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兒破”的主題曲,也以“南無阿彌陀佛”結尾,唱遍了大江南北。許多寺院的外牆上都寫著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天下叢林,晨鍾暮鼓,四衆齊唱“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佛聲,響徹山谷。在許多居士的家中,念佛機發出“南無阿彌陀佛”晝夜不斷。很多人不懂什麼佛教道理,都會念“阿彌陀佛”。不信佛的人遇到災難時,不知不覺,信口就說出“阿彌陀佛”。幼稚的兒童在路邊玩耍時,見了僧人,也會合起小手,戲笑說:“善哉!善哉!阿彌陀佛!”甚至那些學走路未走穩、學說話未學成的小孩,也能自然唱起“阿彌陀佛”。 所以,在中國知道阿彌陀佛的人最多了,幾乎人人知道。其他藥師佛、不動佛、香積佛、多寶佛等,很多人一輩子也沒聽到過,甚至本土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不知道名字,進了寺廟,見釋迦佛的聖像,只會說:“這是如來佛。” 以上這些事例,都是阿彌陀佛名號廣泛傳播在世間的證明。 仔細想想,阿彌陀佛的國土距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之遙,卻在這個世間家喻戶曉,確實不可思議。比如住在大城市中,連隔壁鄰居的名字都不知道,偶爾在電梯裏遇上,也不知道對方叫什麼,而我們卻知道十萬億佛土之外極樂教主阿彌陀佛的名字,並念念不忘,這不是與佛有緣的證明嗎?在這個世間,像總統、國王這樣大的名聲,過不了幾年下了臺,大家就再不提他,再過幾代,就被人們徹底遺忘。最好的是世間聖賢,能流芳百世、流芳千世,但到了劫末世界毀滅時,也全部湮沒無聞。而阿彌陀佛名號卻在無數的世界中始終傳唱,這不是以無上的功德力所感的嗎? 釋迦佛的教法到了末法時代,由于衆生的共業,逐漸衰微,經典一部部隱沒,最後隱沒的是這部普度衆生的《無量壽經》。等到《無量壽經》隱沒,佛法就徹底滅了。到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時,又將繼續稱揚、贊歎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功德。爲什麼這樣說?因爲《無量壽經》(唐譯)中釋迦佛付囑彌勒菩薩:“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囑累于汝。汝當修行。……我今爲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所以彌勒佛當來下生時,一定稱贊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不但彌勒佛,未來的賢劫九百九十五尊佛出世,都必定同樣贊歎,因爲阿彌陀佛的大願如金剛般堅固。 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國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世界的任何衆生,以至誠無上的心信受、歡喜,發願求生我國,下至只念十聲佛號,如果不生到我國,我就不取正覺,唯獨排除造五逆罪又造謗法的人。 法藏菩薩觀見有的佛國需要修持布施、持戒等多種修行才能往生,有的佛國則以證悟空性爲往生之行,有的佛國並沒有說攝持凡夫往生,有的佛國修行低下的凡夫不能往生,由此發起平等普度的悲心,誓欲救拔下至蜎飛蠕動在內的一切衆生,爲此,以平等普度的慈悲,選擇至簡至易的稱名作爲往生之行,而建立此願。 願文中,“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持名妙行,從中可見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叁資糧。 “至心”,即誠懇至極之心。鸠摩羅什大師講過一個比喻:譬如有人在曠野中遇上一夥強盜,揮舞著刀劍要來殺他,此人拼命逃跑,這時前方有條河擋住了去路,如果不渡此河,就保不住性命。這時他心中只會想如何渡河:是穿著衣服渡過去,還是脫掉衣服渡過去?如果穿著衣服,恐怕遊不過去;如果脫掉衣服,又怕沒時間了。這時他只剩下這個渡河的念頭,再不會去想其它事。渡河就是一念,像這樣的十念,不雜其余念頭。念佛人這樣不雜其它心,不間斷地唯一念佛,乃至十念,這樣以至誠心念,叫做“十念”。 下面是一則例證: 幾十年前,江蘇有位姓王的老中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個闊公子,生活放蕩,年紀輕輕就得病,臨終時地獄的相現前,十分恐怖。他哀求哥哥救濟,哥哥說:“趕緊念佛。”之後請來很多人一起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親去世時,曾經念過佛,這個時候,地獄都看見了,念佛的心極爲真誠。弟弟念了一陣之後,就說:“好了,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說完就往生了。這是發生在上個世紀的真實事情。 事例中的弟弟,當地獄相現前時,十分恐懼,一心求佛加持,這時心力極強,可以說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沒念多久,佛就來接引他,往生西方,這是“乃至十念,皆生我國”。 