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不寂寞,到處是大菩薩。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像彌勒菩薩這樣的補處菩薩,多得無量無邊。 第十五 壽命修短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天人,壽命不能用有限的數量來計量,除非往生者由自己的願力,隨他的心願,長短自在,想久住可以,想不久住去他方度衆生也可以,如果不能這樣,我就不取正覺。 “壽命修短”,即壽命的長久與短促。這不是說極樂世界中還有死亡,極樂世界絕無死亡的事例。“修短隨意”,是指有些聖衆的本願是想到苦難的世界中度衆生,那就能很快回入濁世,壽命長短都隨心所欲。不像叁有世間,想長壽卻活不長,不想久住卻死不了,沒有絲毫自由,而生到極樂世界,壽命是完全自在的,叫做“修短隨意”。 世間的壽量都是由業決定的。比如,在人類福德增上的時期,壽命也隨著增長;而人的福德減薄時,壽命也隨著減少。進入減劫,人壽就從八萬歲開始,逐漸減到十歲;再轉爲增劫,又從十歲開始,逐漸增到八萬歲。在天界中,欲界、色界、無色界,越高層的天,壽命越長,但不管怎樣,總是有限的壽命,一旦窮盡,就立即死亡。而往生極樂世界是得到無量的壽命,是真正的長生不死。 在北魏,有位昙鸾大師很年輕就出家了,發心給《大集經》做注解,但他身體很不好。他想:我首先去江南求神仙的長生術,再來繼續弘揚佛法。當時江南有個叫陶弘景的仙家,傳授給他《仙經》。他准備回去修,中途遇上印度叁藏法師菩提流支。他就問佛法中有沒有長生法門。菩提流支給他看《觀經》。他一看,就醒悟這才是長生不死之法。于是就把《仙經》燒毀,因爲修成了也終歸墮落,根本不解決問題,只有往生西方淨土,才是真正的長生。以後,他就一心一意修淨土。 這裏要想到,在娑婆世界轉生所得的身體,壽量能有多少,完全是由宿業決定的,如果一生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行,當然延長不了壽命,即使修行好的人,也延長不了多少。總之,只是“百年一世”,得一回人身就像蜉蝣朝生暮死,很快就死亡,爲什麼不去西方換個金剛身呢?去了西方,從蓮花中化生,壽命永劫,再沒有疾病、衰老和死亡。不像現在的身體,脆弱不堅,如水中泡、風中燈,何時死緣一現,就立即命歸黃泉。生在娑婆世界,壽命短促,沒必要做長生的夢,畢竟只是業報之身,再莊嚴、再健康的人,不都一樣死了嗎?還能活幾年呢?因緣就是如此,像水泡乍現,很快就會破掉。但是生到西方,壽命就得到完全的自在了。 再想想,爲什麼阿彌陀佛因地要設立此願呢?就是要讓衆生得無量壽,沒有死亡這個最大退緣,就能一直修行增長,直至成佛。 凡夫修行佛道,需要時間上的保證。在濁世當中,確實很難,今天好不容易修上一點,中間又生一場大病,或者來一次劫難,不給你修行的機會,反正娑婆世界的事難以預料。才得一點進步,障緣又來,或者生病,或者起煩惱,或者發生這樣那樣的天災人禍,導致修行進進退退,沒有保證。即使今生得到一些功德、成就,但很快又到了死期,又要投胎、住胎,從胎裏出生,前生的事又遺忘殆盡。如果能在世間永遠存活,而且衣食自然,不需勞作,所有的環境都資助修行,又有很好的修行導師、道友,當然修行是會不斷增長的。但在五濁惡世,幾個人能有這樣的條件?這裏多是短壽、疾病、世事纏繞、染緣障道,內心又常常現行煩惱,所以屢屢在修行上退轉。而淨土怎樣呢?時時見佛聞法,一切境緣資助修行,菩薩海會爲伴爲侶,最重要的是壽命無量,這就保證決定成佛。 第十六 國中無不善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天人,下至不善之名也聽不到,如果聽到,我就不成佛。 法藏菩薩觀見有些國土中有自利的小乘行者,有惡人、女人,有種種不善之相,而有些國土並無此類現象,因此發願我成就的國土,下至無有不善之名,何況事實。 龍樹菩薩說:“彼尊佛剎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無有諸趣惡知識。(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中,無有任何惡人惡事之名,無有引生貪欲的女人,無有叁惡道火燒、饑渴、殘殺等的怖畏,無有六道諸趣,無有引人造惡的惡知識。)”《彌陀疏鈔》中說:極樂人民耳中所聞,唯是諸佛如來的萬德洪名,菩薩、聲聞、諸天善人種種嘉號,惡趣之名不入耳根。 以下思維成就此願的因緣。法藏菩薩以大慈大悲心欲成就無任何染緣、惡事的清淨國土,好讓衆生一往生就永不生煩惱而超出生死。如果國土中有少許不善現象和名稱,衆生見聞就不免動念起惑,墮入生死。比如,娑婆世界到處充斥著不善現象,耳聞目睹,無不引發煩惱、惡念。這是顯而可見的。比如,身處在欲塵的海洋中,五欲不斷在六根門頭顯現時,內心就不由自主地隨境而轉,顛倒迷亂,起惑造業。教中記載,印度雪山上曾經有五百仙人修道,甄迦羅女在雪山中沐浴歌唱,五百仙人聽到女人的歌聲,當即失去禅定,迷醉狂亂,無法自主。總之,凡夫識田中有強盛的煩惱種子,遇到境緣,就立即現行,所以接觸生貪的境就會起貪心,聽到靡靡之音,心就被挑動起來,深陷進去。凡夫是不自在的,只要有境緣引誘,心就波動、散亂,生愚癡想。 法藏菩薩想到在往生淨土的天人中,有很多是業惑未盡的凡夫,如果自己的國土中,有不善的現象和名稱,就會遇緣現行煩惱。