同的分位就分成了十二有支,這個我們進一步講,無論是它的因,或者是果或者是流轉的角度講,都是沒有離開過分別心的,也就是說,從因位來講,煩惱和業都是在虛妄分別心上安立。從果位來講,現起的種種根身器界以及苦樂感受等,實際都是以阿賴耶識當中習氣成熟而變現的二取境界。從流轉的緣起上講,無非是以心起煩惱造業,造業即熏習氣,習氣成熟就變現種種境界。所以,整個叁界六道流轉確實都是以分別心的力而流轉的。所以,彌勒菩薩一句話就給你講起來“虛妄分別有”,而且它是作者,而且它就是名言當中有的,有的就是有法虛妄分別心,但是這個也是從雜染的角度,從輪回的側面給你介紹的,但是,它也始終不會離開法性圓成實,圓成實都是無二取的真如空性。那需要了解,凡夫他認爲從虛妄分別心或者說從依他起識顯現出來二取的相,認爲實實在在的二取法是有的,而且一者就是所取,另一者就是能取,而且他想這兩個有能知和所知的關系,或者一個就是外境的法,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不是能取,這個完全是單獨的一種所取法,然後,單獨的眼識、耳識、鼻識等等就認爲是內的一種能取的識或者說能知的法,這樣的話,凡夫不知道名言當中只有一個虛妄分別心識,只有存在一種依他起識,這個也不了解,何況了解勝義圓成實本來遠離二取的大空性的自性,所以,凡夫特別特別顛倒,觀待聖者的境界來講,凡夫的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迷亂的,都是顛倒的,都是虛妄的。那麼在這裏,從實際的本性講,在名言當中,他的究竟的實際的體相是什麼呢?唯一虛妄分別是有的。在名言的實際體相上講的時候,只有這個虛妄分別心,在這個虛妄分別心上面,根本不存在能所二取的法,二者都沒有的,所以,這個是描述輪回實際體相只有虛妄分別心,虛妄分別心這上面根本沒有能所二取的法,二者都沒有,但是需要了知,這個是從有法的角度講的,有法虛妄分別心是名言當中有的,在這個上面不說勝義連名言谛當中都沒有能所二取的自性存在,它的法性是圓成實,圓成實就是萬法勝義的本性,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或者是觀待凡夫、聖者,它究竟的自性的本性來講,圓成實本來就是存在的,本來就是圓滿成就實相真實的本性的,所以,在名言當中安立有法法性的時候,的確虛妄分別是有法肯定是有的,但是需要了知,遍計的二取法不說勝義,不說真實名言谛當中存在,真正當下二取顯現的時候,也是沒有真實的別別的體性,所以我們就知道,二谛當中根本不存在的就是這個遍計所執;在世俗谛當中有的就是有法虛妄分別;在勝義當中有的就是圓成實或者說法性真如。這樣我們的知道,單單就是叁界六道的境界是一個虛妄分別心上安立的,或者說一個虛妄分別心而造成的,或者說一個虛妄分別心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側面而安立了輪回的種種的法,歸納起來就是一個虛妄分別。這樣我們明白以後才知道,真正的名言實際體相當中有的就是一個虛妄分別,所以,彌勒菩薩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是這樣的做的抉擇。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煩惱、業、生都不離開這個虛妄分別心,而且虛妄分別心它是作者,它才做爲作者起煩惱,起了煩惱才會造業,造了業才會産生生雜染,所以說,根本上沒有這樣的一種虛妄分別的話,那麼,業、惑、果報沒有辦法安立,但是業、惑或者說惑、業、痛苦這些不可否認的,名言當中本來有的,給六道衆生哪一個衆生問,肯定有痛苦的,痛苦都是依靠業産生的,業都是依靠煩惱而起的,那麼根本上就最後就落到心,都是心的變化。這些想,一開始或者說根本上是心,但是從心而造…

《辨中邊論頌講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