以下講第十八願所排除的對象——“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即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誹謗正法”是說,佛的聖教不論直接說、間接說(或者,不論權教、實教,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本來是引導衆生成佛的方便,如果有人以愚癡心不解此義,顛倒執著在佛的聖教法中,有一類是成佛方便,另一類是成佛障礙,于是在聖教當中分判這一類是好的、妙的,那一類是不好的、是壞的;這一類合理,那一類不合理;或者在大小乘的法門中,菩薩應學此,不應學彼,這是完全可舍棄的,由此就構成了謗法罪。 佛在《遍攝一切研磨經》中,告訴文殊菩薩:“誹謗正法的業障極其細微,如果對如來所說聖語,對一類起善妙想,對另一類起惡劣想,這就是謗法。如果說:“這是合理,這是不合理”,這就是謗法。” 《地藏十輪經》中也說:有一類人,于聲聞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實際是愚癡,卻自诩聰明,對我所說的緣覺乘法和大乘法作誹謗,不聽憑衆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又有一類人,于緣覺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實際是愚癡,卻自诩聰明,對我所說的聲聞乘法和大乘法作誹謗,不聽憑衆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又有一類人,于大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實際是愚癡,卻自诩聰明,對我所說的聲聞乘法和緣覺乘法作誹謗,不聽憑衆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像這類人,名爲謗正法人,也是違逆叁世諸佛,破壞叁世諸佛一切法藏,……斷壞一切八聖道,挑壞無量衆生法眼。 有關“造作五無間罪和謗法罪的人能否往生”,有下面叁種說法。 一、按照《觀經》所說: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得往生。可見,此願排除的是既造五無間罪又造謗法罪的人。 二、未造五無間罪、只造謗法罪的人,能否往生?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說:僅僅謗法而無其它罪行,也必定不能往生。爲什麼?因爲經上說,造五無間罪的人墮入無間地獄,受諸罪苦,到劫末世界毀滅時,地獄也隨之毀滅,因此這些罪人能夠從地獄中脫出。而謗法者墮入無間地獄當中,到劫末世界毀滅時,還要轉到他方的無間地獄中,如此輾轉,曆百千無間地獄,佛不授記何時能出,以謗法罪業極深重故。 在很多人的眼裏,造作五無間罪是非常嚴重的,而對佛的聖教隨意談論、批評,發表一些貶低、排斥、破壞佛教某宗派、某法門的言論,算不了什麼,怎麼會比五無間罪嚴重? 昙鸾大師針對這個問題說:“你只知道五無間罪深重,不知道五無間罪都是從無正法而生,所以謗正法的罪過最重。”要知道,叁世諸佛的一切聖法,下至一偈,都是度衆生出苦海、趣菩提的方便。衆生之所以會造五無間罪,就是因爲他沒得到正法的指引,才愚癡造惡,如果他能聽到正法,隨法修學,必定不會造重罪。但如果毀謗正法,就是破壞佛的法藏,挑壞衆生的眼目,讓無數衆生都不得正法光明而墮入惡趣。因此,相比于其它罪業,緣正法所造的罪業,最爲深重。 叁、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另有一說。他說,這是就“抑止門”而說(“抑止門”:禁止衆生造惡這一面),原因:五無間罪和謗法罪極爲嚴重,一旦造了,就直接入無間地獄,曆劫受苦,不得超脫。因此爲遮止衆生造作,而作此說。但如果已造謗法罪的衆生能回心忏悔,也不是不加攝受。大師在《法事贊》中說:“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持布施等六度功德,以至誠的心發願求生我國,在他臨命終時,我不和大衆現前圍繞在他面前,我就不取正覺。 這裏說的“發菩提心”,是指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總的就是發起爲利一切衆生,而求生淨土圓成佛果的心。以願、行二心來配,“發菩提心”是願心,“修諸功德”是行心,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六度之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就是爲了實現成佛度衆生的大願,決志求生淨土,以作極穩當、快速的途徑。 法藏菩薩觀見有的國土,衆生能蒙佛接引而往生;有的國土是自己往生,不得佛接引;而且,在求生佛國的人中,很多人臨終被惡業所牽,墮入惡趣,因此爲了避免衆生臨終時顛倒錯亂,墮入惡趣,而發起這條臨終接引的大願。 宋代靈芝師說:“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系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意即,凡夫臨終時心做不得主,識田中的善惡業習種子,紛紛現行。有的起惡念,有的起邪見,罵佛謗法,有的對眷屬、財物生起貪戀,有的心神發狂……種種惡相,都是顛倒。平生造重罪的人,以惡業力,臨終見到種種恐怖惡相,身體汗毛豎起,手腳亂動,大小便失禁,手抓虛空,兩眼翻白,口吐白沫等。而且四大分解,苦極深重,如活牛剝皮、生龜脫殼(烏龜放在熱水中煎煮而脫掉外殼)。在這種情形下,有幾人能心無顛倒、正念分明呢?爲此,佛施大慈悲,在衆生臨終困難之際,以佛力加持衆生,令其心不顛倒,且與大衆現前圍繞,使他心得安慰,在歡喜中往生極樂。 現在,此願圓滿成就。佛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說:“臨命終時,無量…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