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習暇滿之後,最重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對時間要有新的規劃。現代人的生活迷亂、混亂、黑白顛倒、沒有規律。自由的思想造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已經混亂。這實際是在大大地浪費暇滿。
古代修行人的道心好,連睡眠都不願意。他有很強的心求解脫、求明心見性、要辦生死大事,所以全力以赴地修道。他們得成就,就是因爲把全身心都投入在修行當中。
最嚴格的要求是二六時中念念在道,不雜用心,這才是真正善用了暇滿。因此連睡眠都要減少,乃至最終消除。想一想連自己身體最基本的睡眠都要抛棄,何況其它身外之物:車啊、房啊、娛樂啊、逛街啊,這些就不用提了。
但我們現在暫時還做不到這樣,也應當盡量減少。從起碼的要求上說,對自己的時間要有合理的規範,日常的工作、修行要有規律,要保證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身心能安定地緣在法上,這才有每天僅有的一點暇滿。如果身心一直散亂在非佛法的境緣上,收不住心,那就是把自己弄成“無暇”了。
爲了保證這一點,要從原來時間上沒規律,轉變成時間安排有規律;從原來外緣很多,變成外緣很少;從原來生活要求很高,變成生活簡單。散亂的境緣和行爲一定要去除,行爲上一定要有規律。
過去行爲上是隨意的,現在要約束自己、有明確的計劃。規定好一天當中應該做什麼。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從不符合暇滿要求的方向上拉回到本位,讓身心真正成爲修道的所依。如果心是紊亂的、混亂的,那就不可能靠它來修法。只有身安穩下來、心安靜下來,這個身才成爲修道的所依,才是擁有了暇滿,在這個暇滿人身寶上才能修道。
世俗化吞噬了暇滿
生活在世間的修行人很容易被世俗化,對世間種種社會活動、行爲、生活方式,沒有足夠的智慧辨別、揀擇,很容易受社會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漸世俗化。不知不覺就以世俗化把自己的道心和修行腐蝕、弱化。這就是溫柔的魔衆,讓自己的道心疲軟下來,趴在輪回裏再也不願出離。
有一個比喻這樣說:把一只青蛙放在涼水鍋裏,慢慢地燒水,這只青蛙感覺很舒服,不知不覺中就在裏面被煮死了。如果把青蛙放進開水鍋裏,它會立即蹦出來,保全自己的性命。
世俗化給人的假相是:這是有益的,這是給人安樂的,這是正常的,不但沒問題,還是很好的。所以這種溫柔的魔最難提防。實際上,自己已經陷入了迷亂,被樂的假相騙住了,在耽著它的滋味的同時,已經在加深樂執,和厭離、出離的心態完全相反。這種樂執一旦加深,就讓心麻木、壞死,而無心修道了。
“天人”的無暇
天人就是迷在五欲享受當中,使一切的時光都成爲無暇。想一想,天人的壽命是人壽命的幾千、幾萬、幾億倍,爲什麼說他是無暇呢?他有很多時間,又不需要工作,怎麼是無暇呢?其實他的心已經被五欲這個溫柔的魔王俘虜了,根本沒有心思修道。明眼人看他就是惡趣的候選人,他的享樂、他的花天酒地,就是他落入惡趣深淵的前奏。現在這個時代,欲塵這樣豐富,有點福報的人都墮在“天人”的無暇當中,毫不自覺。
我們定義:看電視就是無暇、進入超市就是無暇、進入高級餐館就是無暇、進入娛樂中心、歌舞場所全部都是無暇、進入風景區跟天人進歡喜園一樣,也是無暇,鑽到娛樂片、暴力片裏也是無暇,進入現在都市就是無暇,跟天人進天宮一樣。
我本人的看法是,對現代修行人來說,認識天人的無暇非常重要。天人的一生都成了虛度、成了無暇,他修道最大的違緣其實就是五欲。反觀我們有點福報,看電視、逛超市、享美食、買時裝、打扮、旅遊,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弄成無暇了。這樣再有時間、再有福報,也是無暇,因爲你的時間都耗在享受上。心沒有入在佛法當中,就是無暇。
細算暇滿
從微細角度來說,在某一段時間裏,不修法,這段時間就是無暇。仔細檢視自己的人生有幾分上閑暇呢?大多數都成了無暇!沒福報的人整天要去工廠打工,實際是無暇。有錢的人享受,又是天人無暇。
很多時間裏,有暇、無暇是由自己決定的。很多時候,害自己的凶手就是自己!我們本來福薄業重,生在這個艱難的時代,每天要付出八小時的勞作來謀生。有福報的話,就不用這麼幹了,而僅剩的一點閑暇,也被自己無謂地浪費掉了。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我們還有解脫的希望嗎?是不是下惡趣有份呢?目前已經是跑在暇滿的邊上去了。
牛馬等旁生的無暇,一生中一秒鍾的閑暇都沒有。但人搞不好,就會把自己搞成和旁生一樣。旁生爲什麼一秒鍾閑暇都沒有呢?因爲它的心沒辦法依于正法,整天負重勞作。如果我們人也是這樣,把僅有的一點閑暇都弄得沒有,那不是跟旁生一樣嗎?
