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樂淨土細至微塵,都超勝叁界的一切寶物。 “窮微極妙”這一句涵義極深。“窮微”,是指萬物窮盡極微塵,都妙到極點,因爲乃至極微塵,都是佛法身妙智所現,都與佛心不二。 “妙”就妙在這是無漏之相、實相之相。世間事物是以惑業力變現的有漏相,而淨土萬物則是清淨心所現,佛無漏智所現的無漏相。又其相是從佛法身妙智中顯現,當體即是實相。就像陽光來自日輪的光體,淨土萬物現自佛的妙心,也就是,從遠離生滅、來去、一異、常斷等妄相的真心妙體中,顯現嚴淨、光麗、奇特、微妙的萬相,故是實相之相,堪稱“極妙”。 或者說,這是體極妙、相極妙、用極妙。“體極妙”:淨土萬物的體性是佛法身,如禅門偈語說:“青青翠竹,無非法身,郁郁黃花,盡是般若。”“山河與大地,盡露法王身。”極樂國土,花香寶樹、珍池德水、殿宇樓臺,盡是彌陀法身。“相極妙”:淨土萬物具足恒沙功德。“用極妙”:見聞接觸,安神悅體、妙悟自心、淨障清澈、入無生忍、增益道心等等。總之,西方淨土,萬物由佛法身妙智所現,故窮極微妙,似如意珠,隨衆生心,出無邊妙用。 “無能稱量”,即不同世間妄識的境界,一多、長短、廣狹、小大可以衡量,西方淨土境界玄妙,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相入、重重無盡,故無能稱量。比如問一棵寶樹,是小還是大?說小,樹中普現十方刹海;說大,只是一棵樹。又如一朵蓮花,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出叁十六百千億佛,一一佛都在佛國中將無數衆生安立于佛道;這些佛國中,又有無數蓮,放無數光,化無數佛,重重無盡。這蓮花是一還是多?它有多少功德,誰能測其邊際?又如池中同一水,隨衆生心,要冷就現冷,要熱就現熱,要急流就流得急,要緩流就流得緩,要聽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這是什麼水?是熱水還是冷水?是急流還是緩流?是說什麼法的水?都無法安立。無量衆生在池中沐浴,一水一時隨無量心,現無量相。誰能測其功德數量?這水是無盡功德藏! 西方淨土是事事無礙的法界,唯有佛智才能窮其源底。除佛以外,上至補處菩薩,都不能窮盡全分,故說“無能稱量”。 能夠衡量萬物的就是無欺的心。此心又有凡聖之別。聖心中,還有分證、圓證之別。凡夫妄識只能衡量世間的境界,無法衡量淨土的境界。而一至十地的聖智能部分見清淨境界,不能全見。了義經中說,十地菩薩對如來藏全分顯發的妙境,就像黃昏看遠處的色法一樣,不能了了徹見。西方淨土是佛如來藏心所現,所以十地菩薩也無能稱量。 比如一滴水中就有無比深廣的境界,它的體性、功德、妙用,即使集合無數十地菩薩,竭盡智力,也無法測量。這一情形就像目犍連想測量佛梵音傳播的範圍,縱然越過了無數世界,也沒見到梵音的邊際。又如無邊身菩薩所說:“虛空無有邊,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窮劫不可盡。” 如是深入了解西方淨土的功德莊嚴,就不會再貪著汙穢、苦惱的娑婆世界。所以,必須運用方便來轉變自己的心。一者、觀察有漏皆苦,斷定地認識到輪回是純一苦海,由此就會一心求出離;二者、觀察西方淨土的功德莊嚴,由此會夢寐以求地欣求往生。古人說“求生淨土之心萬牛莫挽”即是此義。總之,越是認識娑婆的穢苦,就越增長厭離之心;越是了知極樂的殊勝,就越生長欣求之心。看看彼方清淨、安樂,再看此方穢濁、苦惱,對比觀察,就非常清楚娑婆的濁穢、極樂的清淨。越是清楚,就越希求脫離輪回、往生淨土,一定會生起這樣的願心。 第二十八 菩薩道樹普見願 “道樹”:阿彌陀佛成佛時自然顯現的菩提樹,“道”即菩提。“菩薩普見”,是佛悲願欲令淨土功德再少的菩薩也現見菩提樹。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土中的菩薩,哪怕功德再少,也能知見高四百萬裏、具無量光色的菩提樹,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有人問:見菩提樹有什麼作用?爲什麼要發願讓淨土菩薩普見菩提樹?這就要認識菩提樹的體性和作用。僧肇法師解釋說:菩提樹的光明無一處不照到,妙香無一處不熏到。菩提樹的形色極爲微妙,隨著你喜歡見什麼,就能見到什麼,而且,從菩提樹中演出微妙法音,隨你喜歡聽什麼法,就能聽到什麼法。這是如來果報應化之樹,衆生一旦值遇,就自然悟道。(《維摩诘經•肇注》) 從這段解釋看出,菩提樹是佛法身妙智所現,也就是以法身智慧爲體,故有極微妙的作用,能使值遇者都自然開悟。因此,一般功德寡少、善根不足的菩薩無緣見菩提樹。法藏大士憐憫功德鮮少的菩薩不能見菩提樹,得大利益,因此立下此願,讓一切淨土菩薩都見菩提樹而開悟,得無生法忍。 下面是釋迦本師在經中宣說阿彌陀佛成佛後出現菩提樹的情形: 阿彌陀佛的道場中所顯現的菩提樹,高四百萬裏,樹身周圍五千由旬,樹的枝葉向四方分布二十萬裏。整棵樹由一切妙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等衆寶之王而爲莊嚴。 在菩提樹的枝條間,垂挂著種種妙寶、璎珞,有百千萬種色彩,千變萬化。