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義、辭、辯,凡是甚深空性和廣大顯現差別相等方面的疑惑,都會冰消瓦解,故稱“四無礙解”。此處依仗彌陀願力加持,獲得慧辯,是殊勝情形。 或有人疑:以佛力加持,真能開啓這麼廣大的辯才智慧嗎?這是有事實可證的。例如:隋朝慧思禅師,一次夢見阿彌陀佛說法後,聰慧辯才超凡絕倫;宋代永明大師某年在天臺國清寺修法華忏,禅觀中見觀音甘露灌口,從此發大辯才。所以,以佛力加持獲得智辯是真實不虛的事。 第叁十 慧辯無有限量願 從“無有限量”四字看出,這是在上一願的基礎上加深發願,不但使淨土聖衆普得慧辯,而且令其慧辯無有限量。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菩薩,智慧、辯才能以比喻、計算、推理等測其邊際之量,我就不取正覺。 此處要認識慧辯有量和無量的相狀,由此才能體會阿彌陀佛欲令衆生速疾成佛的至極悲心。 “智慧有量”,是指智慧所了知的法義有限有量。比如:(一)知淺不知深:只知粗淺世俗現象的規律、原理,不知甚深的緣起及法性,如空性、如來藏等,不知超越世間時空範疇的事事無礙法界;(二)知粗不知細:只知粗分色心的現象與規律,不知細分微塵、刹那的現象與規律,比如刹那的無常性、苦性或微細緣起;(叁)知近不知遠:只知世間有限一段的現象和規律,不知時空遠至無量劫、廣至無邊刹海的凡聖現象與規律。 “辯才有量”:辯才有窮竭之時,比如對某個甚深問題,不能如實解答;演說某一法義時,不能展開廣爲宣說;演說到一定程度時,智力窮盡等。 “智慧無量”:十方叁世中有多少所知法,就有那麼多的如實了知,從所知無量的角度,就說智慧無量。也就是說,無論以什麼比喻、計算、推理,都測不到它的邊際之量。 “辯才無量”,就是因爲獲得不可思議智慧的緣故,能從某個名詞或某個事相敷演開來,在無量劫中宣說,辯才也不會窮盡。 理解了以上法義,再思維:法藏菩薩爲什麼要建立此願呢?原因:法藏大士憐憫菩薩得不到無量慧辯,而不能在一切法會中自由自在地說法,普度衆生,因此立下此願,以佛力加持菩薩的心,使他證得無量慧辯。 大乘經論中說,菩薩入八地之後,獲得四種自在,即:八地獲得無分別自在和淨土自在;九地獲得智慧自在;十地獲得事業自在。其中,獲得智慧自在的標志是成就四無礙解。所以,修到九地才現前四無礙解。而彌陀淨土是特異方便,往生淨土,就能得佛力加持,成就無量慧辯,此後分身塵刹,能在一切法會中作獅子吼,自在無礙地運用語言,以無盡的辯才演說諸法,依靠四無礙解,斷除一切衆生的所有疑惑。 這裏要知道阿彌陀佛爲我們衆生最初發願、中間積資、最終成就願海的大恩大德。知道佛的悲願後,就應當自己在心裏發願:這一生決定求生西方淨土,在那裏成就無量慧辯,此後分身十方,轉大*輪,普利群生。只有按這樣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才能和佛度我們成佛的悲願相應。這一點務必銘記于心!要常按《普賢行願品》發願! 第叁十一 淨國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國土清澈明淨,處處照見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猶如以明鏡照看自己的臉部一樣清楚,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淨國照見十方”:“淨”,即萬物晶瑩透徹;“國”,指極樂國土的每一處;“照見”,即清晰地呈現;“十方”,指所照見的並非局部世界,而是四方、四隅、上下這十方所安住的無量諸佛世界。 《往生論》中說:“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意思是說,極樂世界中,所有的宮殿、樓閣、寶樹、地面,下至微小的物體,都能徹照十方無數世界。昙鸾大師說:“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華嚴經》說:如同明淨的玻璃鏡中,普見無量無數刹土,一切山川,一切衆生,地獄餓鬼,相貌好醜、種種形類,齊現鏡中。 問:法藏菩薩爲什麼發起此願呢? 答:原因是如果國土中處處可照見十方無數世界的現相,就能速疾成就菩提。也就是,現見十方世界無數衆生行善得樂、造惡得苦後,就自然發起厭惡、欣善之心;親見無數衆生輪轉六道、備受諸苦,就自然發起厭離輪回、悲愍衆生之心;現見十方世界諸佛菩薩具有無邊的功德、神力和利生事業,就自然發起希求菩提、常行菩薩道的願心;現見十方刹海當處顯現,就能悟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心、衆生心與自心無二無別)。 總之,成就此願的利益:使淨土天人厭惡向善、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不久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這一願是華嚴十玄“廣狹自在無礙門”的境界。淨土中的一樹、一樓等,是狹小之相;無數佛刹中的淨穢現相,是廣大之相;在狹小的事物中,現前了極廣大的現相,是“廣狹無礙”。 