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叁)▪P3

  ..續本文上一頁講,可以分兩類。

  壬二、分十六空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見如此理,所求二淨空,

  

爲常益有情,爲不舍生死,

  

爲善無窮盡,故觀此爲空,

  

爲種性清淨,爲得諸相好,

  

爲淨諸佛法,故菩薩觀空,

  

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故別立二空。

  這四頌,我們分成叁段來講。先講前叁句,再講中間九句,最後講後面四句。以空性的自體來說,並沒有種種的分類,這裏只是從空基的不同上,分成此種、彼種的空性。我們打個比方來講,虛空的自性上面並沒有種種的差別,但是就是一種不同的器就安立不同的差別,比如說經堂裏面的虛空、外面的虛空、還說寶瓶裏面的虛空,有不同的器就安立虛妄的差別。同樣的,對空性自性來講,沒有任何差別,但是從空基的角度來講,當然有不同的差別。所以,對空性安立了不同的分類,分了十六空性。這些我們講過很多次中觀的論,所以沒有不懂的,不必要再再重複這些。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見此如理。

  這叁句當中講到了六種空,就是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和勝義空。

  1、內空:“能食”,食是受用的意思。能食就是能受用外境的眼等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內六處自性不成立,就叫做內空或者叫能食空。食是受用的意思,能食就是指眼等內六處,爲什麼呢?因爲它們能受用外境的色、聲、香、味、等的法,所以能食就是能受用外境的眼等內六處。這六個自性不成立的緣故,就叫做內空或者叫能食空。

  2、外空:“所食”,就是以眼等所受用的色等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這外六處自性不成立,就叫做外空。

  3、內外空:“此依身”,就是此根、塵內外法的所依身,由于身的一切處自性不成立,就叫內外空。

  4、大空:“所住”,是指器世界,因爲是有情身體所安住,所以叫做“所住”。廣大器世界的空性,叫做大空。

  5、空空:“能見此”,是指能見此空性的智慧,這個“此”就是上面所講的以內外情器所攝的一切法本來安住的空性。“智慧”取所境的名稱,就叫“空”,它的空性,就叫空空。我們就知道,“能見此”其實就是指能見此空性的智慧,這個智慧也是空性的,所以叫做空空。

  6、勝義空:“如理”,是指勝義。因爲空性是諸法的實相,它如理而不欺诳的緣故,叫做勝義。勝義本來就是空性,就叫勝義空。

  

所求二淨空,爲常益有情,

  

爲不舍生死,爲善無窮盡,

  

故觀此爲空,爲種性清淨,

  

爲得諸相好,爲淨諸佛法,

  故菩薩觀空。

  這九句當中講到八種空,就是有爲法空、無爲法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

  7、8、“所求二淨空”:“二淨”就是有爲法道和無爲法涅槃的兩種功德。菩薩所求的這兩種功德也是自性空,叫做所求二淨空。這一句是略說,後面八句是廣說。總的來講,菩薩爲了獲得有爲法道和無爲法涅槃的功德清淨,而修習有爲空和無爲空,原因就是:如果對于這些道果功德取相執著,功德就不能清淨。相反來講,通過了知功德自性也是本空,不著功德相而修習,就能使功德清淨。

  9、“爲常益有情,故觀此爲空”:爲了現前無住大般涅槃之後乃至虛空未盡之間恒時利益有情,所以觀此大涅槃也是空性。不住輪涅的大涅槃也是自性空,所以叫做畢竟空。觀修畢竟空的目的是爲了常益有情,因爲如果對大涅槃耽著,真實的清淨就不會現前,如果對于大涅槃無執著,那就能任運不間斷的利益有情。

  10、“爲不舍生死,故觀此爲空”:爲了不舍棄輪回,所以觀此輪回是自性空。輪回無始無終,沒有前際也沒有後際,所以叫做無際,它的自性空叫做無際空。爲什麼要觀修無際空呢?目的就是爲了不舍離生死,因爲如果不了知輪回如同空花,本無自性,就會對于輪回見到過患後産生舍離的心,這樣就不能夠安住輪回利益衆生。

  11、“爲善無窮盡,故觀此爲空”:爲了獲得在無余涅槃時善根也無有窮盡,所以觀修此無盡善根也是空性。在無余涅槃界當中的一切善根無有散盡,所以叫做無散。這個無散的善根也是自性空,所以叫無散空。爲什麼要觀修無散空呢?目的是爲了使善根無窮無盡。對無盡善根不執著,在空性當中,遠離二取的障礙,這樣能夠讓善根永遠相續不斷。

  12、“爲種性清淨,故菩薩觀空”:爲了讓自性住種性清淨,所以大乘菩薩觀修自性住種性的空性。自性住種性是我們的本性,它也不是堪忍的實有法,所以叫作本性空。觀修此空的目的,是爲了令種性清淨。因爲以觀本性空,就能清淨耽著種性的障垢,而讓種性真實現前。

  13、“爲得諸相好,故菩薩觀空”:爲了獲得色身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大乘菩薩觀修自相空。佛的相好,叫做自相,自相也沒有自性,叫做自相空。正是爲了獲得相好,才觀修相好的無自性。執著相好,反而以執著的障垢不能現前相好,相反以觀自相空能夠清淨耽著相好的障垢而圓滿成就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14、“爲淨諸佛法,故菩薩觀空”:這裏的佛法是指佛的功德法——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爲了清淨佛的功德法,所以菩薩觀修一切法空。佛的功德法叫做一切法,他也不是有堪忍自性的,所以叫做一切法空。觀修此空的目的,是爲了清淨耽著佛功德法的障垢後圓滿獲得佛的功德法。以上八種空性都是從道的角度上講的。

  

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故別立二空。

  這一頌是把前面十四空含攝在無性空和無性自性空這兩種空性當中。什麼叫無性空呢?就是一切人我和法我都本來沒有自性的空性,叫做無性空。什麼叫無性自性空呢?就是遮遣二我以後,二我無自性的有性或者空性還是有的,從肯定方面叫做無性自性空。不然的話,如果不承認這種空性是有,那就遣除二我之後就變成石女兒一樣的斷空。爲什麼要別別安立這樣兩種空呢?爲了遣除增益和損減二邊需要安立,也就是頌詞上所說:補特伽羅和法,都不存在實有自性,但是遣除二我的這樣一種無性自性並非沒有,所以爲了遮遣執著人法實有的增益以及執著空性無有的損減,有必要別別安立無性空和無性自性空的差別。

  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前面講了十四種空性的分類,再加上這兩個空性就等于有十六類差別,或者說空性分了十六種差別。這個我們上面也講過,空性的自性上沒有種種的分類,只是空基上有差別。然後這裏本論上有一種不共的特色,也就是說不像其他的般若經和中觀論,他這裏就是某一個空性爲什麼要去觀修這個,觀修這個空性有什麼必要呢?針對大乘菩薩來講,觀修十六空性對他來講有很大的必要,也就是說肯定有很重要的目的,都是對某一個法的側面斷除執著,才能清淨的空性現前,所以彌勒菩薩不但是跟其他的大經大論相同講了十六種空性的差別,還講了每一個空性爲什麼需要觀修,觀修這個空性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利益,他講得清清楚楚的,所以頌詞還有一種不共的特色,也就是說一種很清楚的,描述了如是如是空性的分類,如是如是修行有如是如是的目的等等,是這樣做的抉擇。

  

《辨中邊論頌講記(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