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极乐净土细至微尘,都超胜三界的一切宝物。 “穷微极妙”这一句涵义极深。“穷微”,是指万物穷尽极微尘,都妙到极点,因为乃至极微尘,都是佛法身妙智所现,都与佛心不二。 “妙”就妙在这是无漏之相、实相之相。世间事物是以惑业力变现的有漏相,而净土万物则是清净心所现,佛无漏智所现的无漏相。又其相是从佛法身妙智中显现,当体即是实相。就像阳光来自日轮的光体,净土万物现自佛的妙心,也就是,从远离生灭、来去、一异、常断等妄相的真心妙体中,显现严净、光丽、奇特、微妙的万相,故是实相之相,堪称“极妙”。 或者说,这是体极妙、相极妙、用极妙。“体极妙”:净土万物的体性是佛法身,如禅门偈语说:“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尽是般若。”“山河与大地,尽露法王身。”极乐国土,花香宝树、珍池德水、殿宇楼台,尽是弥陀法身。“相极妙”:净土万物具足恒沙功德。“用极妙”:见闻接触,安神悦体、妙悟自心、净障清澈、入无生忍、增益道心等等。总之,西方净土,万物由佛法身妙智所现,故穷极微妙,似如意珠,随众生心,出无边妙用。 “无能称量”,即不同世间妄识的境界,一多、长短、广狭、小大可以衡量,西方净土境界玄妙,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相入、重重无尽,故无能称量。比如问一棵宝树,是小还是大?说小,树中普现十方刹海;说大,只是一棵树。又如一朵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佛都在佛国中将无数众生安立于佛道;这些佛国中,又有无数莲,放无数光,化无数佛,重重无尽。这莲花是一还是多?它有多少功德,谁能测其边际?又如池中同一水,随众生心,要冷就现冷,要热就现热,要急流就流得急,要缓流就流得缓,要听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这是什么水?是热水还是冷水?是急流还是缓流?是说什么法的水?都无法安立。无量众生在池中沐浴,一水一时随无量心,现无量相。谁能测其功德数量?这水是无尽功德藏! 西方净土是事事无碍的法界,唯有佛智才能穷其源底。除佛以外,上至补处菩萨,都不能穷尽全分,故说“无能称量”。 能够衡量万物的就是无欺的心。此心又有凡圣之别。圣心中,还有分证、圆证之别。凡夫妄识只能衡量世间的境界,无法衡量净土的境界。而一至十地的圣智能部分见清净境界,不能全见。了义经中说,十地菩萨对如来藏全分显发的妙境,就像黄昏看远处的色法一样,不能了了彻见。西方净土是佛如来藏心所现,所以十地菩萨也无能称量。 比如一滴水中就有无比深广的境界,它的体性、功德、妙用,即使集合无数十地菩萨,竭尽智力,也无法测量。这一情形就像目犍连想测量佛梵音传播的范围,纵然越过了无数世界,也没见到梵音的边际。又如无边身菩萨所说:“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 如是深入了解西方净土的功德庄严,就不会再贪著污秽、苦恼的娑婆世界。所以,必须运用方便来转变自己的心。一者、观察有漏皆苦,断定地认识到轮回是纯一苦海,由此就会一心求出离;二者、观察西方净土的功德庄严,由此会梦寐以求地欣求往生。古人说“求生净土之心万牛莫挽”即是此义。总之,越是认识娑婆的秽苦,就越增长厌离之心;越是了知极乐的殊胜,就越生长欣求之心。看看彼方清净、安乐,再看此方秽浊、苦恼,对比观察,就非常清楚娑婆的浊秽、极乐的清净。越是清楚,就越希求脱离轮回、往生净土,一定会生起这样的愿心。 第二十八 菩萨道树普见愿 “道树”:阿弥陀佛成佛时自然显现的菩提树,“道”即菩提。“菩萨普见”,是佛悲愿欲令净土功德再少的菩萨也现见菩提树。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土中的菩萨,哪怕功德再少,也能知见高四百万里、具无量光色的菩提树,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有人问:见菩提树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发愿让净土菩萨普见菩提树?这就要认识菩提树的体性和作用。僧肇法师解释说:菩提树的光明无一处不照到,妙香无一处不熏到。菩提树的形色极为微妙,随着你喜欢见什么,就能见到什么,而且,从菩提树中演出微妙法音,随你喜欢听什么法,就能听到什么法。这是如来果报应化之树,众生一旦值遇,就自然悟道。(《维摩诘经•肇注》) 从这段解释看出,菩提树是佛法身妙智所现,也就是以法身智慧为体,故有极微妙的作用,能使值遇者都自然开悟。因此,一般功德寡少、善根不足的菩萨无缘见菩提树。法藏大士怜悯功德鲜少的菩萨不能见菩提树,得大利益,因此立下此愿,让一切净土菩萨都见菩提树而开悟,得无生法忍。 下面是释迦本师在经中宣说阿弥陀佛成佛后出现菩提树的情形: 阿弥陀佛的道场中所显现的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树的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整棵树由一切妙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等众宝之王而为庄严。 