比如,往世曾作獵人,在淨土化生後,如果還見到羚羊、野豬、獐鹿,打獵的習氣就會現行,怎麼不退轉呢?又比如,極樂世界中有異性出現,也會引發貪心。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喜歡踢球,見別人談論球賽,就會興致勃勃地參與談論;有人有練武的習氣,看了《少林寺》,手腳就動起來,也拿著棍棒揮舞一頓。諸如此類,凡夫帶著煩惱種子和業習種子生到極樂世界,如果環境中有異性、有殺生、鬥爭、偷盜等等的染緣,一接觸到,各種習氣都會現前。不必說外在真實的現象,只要聽到不善之名,也會引生煩惱。比如貪心重的人,聽別人說某某異性長得好看,就會隨著起貪。所以,要讓淨土下至聽不到不善之名,才能讓凡夫一往生就橫超生死,永無退轉。法藏菩薩以這個原因,發起此願。 現在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此願已圓滿成就。極樂世界成爲不善之名也聽不到的清淨國土,見聞憶觸,只有導師阿彌陀佛、清淨大海衆菩薩,器世界功德莊嚴,一切都是清淨的。再想一下,我們不生淨土,生在濁惡世間,很容易退墮,因爲這裏染緣熾盛,六根接境,心就迷亂顛倒。大家都有經驗,一進入花花世界,眼睛就東張西望,就算管住了兩眼,也管不住心。低頭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心還是像猴子一樣跳動不停。逛一次街,內心就散亂不堪。這期間的種種內心活動是什麼?無不是煩惱,無不是生死業因。所以,一般凡夫處在染緣熾盛的環境裏,只有隨業漂流生死。而到了淨土,沒有一點染緣,沒有惡事惡名,因此永超生死。 第十七 諸佛稱名贊歎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中的無量諸佛都稱贊我的名字,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參照漢譯經文,十方諸佛所贊的內容,除了佛名號,還有佛的功德和極樂世界的殊勝。願文中說:我作佛時,我的名字應當遍揚八方、上下無數佛國中,每一尊佛都在他的弟子衆中,贊歎我的功德和我國土的殊勝。世間諸天人民,下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都踴躍歡喜,往生我國。 法藏菩薩觀察到:如果十方諸佛不稱揚贊歎自己的名字,無數衆生就無從了知彌陀的名號、功德以及所建立的淨土的殊勝,如果不了知,怎麼能發起求生極樂的願心?這樣,所發四十八大願所攝的無量功德、無量加持、無量妙用,都形同虛設。盡管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無量光壽、清淨海衆、國土嚴淨等,可作極殊勝的增上緣,給予衆生真實之利,但衆生聽不到這個淨土妙門,就都成爲無意義了。因此,建立這條大願。 我們要體會阿彌陀佛普度法界衆生的悲願。佛的願力是攝受從地獄到一生補處之間的一切衆生,讓無量聖凡都在自己願力的攝持下究竟成佛,因此就有必要讓十方衆生都聽到自己的名號、功德和國土的勝妙;而要成就這一點,必須讓十方無量的諸佛,稱揚贊歎自己的名號、功德和國土的殊勝,這樣就能以十方諸佛的力量,讓淨土法門流布在無量世界。因此立下此願:如果我成佛,我的名號、功德和國土的勝妙,不能在十方無數的世界中,爲諸佛稱揚贊歎,我就不取正覺。以這一宏願的力量,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的消息傳播在十方無量的國土中。 現在這一願已圓滿成就。釋迦本師在無量壽會中告訴阿難:十方世界裏,有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在稱揚、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恒沙佛國中,有無數菩薩往詣阿彌陀佛足前,恭敬供養,在佛前聽受經法後,返回世間,宣揚流布佛法。南、西、北方,四隅上下,亦複如是。 又如本土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度生四十九年中,演說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衆多經典,宣揚了極樂淨土的勝妙功德和種種往生法門,詳細演說了阿彌陀佛大悲願海、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往生殊勝利益,以及叁輩九品等行法,並付囑後世佛弟子修習此法。從現在流傳的許多佛經中,能清楚地看到佛當年如何稱贊彌陀名號、功德及西方淨土殊勝功德的情形。由于佛頻頻稱贊西方淨土,加之後代菩薩、祖師的大力弘揚,淨土法門得以廣泛流布世間,形成了“家家阿彌陀”的極普遍信仰。 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佛教徒見面或打電話時,代替了“你好、再見”,一開始是“阿彌陀佛”,最後結束時也是“阿彌陀佛”。在世間許多小說、影視中出現的出家人,開口也是說“阿彌陀佛”,電視劇《濟公傳》裏編的那首“鞋兒破、帽…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