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頌講記(叁)
辛二、由彼如何雜染
“彼”就是虛妄分別心,也就是叁界心心所。“如何雜染”就是雜染的方式。
覆障及安立,將導攝圓滿,
叁分別受用,引起並連縛,
現前苦果故,唯此惱世間,
叁二七雜染,由虛妄分別。
頌詞分成兩段,前六句是講以十二支雜染的方式,後兩句是說明叁雜染都是源于虛妄分別。
- 以分別心如何在輪回中輾轉受生呢?
是由十二緣起各支相連、環環相扣而不斷流轉受生的。
- 以十二支如何雜染呢?
就是以無明覆障故,逼惱世間衆生;以行安立故,逼惱世間衆生……乃至以生和老死是苦果故,逼惱世間衆生。
以無明覆障故,逼惱世間衆生:無明的作用是障礙現見真實義,以無明的覆障就會引起行、識等後後的法。比如,如果對于業果無明,以這種業果愚就會覆蓋見業果的智慧,這樣受它的支配,人們就會不斷造作殺、盜、淫、妄等非福業,由此引生後後的識等緣起之法。所以,無明是以覆障的方式惱亂衆生。
以行安立故,逼惱世間衆生:這裏“行”是指前世的業,包括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以這叁種業就會在八識田當中安立轉生後世的種子。所以,十二緣起支分當中第二行支分就是做安立,以行安立,所以六道衆生就不自在逼惱世間。比如以悭吝的業就會安立餓鬼界的種子,雖然還沒有成熟餓鬼的根身器界,但是種子己經安立了,一旦因緣積聚就會現前果報。就像這樣,以非福業安立叁惡趣,以福業安立欲界人天,以不動業安立色界和無色界。所以行是以安立而逼惱衆生的。
以識將導的緣故,逼惱世間衆生:將導是將護前導的意思,識是如何逼惱衆生呢?以習氣熏習的識將會導引衆生轉生于六道,所以,識是衆生受報的前導。比如,屠夫天天都是殺豬,以這樣日日殺氣熏習的識在中有當中就會現前豬,而且以業識會不由自主地向著豬奔去,結果就會墮入地獄;或者,以愛欲熏習的識,見到父母作不淨行的時候,不由自主的就被這個識牽引而墮入母胎。平時已經由造業熏習成性,自然在中有時,自己會不由自主隨業識牽引而轉生。所以,識是以將導逼惱衆生的。
以名色攝持故,逼惱衆生:名是指四名蘊——受想行識四蘊,色是指色蘊。以名色攝持的緣故,的確逼惱一切衆生,當業識和父精母血形成名色的時候,這個名色的作用就是攝持這個叁有的果報身,讓你擺脫不了,所以名色就是做攝持,攝持的緣故逼惱世間衆生。
以內六處圓滿故,逼惱世間衆生:就是以內六處讓名色分位圓滿的緣故,逼惱衆生。由于名色發展到六根長成,就叫做分位圓滿。
以觸叁分別緣故,逼惱衆生:“叁”是指根、境、識,“叁分別”是指觸依根境識叁者聚合後分別所境,所以我們知道,首先有叁個法,然後産生觸,而且這個觸就是分別所境的,這個分別所境需要了知以觸叁分別的緣故,所以逼惱衆生。而且“叁”就是指根境識“叁分別”就是指觸依根境識叁者聚合後分別所境。這樣的話就是,以觸的支分讓世間的衆生不自在,逼惱世間有情。
以受受用故,逼惱衆生:以受能夠受用苦和樂的果報,受是以受用而逼惱衆生的。
以愛引起故,逼惱衆生:愛有兩種——不離愛和乖離愛,不離愛是指貪心,乖離愛是指瞋心。凡夫人以受爲因緣就會生起貪、瞋等愛,以這個愛就會引起後有。
以取的支分連縛故,逼惱衆生:由于取直接和後世連縛,連縛就是和後世緊緊連結在一起。
以有現前故,逼惱衆生:以前面的愛和取作滋潤,就成了有勢力能引後世的業,這就叫“有”。比如種子不斷經過水的滋潤,就有了發芽的生機,能夠讓芽果現前。由有能夠讓後世現前故,逼惱衆生。
由生老死是苦果故,逼惱衆生:生和老死是以今生煩惱和業所感召的後世苦果,其中生能夠作老、病等痛苦的依處,老和死本身是痛苦的自性。
唯此惱世間:就是唯一是由此十二支,以覆障等的方式逼惱衆生,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一個實有補特伽羅的作者,都是虛妄分別心的作用。它是製造雜染的作者,也是生死流轉的根源。
這以上講了以十二支分如何雜染或者說雜染的方式都講完了。
十二緣起也可以歸攝爲煩惱、業、生叁種雜染。其中無明、愛、取叁支是煩惱雜染,行、有二支是業雜染,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七支是生雜染,所以論中說“叁二七雜染”。
這十二支都是以“虛妄分別”産生,而且使得衆生在六道當中輾轉受生而雜染,所以都取雜染的名稱。不但是虛妄分別産生而且需要了知都是在六道當中打轉轉的方式受生而雜染的,所以每個都叫雜染,因爲以虛妄分別心産生後,不斷地輾轉受生在輪回當中,而且輪回的一切法無論是輪回的因,它的體性或者它的果報一切一切都是跟清淨相反的一種雜染的法,都是心裏産生一種痛苦的因素,所以都可以叫做雜染,雜染的範圍非常廣。所以我們就知道,這十二支分都是雜染,都取雜染的名稱。
以上雜染的體相已經講完。下面講清淨的體相。