在菩提树的枝条间,垂挂着种种妙宝、璎珞,有百千万种色彩,千变万化。从这些妙宝和璎珞中,放出无量光明,所照到的区域无有极限。由珍宝织成的宝网覆盖在菩提树之上,一切庄严妙相,顺应众生根机,随意化现。 微风吹动着菩提树的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一一法音周遍宣流到一切诸佛刹土。凡是耳根听闻菩提树发出的法音,眼根看见菩提树的形色,鼻根嗅到菩提树的妙香,舌根尝到菩提树果的妙味,身根触及菩提树所放的光明,意根缘念菩提树演说的法义,都顿时获得诸根清彻,无诸恼患,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位,直至成佛。 由此就知道,此愿成就后能赐予往生者四大利益:一、六根清彻;二、无诸恼患;三、得不退转;四、得深法忍。 “六根清彻”:“清”即无垢,“彻”即无碍。比如,眼根见菩提树时,得佛力加持,无有垢染,是清;通彻明见,是彻。如是,耳根闻到菩提树发出的妙音,清净无垢,通彻闻音,乃至意根忆念菩提树演说的法义,清净无垢,通彻知法,即是“六根清彻”。 “无诸恼患”:无有种种恼乱造成的忧苦。 “得不退转”:由“六根清彻”、“无诸恼患”,自然在圆满佛果之间,不复生起烦恼而退转。 “得深法忍”,即得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无生法忍。“音响忍”:从声音的回响领悟到诸法现而无自性。“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实相。“无生法忍”:智慧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中,无有动摇。 第二十九 受经普得智辩愿 “受经”表示法行,包括读诵、受持、讽诵、为人演说等等。“得智辩”,即获得智慧辩才。辩才以智慧为体,或者说,内有智慧,外发为辩才,故称“智辩”或“慧辩”。 其次,“受经”和“得智辩”是一对因果关系,于佛法受持、读诵、演说等为因,获得智辩为果。“普得”,体现了弥陀悲愿,欲令往生者普得智辩。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 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菩萨,受持读诵经典,讽诵、演说及作其它法行,若不能获得辩才智慧,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大士以智慧观察:有些行者受持经法等,能快速获得辩才智慧,而有些行者却迟迟不能获得;其中的原因:要得辩才智慧,除了受持经法等外,还需要自身在积资净障方面到量,也就是只有障碍微薄、资粮深厚时,才能速得辩才智慧,不然就非常缓慢。法藏大士怜悯受持经法而不得智辩的菩萨,故立此愿,誓以佛力为强增上缘,加持净土菩萨使其受持经法时都获得辩才智慧。 须知,菩萨演说正法的辩才智慧,归纳在法、义、辞、辩四无碍解中,即对法、义、辞、辩四者无障碍而通达、驾御。“法”,指诸法的类别和名称的类别;“义”,是种种名称所表诠的义理;“辞”,即种种世界的语言;“辩”,是答辩、阐明、发挥。 一、法无碍解:此处“法”字的范围极广,包括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法有种种类别,如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等,每一法又有多种名称,如“无明”,可称为痴、愚蒙、无知、黑暗等等;“智慧”,可称觉、慧、光明等等;“烦恼”,可称惑、结使、热恼等等。对诸法的类别及种种名称的种类能无碍了达,称为“法无碍解”。 二、义无碍解:“义”,即诸名称所表诠的义理(也就是诸法的自相与共相),能对这些义理无颠倒理解,称为“义无碍解”。比如,“烦恼”所表诠的义理,就是烦恼的共相和自相。认识烦恼的共相为:最初生起时就使自心不寂静的心理状态,又认识种种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的自相,比如:“贪”是内心对可意境耽著不舍;“慢”是内心缘着“我很好”这样的高相而转,诸如此类,就是对“烦恼”所诠的义理无碍了解。 三、辞无碍解:“辞”是指三界六道种种世界的语言,对这些语言无碍通达,称为“辞无碍解”。比如,对天界、人类和旁生的语言,如何由字组成词、由词组成句、由句表达意义等,以及对各类虚词的用法等,都通达无碍。 四、辩无碍解:对一切提问,都能无障碍地解答、阐明;对所有的辩难,都能无障碍地答复,获得从一个法义展开宣说,纵然演说一劫也无穷尽的智慧。所以,“辩”是辩说无尽之义。 要知道,菩萨演说正法的智慧,不多不少,正好归摄在四无碍解中。理由:演说正法只有所演说和能演说两方面。所演说,就是诸法的类别、名称和名称所表诠的义理;能演说,就是与众生同类的语言和辩说无尽的智慧。因此,如果对法、义、辞、辩这四者无碍通达、驾御,就能极为自在地为众生演说正法。(“演说”:“演”是像演电影,一层一层、一段一段,逐渐把正法的妙义开演出来。) 那么,如何开发四无碍解呢?按照一般情形,主因是入定获得安住真如本性的无分别智,之后就能以后得智通达法…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谈闻思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