從這些妙寶和璎珞中,放出無量光明,所照到的區域無有極限。由珍寶織成的寶網覆蓋在菩提樹之上,一切莊嚴妙相,順應衆生根機,隨意化現。 微風吹動著菩提樹的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一一法音周遍宣流到一切諸佛刹土。凡是耳根聽聞菩提樹發出的法音,眼根看見菩提樹的形色,鼻根嗅到菩提樹的妙香,舌根嘗到菩提樹果的妙味,身根觸及菩提樹所放的光明,意根緣念菩提樹演說的法義,都頓時獲得諸根清徹,無諸惱患,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位,直至成佛。 由此就知道,此願成就後能賜予往生者四大利益:一、六根清徹;二、無諸惱患;叁、得不退轉;四、得深法忍。 “六根清徹”:“清”即無垢,“徹”即無礙。比如,眼根見菩提樹時,得佛力加持,無有垢染,是清;通徹明見,是徹。如是,耳根聞到菩提樹發出的妙音,清淨無垢,通徹聞音,乃至意根憶念菩提樹演說的法義,清淨無垢,通徹知法,即是“六根清徹”。 “無諸惱患”:無有種種惱亂造成的憂苦。 “得不退轉”:由“六根清徹”、“無諸惱患”,自然在圓滿佛果之間,不複生起煩惱而退轉。 “得深法忍”,即得叁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叁)無生法忍。“音響忍”:從聲音的回響領悟到諸法現而無自性。“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實相。“無生法忍”:智慧住于無生無滅的實相中,無有動搖。 第二十九 受經普得智辯願 “受經”表示法行,包括讀誦、受持、諷誦、爲人演說等等。“得智辯”,即獲得智慧辯才。辯才以智慧爲體,或者說,內有智慧,外發爲辯才,故稱“智辯”或“慧辯”。 其次,“受經”和“得智辯”是一對因果關系,于佛法受持、讀誦、演說等爲因,獲得智辯爲果。“普得”,體現了彌陀悲願,欲令往生者普得智辯。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 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菩薩,受持讀誦經典,諷誦、演說及作其它法行,若不能獲得辯才智慧,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大士以智慧觀察:有些行者受持經法等,能快速獲得辯才智慧,而有些行者卻遲遲不能獲得;其中的原因:要得辯才智慧,除了受持經法等外,還需要自身在積資淨障方面到量,也就是只有障礙微薄、資糧深厚時,才能速得辯才智慧,不然就非常緩慢。法藏大士憐憫受持經法而不得智辯的菩薩,故立此願,誓以佛力爲強增上緣,加持淨土菩薩使其受持經法時都獲得辯才智慧。 須知,菩薩演說正法的辯才智慧,歸納在法、義、辭、辯四無礙解中,即對法、義、辭、辯四者無障礙而通達、駕禦。“法”,指諸法的類別和名稱的類別;“義”,是種種名稱所表诠的義理;“辭”,即種種世界的語言;“辯”,是答辯、闡明、發揮。 一、法無礙解:此處“法”字的範圍極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法有種種類別,如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等等,每一法又有多種名稱,如“無明”,可稱爲癡、愚蒙、無知、黑暗等等;“智慧”,可稱覺、慧、光明等等;“煩惱”,可稱惑、結使、熱惱等等。對諸法的類別及種種名稱的種類能無礙了達,稱爲“法無礙解”。 二、義無礙解:“義”,即諸名稱所表诠的義理(也就是諸法的自相與共相),能對這些義理無顛倒理解,稱爲“義無礙解”。比如,“煩惱”所表诠的義理,就是煩惱的共相和自相。認識煩惱的共相爲:最初生起時就使自心不寂靜的心理狀態,又認識種種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自相,比如:“貪”是內心對可意境耽著不舍;“慢”是內心緣著“我很好”這樣的高相而轉,諸如此類,就是對“煩惱”所诠的義理無礙了解。 叁、辭無礙解:“辭”是指叁界六道種種世界的語言,對這些語言無礙通達,稱爲“辭無礙解”。比如,對天界、人類和旁生的語言,如何由字組成詞、由詞組成句、由句表達意義等,以及對各類虛詞的用法等,都通達無礙。 四、辯無礙解:對一切提問,都能無障礙地解答、闡明;對所有的辯難,都能無障礙地答複,獲得從一個法義展開宣說,縱然演說一劫也無窮盡的智慧。所以,“辯”是辯說無盡之義。 要知道,菩薩演說正法的智慧,不多不少,正好歸攝在四無礙解中。理由:演說正法只有所演說和能演說兩方面。所演說,就是諸法的類別、名稱和名稱所表诠的義理;能演說,就是與衆生同類的語言和辯說無盡的智慧。因此,如果對法、義、辭、辯這四者無礙通達、駕禦,就能極爲自在地爲衆生演說正法。(“演說”:“演”是像演電影,一層一層、一段一段,逐漸把正法的妙義開演出來。) 那麼,如何開發四無礙解呢?按照一般情形,主因是入定獲得安住真如本性的無分別智,之後就能以後得智通達法…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