以比喻對此境界生信: (一)一尺之鏡,現十裏之影;一碗之水,現滿天星宿 在高山上放一面一尺高的鏡子,鏡面朝著山下,十裏之內的萬物都能現在明鏡中。 晴朗的夜晚,在地面放一碗清水,滿天的星辰都映現在這碗水中。 位于高空的衛星上安放照相機,鏡頭朝向地球拍攝,在一寸見方的膠卷上能顯現地球廣大面積的影像。 以上是狹小中能現廣大的例證。 (二)夢喻 一人在鬥室中睡眠,夢中顯現廣大的城市,有廣場、草坪、街道、高樓。夢者身處在狹小房屋的同時,心中卻顯現出廣大的境界。 (叁)一室千燈喻 一間房屋裏懸挂有一千盞明燈,每一盞燈的光明都遍滿屋內全部空間。因此,在每盞燈的光明中都攝有其它所有燈的光明。 燈比喻有情遍一切處的真心。每盞燈的燈光中攝有其它所有燈的光明,比喻每位有情的真心中攝有法界一切諸法,也就是一切諸法都入在這一念真心中。換言之,諸法唯心所現故,唯一以心爲體;真心遍十方故,諸法亦遍十方。因此,在任何地方,都本有法界的一切諸法,只要淨除障垢,就當處顯現。 比如具天眼通者坐在家裏作意,能在當處見到遠方的山河、房屋、牲畜。這些事物沒有過來,此人也沒有過去,卻在心前顯現。這說明遠處的景象本來存在于他心中。 如果他障垢進一步清淨,就能見到更廣大範圍中的景象。這些事物沒有過來,他也沒有過去,卻在當處顯現。這說明更廣大世界的景象也原本存在于他心中。 如果障礙無余淨除,當處顯現十方無量世界的現相。這時萬物沒有過來,觀行者也沒有過去,而這一切都在心中顯現。這說明十方世界的所有現相,原本存在于真心中。障礙淨除,當處即現。 (四)淨國本是佛妙心所現 現在在淨土一個狹小的事物中,能顯現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佛刹。這個事物的體是什麼呢?如果不是障垢淨除的佛心,其它有什麼法能做到這樣。這樣觀察就知道,淨國本是佛妙心所現。 一般人不明此義,看見經上說“一片葉子上顯現十方世界”,會誤認爲是在心外的葉子上見到十方世界,這片葉子和佛的智慧無關,或者只是佛把它安放在淨土中的。實際上,這葉子本是佛妙心所現,正是佛心。佛智顯現爲妙葉的相,加持菩薩,使他的心頓時顯現十方刹海,看起來像是在葉子上見,實際上是在菩薩的真心中顯現十方刹海。 這就看出,佛心和聖衆心本來不二,不可思議;而且顯示了他力明顯的作用,聖衆得到佛力加持,頓時就入于不可思議的境界中。 第叁十二 嚴飾超諸天人願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的佛國從地面至虛空之間,宮殿、樓觀、寶池、水流、妙花、道樹,所有一切萬物,都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和合而成,嚴飾奇妙,超勝世間諸天境界。又,國中萬物所發的妙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到香氣,都行持諸佛所行。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此願顯示了西方淨土具足華嚴玄門“一多相容不同”的妙境。淨土萬物,以無量寶、香合成,是一中具有無量,表示一多相容。物體的一相與寶香的無量相共同存在,即一相與無量相不同,不會混亂。 其次,此香以何爲體?起何作用?沒有深入觀察,會認爲這是心外的物質發出的妙香。如果這樣理解,就不容易對佛和極樂淨土生起深信。 事實上,這不是外在的香,不是和彌陀法身異體的香,也不是佛采集了香料做成妙香,放在淨土當中。這香既能普熏十方無數世界,一定是以佛的法身爲體,不然,世間有哪種香能普熏法界呢?所以,香是佛的法身妙智所現,也就是以佛法身爲體,因此能大作佛事。 《華嚴經》中說:阿那婆達水池邊上,産一種沈水香,名爲“蓮花藏”,如果燃燒如芝麻許一丸,香氣能普熏閻浮提界。凡是聞香的衆生,都能遠離罪業,持戒清淨。雪山中有一種香,名爲“具足明相”,衆生嗅到此香,內心就能遠離種種染著。天界善法堂中有一種香,名爲“香性莊嚴”,若燃燒一丸,熏到天衆,就能使其生起念佛之心。夜摩天有一種香,名爲“淨藏性”,若燃燒一丸,熏及天衆,就都雲集天王座下,恭敬聽法。兜率天有一種香,名爲“信度嚩啰”,若在一生補處菩薩座前燃燒一丸,則出現大香雲,普覆法界,降下一切諸供養具,供養一切如來道場菩薩衆會。像這些世間香都具有殊勝妙用,何況以佛願力所現的妙香,更是法界萬德之香。 《維摩诘經》中說到衆香國以香作佛事,維摩诘大士問衆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衆香菩薩答:“在我等世界中,如來不以文字說法,只以種種香令衆天人趣入持戒,菩薩各自坐在香樹下面,聞到妙香,就能得到一切德藏叁昧。”西方淨土同樣以香作佛事,這是法藏大士攝集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精…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談聞思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