就看自己怎麼做、怎麼抉擇,是把自己人生搞成暇滿人生?還是自己把自己搞成無暇人生?是用人身修菩提,還是用人身造惡業,把自己扔進輪回。何去何從,請自己定吧!如果有自由的時間,又遇到了佛法,還不把時間用在修學佛法上,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古今對照看暇滿
古人爲了辦道不跟別人說雜話、不串門,因爲一說話就動心,“瞥爾一念,即墮無明”。所以爲了養道,多年不出山、不出門。現在時常在超市裏逛,是什麼修行?古人不說話,現在拿個手機整天東拉西扯,又是什麼修行?龐居士萬貫家財沈入湘江,現在成天想著賺錢,又是什麼修行?龍舒先生是國學進士,精通六經,認爲這都是業習,一抛而淨,現在還有興趣研究這、研究那,又是什麼修行?昙鸾大師燒毀仙經,歸心西方無量壽,現在煉功打拳、醫蔔算命、星象風水、哲學物理、網絡論壇,又是什麼修行?最基本的八關齋戒都要求遠離歌舞娼妓,學佛多年還追明星,一集一集地看影片,又是什麼修行?所以,智者應高處著眼,以古德爲榜樣,不能隨便效仿現在放逸的世俗人。
戒旅遊
常見有人談旅遊的必要。比如:要感受大自然的神聖啦!大好河山要遊曆遊曆,開拓心胸、眼界,增長見識啦!身心得到放松,更有利于以後的學習工作啦!
哪曾想過,這只是在換一種苦。學苦谛時講過,這就像擔子壓在一肩上,時間長了又換到另一肩上。原先呆在家裏、單位裏,現在換成兩只腳不停地走,眼睛東張西望,看到這裏有新鮮的畫面,那裏有什麼景象,這時候是邊看邊生起了苦、空、無常想嗎?想到了無我、如夢如幻嗎?靜時都不見有,動時怎麼會有呢?不是虛度時光嗎?實際上,這跟解脫沒有直接關系,跟成佛度衆生沒有直接關系。如果有關系,不如升天好了,天界的景色比這裏好多了,但天天看天色天景,也不會解脫,何況人間的叁山五嶽!
講出離心時,曾經講過所有的輪回盛事都是欺诳人的,不說看這山山水水,就算家住在頤和園,在皇宮裏享樂,問你是不是修行人?要不要厭舍這些?要不要把它看成火宅?既然是火宅,爲什麼還爲它耗費錢財、時間、精力?旅遊的動機就是你喜愛輪回。喜愛輪回的結果就是增長對輪回的愛著,直接是出離心的違品,所以,對修行是不利的。
據說虛雲老和尚有一次從安徽黃山去南京毗盧寺挂單。早晨背著簡單的行囊出發。在他感到天色不早時,就睜開眼睛往前看,發現已經到了南京城的城門。再往前走,又一擡頭,到了毗盧寺的山門。他從早上出發到太陽快落山,整整一天,吃沒吃過中飯,他不知道;過了幾條河、過沒過,他也不知道;鞋子走掉了,光著腳,他也不知道。虛老是這樣用功。爲了了生死,什麼都不顧,哪有心思看山看水。
戒看報紙
在城市裏,人們在上班路上或者地鐵站臺上,花一塊多錢買一份晨報。其實裏面绮語連篇,但大家都愛看。
現在一種論調是人要了解世界、了解時事,了解國際、國內、周圍發生的事情,說這樣能增長知識,開拓見解。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話。
什麼叫做開拓見解呢?就是如實地了知真相,開正知見。世間寫的東西大多是邪知邪見。世間講新聞的人有他的一套評論、一套見解,他的這套見解不知不覺就滲透到你的內心。雖然裏面也會有一些世間善法,但這是極少的。大多數是講怎麼享受、怎麼消費、怎麼娛樂、怎麼競爭,談這個世界的男歡女愛、你爭我奪。
像這些國論、鬥爭論、享樂論、金錢論,都是绮語。在世間言論中,不會談輪回,不會開示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不會警戒人們造惡的後果,不會揭示我執和煩惱是苦的根源。
我們並非不要拓開見識。從哪裏拓開見識?只有皈依叁寶,眼睛看經書法語;耳朵聽佛菩薩成就者的話;心裏緣輪回的苦、空、無常、無我,涅槃的常樂我淨;想自己怎麼發大願、修佛法、度衆生,要緣這些。這些佛法在世間領域裏怎麼有呢?基本上都是顛倒說,你怎麼能在裏面開正知見呢?所以,世間的報紙、電視、書籍都沒必要看。
戒上網
相對于看電視、打電話,更嚴重的是上網問題。年輕人晚上或者周末上網,兩、叁個小時隨隨便便就被用掉。很多人刹不住車,直到深夜、淩晨,還在網上打遊戲、看新聞、建博客、發貼子、看電影、瞎聊天,耗費了大量的寶貴時光。
網絡內容的欲塵太豐富。引得心直接從眼睛、耳朵兩道根門出去,進入欲塵的王國。人的心不到幾分鍾,就癡迷起來,無法自控地跟著欲塵的影子轉。算一算在上網的幾小時裏,受了多少染汙?網絡內容的吸引力強,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它就像吸精氣鬼一樣,把人的精氣神很快吸掉。這樣只要上了幾年網,暇滿人身就毀了一半。
戒世間活動
平時不能跑親戚、找朋友、搞世間活動,要盡量少打電話,修行人以正法爲業,以正法爲生命,不能混同于世俗人。
有人說:這樣做不合群,會被人嘲笑、冷落、抛棄的。
嘲笑沒什麼關系,因爲你最後成辦的是解脫輪回,成佛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因果律不會因爲嘲笑而顛倒。你在積功累德,人天擁護,無數的佛菩薩歡喜,你成…
《珍惜暇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