己二、清淨之相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這裏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來講的。遠離了以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所攝的輪回,也就是苦和集都息滅,就叫做清淨或者涅槃。這裏講的清淨需要這樣來了知,因爲上面講了雜染,跟雜染相對的法就是涅槃,而且涅槃就是清淨輪回的因的業惑和果的痛苦,所以四谛當中苦和集谛所攝的一切一切漏法息滅,這叫做清淨或者叫做真實的涅槃,所以說這裏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講的,這不是從自性清淨的角度講的。這個清淨或者涅槃的源泉就是二取空性,爲什麼二取的空性是涅槃的源泉呢?因爲獲得清淨的道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包括果也是二取空法性的現前。所以,彌勒菩薩下面唯一抉擇空性的體相。所以,講清淨之相的時候,前提我們需要了知這裏講的清淨是從離垢的角度而宣說,而且下面講的時候也是唯一講二取空的法性,因爲一切涅槃的境界,一切涅槃的功德,或者一切菩提的境界都是需要證悟空性,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圓滿成就的,而且道和果的一切境界都是二取空性的現前,所以無論是略說還是廣說,都唯一抉擇空性的真實體相。
庚一、略說
諸相及異門,義差別成立,
應知二空性,略說唯有此。
“諸相”就是空性的相,“異門”就是空性的異名,“義”就是空性異名所對應的意義,“差別”就是空性的分類,“成立”就是對于空性成立有垢無垢的道理。“二空性”就是能取所取空。
應當了知所謂二取空性的體相,略說唯一就是由這樣五種差別的方式來做真實抉擇。
庚二、廣說(依略說次第)分五:一、空性之相;二、空性異名;叁、空性異名之義;四、空性之分類;五、于空性成立有垢無垢之理
辛一、空性之相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
這裏空性的相是用“非有非無”,“非一非異”來表達,“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就是由于無有二取以及有無二取的法性,所以空性既不是有,也不是無。“非異亦非一”是說虛妄分別心和二取空不是他體,也不是無二的一體。下面按照世親菩薩的注釋來講解,爲什麼虛妄分別和二取空二者不是別別的他體呢?因爲虛妄分別是有法,二取空是法性,有法和法性不可能分離的緣故,否則就有熱性和火分離的過失。爲什麼不是無二一體呢?因爲如果虛妄分別和二取空是無二一體,那在聖者入定位沒有虛妄分別心的時候,二取空也成爲無有,那它就不是清淨智慧的行境,這樣就有很多過失。所以我們以理觀察的時候,虛妄分別心和二取空這兩個,不是別別的他體,也不是無二一體法,如果是別別他體,成了無關系,或者說有別別分離的,這樣的話就是沒有熱性有火的存在,有火沒有熱性的存在等,反正有熱性和火分離的過失,完全成立無二無別的話,那麼就有很多過失,這個不但是這裏講,虛妄分別和二取空的,無論是講大乘的顯空二谛,或者說實相現相二谛等等,種種的講法當中,根本沒有涉及到二谛都是別別的他體,或者,都是方方面面沒有任何差別無二無別的一體,根本沒有宣說過,假使承認這樣的話,有很多很多的過失, 包括佛金口在《解深密意經》等當中,講了很多的過失,所以,虛妄分別和二取空的本性根本不是別別他體法,也不是無二一體的法,如果這兩個承認他體,或者說一體,都有過失。虛妄分別和二取空的法,承認無二一體的話,①應成清淨智慧的行境是二取的法;②二取空只在不清淨位有,在清淨位沒有二取空,這樣應成二取空不是平等周遍的法性共相,等等很多的過失。
我們就知道,彌勒菩薩說真實清淨的相或者說空性的相就是非有非無、非一非異來做的表示,這個原因需要了知,沒有二取但是有無二取的法性的存在,所以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是一體也不是他體。所以世俗法和勝義法或者說現和空或者說雜染和它的自性清淨的法,或者說輪回和涅槃不是別別的實有他體法,別別的他體法本來沒有,有的話,你就是舍棄輪回不一定獲得涅槃,或者獲得涅槃不一定滅盡輪回的雜染法。所以我們就知道,某一個人沒有修行的時候成在雜染的法,但是他入道而且修行,那麼正道的修行就有殊勝能力斷除這個雜染的法,這個時候就不會現前輪回的一切法,完全現前涅槃的清淨的境界,那麼我們就知道這兩個不是別別的無關的他體法,假使是這樣的話,沒有一個另一個…
《辨中邊論頌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